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寧方,謝 楊,白玉樹,何大為,沈洪興,李 明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上海 200433)
骨科臨床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研究
毛寧方,謝 楊,白玉樹,何大為,沈洪興,李 明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上海 200433)
分析骨科實習生在醫患溝通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對策。
骨科;臨床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
臨床實習是醫學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是醫學生接觸社會、服務患者的起始階段,也是培養醫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時期。在臨床實習階段,除了要教授實習生臨床知識、訓練其操作技能外,還應加強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為其今后從事臨床工作奠定基礎。骨科是外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病種多樣、手術率高、有創操作多、康復功能鍛煉要求高等特點,且患者往往涉及工傷、交通事故以及內固定等高值耗材保險報銷等問題,這對骨科醫生的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1新形勢下培養合格醫生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已經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國際、國內醫學教育界的重視。198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福岡宣言》中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視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在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把“溝通技能”列為七大領域之一[1]。我國在2003年制定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到:臨床醫學生畢業時能達到具有有效與患者溝通的能力,準確獲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社會經濟狀況)[2]。由此可見,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豐富的臨床理論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而且還應具有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因此,對于即將成為醫療工作者的臨床實習生,不僅要重視醫療技術的培養,還要加強溝通能力的訓練。
1.2骨科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需要
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促進醫患雙方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醫生更全面、及時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及需求,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臨床診斷是醫生對患者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作出分類鑒別,并將其作為制訂治療方案的依據。主要包括對患者疾病發病、誘因及發展過程的了解。實習生進行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就是與患者溝通的過程。骨科創傷患者由于傷情復雜,合并腦外傷、患部劇烈疼痛、急性創傷的心理應激狀態等導致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相對困難,更需要醫生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在臨床治療階段,實習生在帶教教師指導下實施治療方案時,無論是無創性操作還是有創性操作,都需要患者的充分配合,才能獲得最佳的療效并減輕其疼痛。如髖部骨折患者入院后往往需要行下肢的脛骨結節或股骨髁上骨牽引,這種有創操作一般在病房床邊局麻下進行,患者由于對電鉆鉆骨的恐懼而引起情緒和肌肉緊張,進一步增加疼痛感受,而且這類患者常為老年人,緊張與疼痛容易誘發或加重其心腦基礎疾病,因此,操作前的溝通和心理疏導十分必要。
1.3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
良好的醫患溝通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很多醫療糾紛并不是醫療行為失誤或錯誤引起的,而是由于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不到位造成的[3]。尤其是在骨科急診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更為突出。骨科急診以創傷為主,從年齡分布來看,中老年患者較多。中老年人身體機能處于下降階段,往往同時患有全身基礎疾病,骨折創傷后愈合緩慢,容易發生并發癥。此外,創傷急診患者有時為集中就診,醫生忙于術前準備,沒有及時做好有效的醫患溝通,患者及其家屬對病情、相應醫療措施和術中術后可能發生的意外了解不夠,使術前簽字成了走過場。很多骨科患者及其家屬認為手術不涉及重要的內臟器官,不像腦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那樣危險,同時對術后效果期望較高,而術中術后一旦出現意外或治療效果與心理期望不符,就容易引發醫療糾紛。
2.1 對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醫患溝通能力、服務理念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醫學生實習前與患者接觸的機會較少,也無相應的課程培訓。因此,實習生往往對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服務意識和溝通意識。
2.2 缺乏溝通技巧
陳翔[4]對150名臨床醫學生和150名患者進行醫患溝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學生涉及或引發醫患溝通沖突事件多達98.7%,近92.0%的臨床醫學生表示:在面對患者時,不知如何與患者交流,如何與之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更不知如何及時應對和處理已存在的醫患沖突。醫患溝通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對醫學信息表達不清楚、不全面;溝通時極少使用禮貌用語;在聽取患者敘述時,很少有相應的情感反應;在患者求診過程中,重詢問、輕傾聽等。
2.3 缺乏自信
骨科醫患溝通時,雙方往往處于極不對等狀態。患方醫學知識的匱乏、突遭病痛的慌亂以及面對醫院的陌生環境等,使得患方對與其溝通的任何一個經治醫生都持有信任與期待。醫方實際上處于非常主動、有利的位置,醫務人員只要憑借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經驗,與患方進行耐心細致的溝通,即可取得患方的最大信任與配合。然而,實習生與患方溝通時往往不能擺正自身位置,加之臨床知識和經驗不足,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現象,難以全面詳盡地介紹診療情況、告知風險,也不能較好地解答患方提出的疑問,造成患方對實習生的能力產生懷疑,挫傷了實習生的自信心。另外,有些實習生思想上存在逃避意識,不愿意同患方過多地接觸和交流。這些現象在病情急、臨床操作多、技術能力要求高的骨科實習過程中十分普遍。
3.1 崗前開展醫患溝通能力專題培訓
在實習生進入實習前,對其進行系統的醫患溝通能力培訓,內容包括醫療法律制度、職業道德規范、醫患溝通內容、溝通技巧、醫療糾紛防范等方面的教育,重在提高實習生對醫患溝通的認識,增強其服務意識。進入骨科實習前,帶教教員應就骨科醫患溝通技巧,結合典型案例進行專題授課,將經驗、教訓與實習生分享,使實習生初步掌握骨科醫患溝通的特點、方法和技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骨科患者往往涉及工傷、交通事故以及內固定等高值耗材的保險報銷等問題,而我國各地區的醫保、工傷保險、農保及各類自購保險種類繁多,且存在地區差異,因此,應當提前就相關規定進行專題培訓,使實習生在回答患方這類問題時胸有成竹。
3.2 加強臨床技能學習,完成角色轉換,提高自信心
醫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學科,熟練的臨床技能是醫患溝通的基礎[5]。實習生在進入骨科實習前,要復習與骨科有關的解剖學、物理檢查、醫學影像、外科學等知識;熟悉骨科的常見病,進行必要的骨科基本技能準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患者分析病情、解決臨床問題,增強自信心,減少患者對實習生的偏見,從而排除溝通障礙。同時,要盡快完成從醫學生到臨床醫生的角色轉換。我校醫學本科生進入臨床實習時,均已完成4年的醫學基礎知識學習,而且還經過了臨床見習階段的學習,面對醫學知識匱乏的患者及其家屬,要牢記自己是一名醫生,不再是坐在課堂聽老師講課的學生,應以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知識為基礎,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做好醫患溝通工作。
3.3 強化帶教教師的帶教意識,重視培養實習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在骨科實習教學中,帶教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1)因材施教。根據實習生語言能力、溝通能力的差異,制訂不同的帶教方案。可采取經典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等方式,進行角色模擬的強化訓練。(2)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指導實習生學習溝通的基本技巧,如同情、尊重、興趣、關懷和支持等,強調與患方溝通時要主動熱情,語言要禮貌、親切、通俗易懂。(3)指導實習生掌握溝通的內容。主要包括疾病的診斷情況、診療方案及主要治療手段、重要檢查目的與結果、病情的轉歸及其預后、治療可能引起的嚴重后果、手術相關事項、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狀況[6],如何通告壞消息等。同時,對于經濟不寬裕的患者,與其溝通時要換位思考,提出經濟上可行的有效的備選治療方案等。(4)做到言傳身教。帶教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最直接,也最有效,當其親自與患者溝通時,盡可能讓實習生在旁聆聽,并為實習生提供與患者溝通的機會,使其在實踐中得到鍛煉。(5)帶教教師應鼓勵實習生加強與科室其他工作人員的溝通,學習他們豐富的醫患溝通經驗,提高自身的醫患溝通能力。
[1]四川大學醫學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S].2002.
[2]孫寶志.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
[3]李莉,林興棟,許雙虹.加強醫學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4(8):35-36.
[4]陳翔.論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巧的缺失及對醫德教育的啟示[J].中醫教育,2011,30(3):48-50.
[5]蔣贊利,茅祖斌,吳小濤.論醫學生在外科實習教學中綜合素質的培養[J].繼續醫學教育,2003,17(4):40-42.
[6]黨世民.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G424.4
A
1671-1246(2014)03-0104-02
注:本文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教改基金重點項目(Chjgjj2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