杜曉平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
《大醫精誠》要義與提升當代醫科大學生醫德修養
杜曉平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
醫古文經典作品《大醫精誠》深刻論述了“大醫”修養“精”與“誠”的豐富內涵。我們要著力培養新一代醫科大學生堅守“大醫精誠”的核心價值觀,傳承、創新“大醫精誠”思想,踐行仁心、仁愛、仁德、仁術的醫德理念,秉承“大醫之心”,行“大醫之道”,傳“大醫”智慧,為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大醫精誠;醫科大學生;醫德修養
醫古文是研究古代醫藥文獻語言文化現象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一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醫古文經典作品《大醫精誠》[1]代表了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醫學醫德的杰出思想。孫思邈倡導的以“大醫精誠”為核心的醫德思想,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對提高當代醫學生的醫德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醫術精通”一節,闡釋醫者要“精”。“精”是指專業熟練,對醫術、本職工作、學習醫學知識要有求實、求真的態度,不能一知半解、滿足現狀,“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要做到精通醫術,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精”是大醫者必須隨著社會的進步求精、求實、求新、求真的過程。尚在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的醫學生,不能好高騖遠、急功近利,不得有任何的偏差,只有勤勉苦學、持之以恒,敬畏生命,對個體差異性癥狀負責,透過表象確診疾病,才能為日后的醫療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有可能步入醫學的神圣殿堂。
“誠心救人”一節,精解醫者要“誠”。“誠”指品德高尚,大醫者不僅要從生物學角度治病,掌握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術,而且要從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以高尚的品德修養救治病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這些語句里蘊藏著博大的仁愛和對蒼生的憐憫。作為醫者,他的眼中,過濾了一切的塵世浮華,在用心體會病人的痛苦,關注生命存在的本身,還原生命的本色。“至誠者”對待病人一視同仁,誠實守信,不分貧賤富貴,不厭其煩,不敷衍塞責。
“大醫之體”一節,指明了要成為一名醫生必須具備的品德。“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治病必須專心致志,思想純凈,知我內省,目不旁視,對病人的生命熱忱負責,以治愈病人為最高目標,有“憂病人之所憂”的忘我境界。
“為醫之法”一節,指明作為一名醫生須始終牢記治病人是最基本的職責,而不是獲取名利。“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為人謙恭,是醫生必備的品德。醫生應該慎于言辭,不隨意開玩笑,不大聲喧嘩,不談論別人的短處,不炫耀自己的功德,不誹謗攻擊其他醫生。
雖然孫思邈所處的時代距今十分遙遠,但其提倡的醫德理念始終被傳承與弘揚,大醫精誠之要義,見地深刻,代代傳芳。
(1)仁心。孫思邈認為,醫術是仁心、仁術。醫生必須以仁愛之心待人,“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對病人要高度同情、憐憫,一視同仁。孫思邈把佛家仁愛思想融入醫德規范中。“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他這種不論求診病人的地位高低、貧窮富貴、美丑長幼、聰明愚笨、人種或親仇都同等禮遇的主張,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更顯得難能可貴。
(2)仁愛。孫思邈充滿人道主義的仁愛思想,彰顯的現實意義尤其深刻。“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病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如同自己的痛苦,以全身心地救治病人為神圣職責。孫思邈所說的“一心赴救”,是指一心一意地前去救治。要不怕艱難風險,不分白天黑夜、天冷天熱以及饑渴勞累。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作為醫生,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
(3)仁德。孫思邈將畢生精力獻給醫學事業,對病人極端熱誠的職業情懷仍然感動當下,值得醫學生效仿。他對“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的主張,集中體現了我國歷代醫家忠于職守的職業品質。他為了救治病人,不惜生命,不怕傳染,即使對有強烈傳染性的麻風病人,也“予嘗手療(麻風病)六百余人,差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親自撫養”。
(4)仁術。“蒼生大醫”,醫德為先。孫思邈把醫術的精湛、鉆研醫學技術看成是一個“大醫”畢生追求的目標。他“十八而志學于醫”,“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一定要使自己的醫療技術達到越來越高的水平。他不為那些國子博士、諫議大夫等高官顯爵所動,安貧樂道,甘于淡泊,唯以精研岐黃之學為務。“青矜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在他70歲高齡時撰成《千金要方》三十卷,30年后又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補充《千金要方》的不足[2]。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對今人影響深遠。
醫德是調整醫者與病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醫德是從事醫療衛生職業道德規范的總要求。《大醫精誠》作為中國古代行醫準則[3],明確地闡釋了成為優秀的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更要具備良好的醫德,秉承“大醫之心”,行“大醫之道”,使生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敬畏。
3.1 醫德的傳承性
歷代醫家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優良的醫德傳統,并根據醫學科學的要求,從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積極意義的醫德規范,這是人類共同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醫學生更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揚[4]。蒼生大醫孫思邈“精”于高超的醫術,“誠”于高尚的醫德,他對生命的敬重和珍惜,值得我們傳承。孫思邈倡導的“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的價值觀,令萬世景仰。如果我們的醫學生走上職業崗位,能把醫患關系升華為“至親”關系,那么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將不再困難。
3.2 醫德的自覺性
醫學生醫德修養的目標,是不斷達到較高的醫德境界。醫學生良好醫德品質的形成,是以個體的自覺性、能動性為前提的。所有醫德教育施加的影響,歸根到底要通過個體自身的醫德修養表現出來。醫德不是法律,不具有強制性,是靠社會輿論、習慣傳統、教育,特別是自覺的內心信念來起作用的。信念是一種自覺的力量,醫學生要經常自覺地用醫德規范來檢視自己,學習大醫先賢,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約束,適應將來與病人、社會的關系。醫學生要使自己將來成為醫德高尚的醫生,就必須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遵守醫德的自覺性。提高醫德修養的過程,是醫學生在醫德實踐中不斷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鍛煉和自我陶冶的過程。實施醫德教育,是醫學生形成良好醫德品質和實現人格提升的根本途徑。
3.3 醫德的時代性
醫德修養包括醫德的認知,醫德情感的培養,醫德信念的形成,醫德意志的鍛煉,醫德行為的訓練和醫德習慣的養成,等等,提高醫學生醫德修養是一個長期、復雜和艱巨的過程。醫學院校重視醫德修養,是職業的需要,也是防治疾病本身的需要。現代醫學模式告訴我們,精神因素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醫生要通過恰當的語言、良好的態度和行為,影響和改變病人的認識、情緒與行為,減輕或消除病人的消極心理及由此引起的各種癥狀。因此,醫德修養不僅事關現實醫療行業服務態度等問題,而且對提高防病、治病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醫德修養還是改善醫德醫風的需要。當前,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學生要想跟上改革的步伐,適應日益變化的新形勢,就必須積極投身于醫療衛生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加強醫德修養,學會用義務論、美德論和公益論的觀點,以大愛無疆的大醫情懷,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貢獻力量。
[1]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李景榮,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2]段逸山.醫古文[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龔廷賢.壽世保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4]毛建雄.醫古文的人文素質教育作用及其發揮[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4,2(17):63-64.
G416
A
1671-1246(2014)03-0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