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增杰
(上海海關學院,上海201204)
國際商務專業是上海海關學院新設置的本科專業,盡管從最初設立至今僅有五年時間,卻對學院的專業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國際商務專業的設立有助于彌補現有專業相對單一的不足,為各專業提供專業和課程之間優勢互補的平臺,從而為各專業的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又使專業結構更加合理和充實,形成和其他專業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專業布局。
國際商務專業的設立有著堅實的專業基礎。早在1992年,上海海關學院就開設了與國際商務專業密切相關的“國際貨運與報關”專業,并在十多年的教學和科研中取得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且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教學與研究成果,為報關、國際貨運代理及國際貿易行業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在此基礎上,學院于2007年升本后成功開設了“法學”、“稅務學”和“物流管理”三個本科專業,從而在教學、科研和師資隊伍上為“國際商務”本科專業的開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經、管、法交叉協調發展的學科平臺。2009年,在海關總署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專家充分調查論證,教育部批準在上海海關學院設立國際商務專業,并于當年招收了第一屆本科生。自招生以來,經過五年的建設,國際商務專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打造專業特色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根據明確的培養目標才能建立高效的、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學院在設立國際商務專業時結合當前市場對于通曉經貿、物流、法律知識的國際商務人才的巨大需求,結合自身辦學的優勢,將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素質專門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為體現出與國內其他設有同專業院校的優勢和特色,形成錯位競爭,還設立了“通關方向”,這在全國同類高校中是獨一無二的。和一般院校的國際商務專業相比,上海海關學院國際商務專業除了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國際商務職業能力以外,著重講授國際商務過程中進出口通關效率、通關及報檢流程、海關與企業的關系管理、供應鏈系統中海關事務管理等與海關監管有關的理論和實務,方向性更突出,專業性更強,符合海關事業發展和海關學院發展的內在要求。
2.建立科學完整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是高校最基礎的學科建設,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特別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際商務專業在專業知識和課程設置上具有較大的學科跨度。鑒于國際商務專業跨學科的性質和特點,面對眾多的課程,課程體系構建以確定的培養目標為指導,注意妥善處理以下幾個關系:一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以及專業特色課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前導課程和后續課程的關系;三是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的關系。為了做好這一點,根據國際商務專業的性質、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在確定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之后,按照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相關能力技能的層次和要求,遵循重點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原則,建立了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分為學科基礎課、跨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特色課幾個模塊,各模塊的課程構成及模塊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上海海關學院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示意圖
3.突出實訓與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實訓與實踐教學是國際商務本科人才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實訓與實踐教學環節與課堂理論教學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依托,使學生完成專業知識的整合銜接與靈活運用,從而從根本上樹立學生能力意識,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通過建立專業基礎實訓和綜合模擬實訓來加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課程設置是高等院校最基礎的實踐教學建設,對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專業基礎實訓主要是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通過課內實訓作為對專業課程理論教學的補充。
(2)通過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國際商務專業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各種創新性活動,組織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通過鼓勵學生參加一系列競賽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深入社會并了解社會,鍛煉其素質能力,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
(3)通過建立高質量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來強化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高質量的國際商務實踐教學基地會起到孵化器的作用,人才將在這里化蛹為蝶。學院通過積極開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學生實習提供保障。同時,學院國際商務專業在實踐基地的建設上,堅持校企廣泛合作,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突出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目前。學院與聯邦快遞、丹馬士等9家國內外知名公司簽訂協議,建立了高質量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系統學習完基礎理論后,去實習基地進行不同程度的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融入到真實的國際商務環境中,參與實際業務工作,掌握國際商務活動的基本環節,熟悉實際操作程序、方法和技能,培養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最終形成綜合的國際商務職業能力。
4.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
(1)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基礎課程,注重“理論講授法”和“讀書指導法”相結合。對于一些實務性較強的課程,注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充分實現師生雙向交流、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管理理念與管理實踐的適度結合。
(2)鼓勵教師積極運用課程網絡平臺,豐富教學資源。教師可利用課程網絡平臺將自己的教學資源與學生共享,給學生布置課后學習任務,輔助課堂教學。學生可利用課程網絡平臺內的資源輔助學習,完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對于疑難問題還可以通過在線咨詢,實現師生間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3)試點進行雙語教學。學院根據自身教學資源的實際情況和學科特點,進行試點探索和實踐,實施示范性雙語課程建設。例如學院對國際貿易實務和國際市場營銷課程采用了雙語教學,并將其作為學院精品課程進行建設。
雖然學院目前設置了一套較為合理的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但從培養創新高素質人才角度來看,該課程設置還需進一步完善。目前國際商務專業尚未將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程形成一系列的課程群。如對商務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除了開設有關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等課程外,尚缺乏國際商務環境和組織等方面的課程。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目前國際商務實踐課程主要通過課內實訓教學環節來完成,獨立的實訓課程相對較少。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獨立的實訓課程和課內實訓教學環節無法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盡管上海海關學院國際商務專業的培養模式在實訓實踐教學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隨著企業對國際商務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特別是對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能力、國際商務談判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口語交流能力、協調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國際商務專業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目前上海海關學院國際商務專業在突出專業實踐性方面還存在一定欠缺。
在過去三年的專業建設中,學院一方面利用現有優質教師資源,開展新老教師間“結對子”傳幫帶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外引內培相結合等多種渠道,在師資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教師隊伍沒有完全實現“走出去、請進來”,只是側重于理論研究和固定的課堂教學。國際商務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商務活動日益全球化的趨勢下,專業教師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需要將理論與國際商務實踐相結合,因此,專業教師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吸收和充實學科前沿知識,不斷更新知識儲備。
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成為大學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國際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極大地開拓了國際商務專業教師與學生的視野,迅速提高了高校辦學層次與辦學水平,更加有利于國際商務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在目前開設國際商務本科專業的高校中,有許多院校選擇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例如上海對外貿易學院與澳大利亞的合作辦學、中英合作的寧波諾丁漢大學等,這些高校以超前發展的教育模式,引用國外先進課程、教材、管理方式等,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擴大了教育對外開放,同時也加速了高校自身的發展。上海海關學院由于受各方面條件限制,國際商務專業的教師出國進修交流機會較少,尚未建立合作辦學模式,還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合作辦學方案,不利于拓寬教學視野、提升教學層次和水平。
1.完善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專業實踐課程要涵蓋工作崗位和職業資格的要求,通過專業實踐課程實現以職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可以開設一些國際商務相關的考證培訓課程,使學生熟練掌握國際商務工作崗位的基本技能,并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為未來就業增添“砝碼”。
2.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方案中形成相關的通識課程體系,同時鼓勵學生多閱讀人文修養方面的書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加強實踐教學,建立國家級通關實訓實驗室。針對當前學院國際商務獨立性實訓課程開設不足的現狀,建議以國際商務活動為主線,適當增開國際商務溝通、國際商務流程、國際商務結算、國際商事爭端解決等獨立性實訓課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國際商務的各個環節,開展多種商務實訓活動,全方位訓練學生商務實訓能力。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學院通關方向特色,建議圍繞通關業務開展可行性研究,建立國家級通關實訓實驗室,保持教學和科研優勢,在全國同行業形成較強的影響力。努力拓展學生的應用能力,實現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無縫對接。堅持以職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來滿足國際商務跨學科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型實踐能力,從而體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的理念。
1.積極與國內知名高校(如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科研機構(如上海社會科學院)進行學術交流,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任客座教授,邀請其授課研討或開設專題講座,拓寬教師的視野。
2.加強師資科研團隊建設,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進教學。鼓勵教師努力爭取省部級以上的課題及橫向課題,形成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研究梯隊,凝聚科研力量。
3.與政府部門及知名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聘任相關行業專家和高層管理人員作為實踐課的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構建一支政企客座教師團隊,邀請他們到學院進行授課研討或開設專題講座,同專業教師進行業務交流,拓寬教師的專業視野,發揮他們的實踐指導作用。
4.定期安排教師到政府相關業務部門或企業掛職鍛煉,以增加教師的實踐經驗,并通過多種形式的雙向互動建立“產學研”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學院應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教師提高教學業務素質。例如,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商務知識的培訓與教學經驗交流研討會;鼓勵教師報考國際商務相關的職業證書;鼓勵教師參與國際商務實踐課程的調研工作,積極編寫國際商務案例教學課程、實踐課程等教材。
加強國際交流和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是提高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水平的必由之路。國際商務專業應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尋求與國外商學院合作辦學,探索科學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借助國際交流和中外合作辦學的平臺,一方面可以引進具有國際商務背景的海外優秀人才和兼職等靈活的形式聘請外籍專家學者,另一方面可以為現有國際商務教學團隊開展國際化培養創造便利條件,如開展雙語教師培訓、教師出國進修、訪問和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等,從而提升辦學層次和國際商務專業的知名度。
[1]夏勵嘉.本科國際商務專業特色探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1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