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君,孫 娜,王艷蕾,李樹民
(河北聯合大學基礎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病案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王小君,孫 娜,王艷蕾,李樹民
(河北聯合大學基礎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將病案引入生理學課堂教學中,利用病案引導教學內容,以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
病案教學法;生理學;教學效果
生理學是醫學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與臨床課和臨床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幫助學生學好生理學課程,為后續學習臨床課程打下堅實基礎,是教師的重要責任。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按照教材逐一講解人體各系統的功能活動,通常以靜態的、與臨床脫節的方式呈現,學生很難把生理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多有畏難情緒,學習效果不理想。
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首創“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將案例教學法引入醫學教學[1]。病案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真實的或精心設計的病例,引導學生對病例進行分析,提出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2]。我們嘗試將病案教學法引入生理學教學,將抽象難懂的生理學理論知識感性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3]?,F將病案教學的病案選擇、實施方法和教學效果介紹如下。
進行病案教學的關鍵是選擇和編寫恰當的病案。要根據既定教學目標,針對課程教學重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選編合適的病案。一個教學內容可以選一個或數個病案,要求繁簡結合、生動典型,能把課本的理論知識有機地融入所選的病案中,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為了編選教學病案,任課教師應盡可能深入臨床,搜集常見病、多發病和一些疑難病例;經常去圖書館或上網查詢資料,了解生理學的前沿知識,以保證所選病案的先進性。在精心準備病案的過程中,教師可增加知識儲備,提高綜合素質。
好的病案是開展病案教學的前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將真實病例編寫成模擬病案,突出重點,使病案與教學內容之間具有較好的相關性。病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難度適當,易于理解。授課初期,可選擇簡單病案,中后期隨著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增加,選擇的病案難度逐漸加大,可選擇反映疾病發生、發展、衍變過程的病案。甚至在一個病案中,可以將與疾病相關的多個系統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選擇病案的參照標準有: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病案簡潔,但所包含的信息一定要豐富;圍繞病案提出的問題恰當,而且與教學內容有密切的聯系;病案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學生可通過多條渠道很容易獲得。
對任何學科的教學而言,好的導入具有引起注意、激發求知欲及啟發思考的作用。授課之初,針對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介紹1~2個短小病案(可以是病歷摘要、化驗結果等),根據病案向學生提問,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其思考。當引入的病案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或懸念時,切入新課內容。如講授“體溫調節”時,可以向學生提問:“患流感時會有哪些癥狀?”學生會回答:“有頭痛、咽喉痛、全身酸痛、發燒?!苯處熃又崾菊f:“不錯,發燒的醫學術語稱發熱,也就是體溫升高。為什么感冒后體溫會升高呢?機體對體溫又是如何調控的呢?”這樣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教學,可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講授內容上,教學效果很好。
在一堂課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一些簡短的病案,邊講授生理學知識點邊分析病案,使學生的認識從理性過渡到感性,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授“影響腎小球濾過率(GFR)的因素之一——有效濾過壓”時,有如下公式: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腎小囊膠體滲透壓(可忽略)〕-〔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有效濾過壓升高,GFR增加,尿量增加。臨床上病人輸液時,會使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GFR增加,病人的尿量明顯增加。而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降低,有效濾過壓就會下降,GFR減小,尿量減少。如外傷導致的失血性休克,血壓下降到40~50 mmHg,病人出現少尿甚至無尿的現象就是這個原因。如此講授,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不但加深了記憶,同時還增加了臨床知識。
生理學內容多、聯系廣,歷來被學生認為是一門很難學的基礎課。教學中,如果只重視課堂導入,忽略課堂教學的結尾,會對總體的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授課過程中,在嘗試病案導入新課的同時,引導學生用本次課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相關的臨床病案問題。例如講授“感覺傳入通路”的課堂結尾,教師可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病案:某男性病人,右側脊髓半橫斷后,在橫斷平面以下:何側肢體喪失了痛、溫覺?何側肢體喪失了本體覺?為什么?學生在思考上述問題時加深了對深、淺感覺的神經傳入通路特點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有了所學即所需的體驗,產生了探究問題的欲望。
在講完某一系統的生理知識內容后,將病案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思考分析,可使學生養成及時復習的良好習慣,并對整個章節內容做到整體上的把握,可培養學生運用整體思維方式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每一章節結束后,給學生提供一個相關的病案讓學生思考,要求學生用所掌握的生理學知識詳細寫出分析要點。病案的設計要詳細具體,緊密結合該章節內容,知識面要廣些。如在講完“呼吸”這一章后,可給出如下病案:女性病人,70歲,慢性咳嗽、咯痰20余年,近半年來,輕微活動后呼吸困難,頭痛,口唇發紫。查體:喘息重、口唇發紺、桶狀胸、肋間隙增寬。叩診過清音,聽診呼氣延長,雙肺呼吸音粗,聞及散在干、濕性音。輔助檢查:胸片示肋間隙增寬,心影狹長,雙肺紋理模糊、增多、透光度增加。診斷: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氣腫。讓學生分析:(1)病人以呼氣性呼吸困難為主,為什么?(2)分析病人口唇發紫的原因。(3)病人吸氧的原則是什么?要分析本病案學生就必須認真、全面地復習該章節的內容,全面掌握肺通氣、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和呼吸運動調節的相關生理知識。
病案教學法將枯燥的課本知識與具體病案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理論知識感性化,使學生在“聽、記”的基礎上向“用”轉化,提早接觸臨床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逐漸積累了從事臨床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3]。
病案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上課時注意力集中,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和樂趣,增強了學習信心,提高了教學效果。
病案式教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從被動聽課轉變為主動參與,培養了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對培養臨床工作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起到促進作用。
病案式教學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將既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4]。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為該教學法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生理學理論知識,還要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并時刻關注醫學前沿動態,以準確地為學生答疑解惑[5]。同時,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駕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病案教學法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開發學生智能,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達到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1]宋曉環.病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對比[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25(1):19-22.
[2]彭軍,姜丹,吳銀霞,等.PBL教學法在神經內科見習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36(5):5-6.
[3]Dupuis R E,Persky A M.Use of case-based learning in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Course[J].Am J Pharm Educ,2008,72(2):29.
[4]Yang G L,Lim C C.Singapore National Medical Image Resource Centre(SN.MIRC):a world wide web resource for radiology education[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6,35(8):558-563.
[5]劉輝琦,劉杰,王生蘭,等.病理生理學課堂授課質量問卷調查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學版,2010,12(6):579-581.■
G424.1
B
1671-1246(2014)07-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