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姍姍
(南通高等師范學校,江蘇南通226001)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經濟持續疲軟,復蘇乏力,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導致的外貿依存度過高等問題日益凸顯。而本次危機也加快了國際消費中心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在亞洲地區,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世界新的經濟增長圈?!癋TA的蓬勃興起,表明通過區域經濟合作來推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貿易增長,已成為當今國際經貿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保?]以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依托,加強區域經貿合作,已成為解決我國當前外貿發展瓶頸,擺脫對歐美過度依賴的重要手段。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全面啟動,與東盟成員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確立自由貿易關系,到2015年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新東盟四國也將對90%的中國產品實現零關稅。中韓、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并行,如果中日韓建成自貿區,將成為東亞乃至亞洲經濟合作的典范,進一步夯實東亞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建立一個廣泛的區域FTA已經成為東盟、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重要議題。
學界已經對東亞地區自由貿易的前景展開過廣泛的討論,如王力軍(2002),常偉、戴臻、段煉(2005),劉昌黎(2010),余誠、秦向東(2011)。也有著眼于中國與東亞國家建立FTA的效益產出的研究,Devadason(2010)認為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改變了兩國的貿易流量和貿易結構;曹亮、曾金玲和陳勇兵(2010)通過GTAP模型計算了CAFTA對中國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的影響。本文基于經濟一體化理論,對中國和東盟以及中日韓建立FTA進行定性比較分析。
經濟一體化理論為中國與東亞各經濟體構建FTA提供了理論支持。J·Viner(1950)通過分析關稅聯盟為經濟一體化理論提供了分析基礎。經濟一體化,由最初的貿易協定發展到最終的經濟同盟,需要經歷階梯式的緩慢推進,不能越級跨進。就東亞而言,目前更為切實的目標是建立自由貿易區。根據Viner的理論,FTA的效果分為“貿易創造效益”和“貿易轉移效益”,如果“貿易創造”大于“貿易轉移”,那么成員國就傾向于支持FTA。本文選取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貿易狀況、貿易策略等指標對比分析CAFTA與中日韓FTA。
比較各成員國的收入和經濟發展水平對經濟一體化的有效實施非常重要。如表1所示,雖然中國GDP總量超過東亞各國,但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8%、韓國的26%。這表明中國與日、韓在經濟發展階段、收入水平等方面差距較大,因而經濟上比較容易形成互補,使得“貿易創造”大于“貿易轉移”。但是中國處于經濟發展較低階段,在與日韓貿易中容易處于弱勢地位,如果國內產業不能及時優化升級,將造成中國經濟“貧困化增長”。

表12013 年東亞各國的人均GDP和GDP
相較于日韓,東盟國家經濟環境較為復雜。如表1所示,新加坡和文萊的人均GDP超過日、韓;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與中國有著更為相似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四個新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東盟經濟存在南北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二元化”等問題。一方面,老成員國與中國有著較為相似的消費機制,為廣泛開展產業內貿易創造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成員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在貿易中容易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對參與CAFTA的積極性不高。另外,一些成員國經濟總體規模較小,擔心一體化會使本國經濟對大國的依賴性過強,對經濟的獨立性、安全性產生擔憂,對廣泛的一體化心存芥蒂。
經濟結構決定了FTA成員國之間經濟是具有互補性還是具有競爭性。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日本和韓國在資本和技術上具有優勢,中國和這兩個經濟體間具有較大的互補性。僅2013年,中國實際利用日本外商直接投資70.5817億美元,韓國30.5421億美元。日韓大量剩余資本流入中國,緩解了中國資金不足的問題,也為日韓企業創造了巨額利潤。另外,伴隨著日韓企業的進入,他們也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帶到了中國,加快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革新。雖然在機械電子、電器等日韓優勢產業領域,中國的出口額逐年增長,但多集中在中低端,少量高端產品核心部件也依賴進口,仍然不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因此,中國與日韓的貿易是“貿易創造效應”高于“貿易轉移效應”。
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較貿易模式是國際貿易的初級階段,因為基于“比較成本”開展的對外貿易有其發展的局限性。我國機械電子產品出口缺少核心技術,與日韓產品相比,附加值偏低。根據“合成謬誤”理論,如果發展中國家只追求出口規模,一味增加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使得發達國家進口額激增,則發達國家會迅速做出反應,增加貿易壁壘。依托價格優勢大規模擴大出口只會隨著外國市場需求的飽和出現“貧困化增長”的局面。另外,如果完全依托要素稟賦開展貿易,我國就只能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力不強。因此,主觀上我國不尋求改變就將永遠處于產業鏈的末端。中國對日韓的貿易,將維持在“微笑曲線”的最底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賺取低附加值產品的可憐利潤。
與日韓相比,東盟和中國都出口電子產品、紡織品等,并且出口的市場也類似。中國和東盟,在工業上都采取出口導向型策略,工業制成品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都很大?!?009年,中國與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以及印度尼西亞的出口結構相似度指數分別為0.676、0.683、0.851和0.790,均達到了一定的水平。”[2]這似乎表明中國與東盟存在較大貿易競爭性。但是事實上,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同樣是互補大于競爭。Estrada的研究表明,中國和東盟的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中國進口與東盟的出口互補,中國的出口與東盟的進口互補,互補性比中國與日韓的互補性還要高。中國出口和東盟進口大約80%相同,而中國出口與日本、韓國的進口 65%相同?!保?]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雖然在產業大類上有一定程度的重疊,但具體細化到產品層面上,競爭性很小。中國從東亞進口零部件進行組裝,再將最終產品出口。中國和東盟在產業內貿易尤其是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有很大的合作空間。近幾年的數據表明,伴隨著東盟對中國出口份額的增長,東盟從中國的進口份額也迅速增長。這恰恰是亞洲內部專業化分工與縱向一體化的最好證明。第二,FTA會使經濟結構重新整合。自由貿易背景下,經濟結構比較合理的國家,在貿易利益的驅動下,經濟會出現重新整合,最終使經濟結構與貿易國具有互補性。在建立CAFTA前,中國和東盟沒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高貿易壁壘的保護下得以存活,使得各國生產相似的產品。在CAFTA建立后,在市場規律的運作下,低效率的企業將被淘汰,產品會集中于更有效率的企業和國家,高效企業會擴大生產規模,依托專業化和不斷的革新技術,獲取更高利潤。
各國的貿易紐帶是FTA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著強大貿易合作關系的國家更容易在經濟一體化中得到好處,因而也會更加支持FTA。表2顯示,2010—2012年,東盟、日本、韓國與中國的進出口額均穩步增長,中國與東亞各國的貿易關系日趨緊密,為推進CAFTA和中日韓FTA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貿易差額方面,中國在東亞地區的貿易主要表現為逆差,尤其與日本、韓國存在著巨額逆差。與東盟的貿易,在2010年、2011年存在逆差,但數額相對較小,并于2012年轉為順差。這是由于我國進口依賴東亞,尤其是日本和韓國。而日本和韓國的農產品貿易并未放開,造成我國貿易赤字情況嚴重。因此從貿易平衡角度來講,CAFTA更有利于解決我國在東亞地區的貿易赤字問題。
中日兩國在處理釣魚島爭端、東海海域管轄和開發等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日本在對外貿易策略上,為了加強其在東亞地區影響力,不惜在敏感的農業問題上做出讓步,積極與東盟各國締結FTA,通過經濟控制以達到懷柔東盟的目的。而對于中日FTA,一直采取回避態度。中日關系一直是“政冷經熱”,甚至要發展成“政冷經冷”。

表2 2010—2012年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的貿易額 單位:億美元
韓國與中國不存在歷史問題,兩國建交雖晚,但發展迅速。從建交到成為“全面合作伙伴”僅僅用了6年時間。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建交時的50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2151億美元,20年里增長了42倍。如今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兩國政府的睦鄰友好關系推動了中韓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東盟有十個成員國,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大,與中國的外交關系、貿易往來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各國在對待CAFTA的態度上也有所不同。東盟內部又秉承互不干涉原則,在涉及關系東盟共同利益的事情上采取磋商機制,使得東盟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達成一致,對中國和東盟的磋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東亞經濟的增長為中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利于解決中國對歐美經濟依存度過高的問題、緩解歐美經濟疲軟給中國帶來的不利影響。東亞既有像東盟各國的發展中國家,也有像日本、韓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既有適合產業內貿易的深度合作伙伴,也能獲得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支持。因此中國應重視與東亞各國的經貿合作,促進東亞經濟一體化。但目前的中國還不具備深度一體化合作的條件,作為中期替代戰略,中國可以先與各經濟體建立FTA。
東盟與日韓由于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貿易狀況以及對中國的貿易策略上存在很大差異,因此,中國在與這兩類經濟體建立FTA時的貿易地位、應采取的措施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有所不同。在與東盟的貿易中,中國應廣泛開展產業內貿易,優化產業結構,使兩個經濟體的經濟結構形成互補,避免惡性競爭。發揮東盟自然資源的優勢,細分產品,兼顧小國利益。在戰略上,對東盟實行統一的貿易態度,以示對各國的尊重。在具體措施上,可以制定不同的時間表,充分給予調整時間。建立一體化的制度保障,將目前的對話機制落實到制度層面。在與日韓的貿易中,應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積極利用日韓的優勢資源,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產品,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明確自己的優、劣勢,逐步改善貿易赤字。
[1]常偉,戴臻,段煉.論中日韓FTA建立的可行性[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5(5).
[2]方文超,肖晨明.“合成謬誤”之謬——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周年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1).
[3]Gemma Estrada,Donghyun Park,Innwon Park,Soonchan Park.China’s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ASEAN.Japan and Korea:A Comparative Analysis[J].China&World Economy,2012(4).
[4]Evelyn Devadason.ASEAN-China Trade Flows: moving forward with ACFTA[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
[5]曹亮,曾金玲,陳勇兵.CAFTA框架下的貿易流量和結構分析[J].財貿經濟,2010(4).
[6]劉昌黎.東亞自由貿易的新局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與對策[J].國際貿易,2006(6).
[7]王力軍.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前途坎坷[J].國際經濟合作,2002(9).
[8]王靜.對建立中韓FTA的思考和建議[J].國際經濟合作,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