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姍姍
[摘要]東亞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東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但建立廣泛的一體化經濟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建立雙邊及多邊FTA是目前我國現實可行的中期戰略。從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貿易狀況、貿易策略四個方面對中國與東盟、日韓建立FTA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中國應加強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在推進CAFTA時,廣泛開展產業內貿易,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結構形成互補,避免惡性競爭。和中日韓建立FTA時,應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中國;東盟;東亞;自由貿易區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12-0015-03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經濟持續疲軟,復蘇乏力,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導致的外貿依存度過高等問題日益凸顯。而本次危機也加快了國際消費中心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在亞洲地區,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世界新的經濟增長圈。“FTA的蓬勃興起,表明通過區域經濟合作來推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貿易增長,已成為當今國際經貿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1]以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依托,加強區域經貿合作,已成為解決我國當前外貿發展瓶頸,擺脫對歐美過度依賴的重要手段。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全面啟動,與東盟成員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確立自由貿易關系,到2015年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新東盟四國也將對90%的中國產品實現零關稅。中韓、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并行,如果中日韓建成自貿區,將成為東亞乃至亞洲經濟合作的典范,進一步夯實東亞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建立一個廣泛的區域FTA已經成為東盟、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重要議題。
學界已經對東亞地區自由貿易的前景展開過廣泛的討論,如王力軍(2002),常偉、戴臻、段煉(2005),劉昌黎(2010),余誠、秦向東(2011)。也有著眼于中國與東亞國家建立FTA的效益產出的研究,Devadason(2010)認為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改變了兩國的貿易流量和貿易結構;曹亮、曾金玲和陳勇兵(2010)通過GTAP模型計算了CAFTA對中國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的影響。本文基于經濟一體化理論,對中國和東盟以及中日韓建立FTA進行定性比較分析。endprint
[摘要]東亞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東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但建立廣泛的一體化經濟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建立雙邊及多邊FTA是目前我國現實可行的中期戰略。從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貿易狀況、貿易策略四個方面對中國與東盟、日韓建立FTA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中國應加強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在推進CAFTA時,廣泛開展產業內貿易,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結構形成互補,避免惡性競爭。和中日韓建立FTA時,應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中國;東盟;東亞;自由貿易區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12-0015-03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經濟持續疲軟,復蘇乏力,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導致的外貿依存度過高等問題日益凸顯。而本次危機也加快了國際消費中心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在亞洲地區,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世界新的經濟增長圈。“FTA的蓬勃興起,表明通過區域經濟合作來推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貿易增長,已成為當今國際經貿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1]以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依托,加強區域經貿合作,已成為解決我國當前外貿發展瓶頸,擺脫對歐美過度依賴的重要手段。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全面啟動,與東盟成員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確立自由貿易關系,到2015年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新東盟四國也將對90%的中國產品實現零關稅。中韓、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并行,如果中日韓建成自貿區,將成為東亞乃至亞洲經濟合作的典范,進一步夯實東亞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建立一個廣泛的區域FTA已經成為東盟、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重要議題。
學界已經對東亞地區自由貿易的前景展開過廣泛的討論,如王力軍(2002),常偉、戴臻、段煉(2005),劉昌黎(2010),余誠、秦向東(2011)。也有著眼于中國與東亞國家建立FTA的效益產出的研究,Devadason(2010)認為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改變了兩國的貿易流量和貿易結構;曹亮、曾金玲和陳勇兵(2010)通過GTAP模型計算了CAFTA對中國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的影響。本文基于經濟一體化理論,對中國和東盟以及中日韓建立FTA進行定性比較分析。endprint
[摘要]東亞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東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但建立廣泛的一體化經濟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建立雙邊及多邊FTA是目前我國現實可行的中期戰略。從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貿易狀況、貿易策略四個方面對中國與東盟、日韓建立FTA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中國應加強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在推進CAFTA時,廣泛開展產業內貿易,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結構形成互補,避免惡性競爭。和中日韓建立FTA時,應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中國;東盟;東亞;自由貿易區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12-0015-03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經濟持續疲軟,復蘇乏力,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導致的外貿依存度過高等問題日益凸顯。而本次危機也加快了國際消費中心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在亞洲地區,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世界新的經濟增長圈。“FTA的蓬勃興起,表明通過區域經濟合作來推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貿易增長,已成為當今國際經貿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1]以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依托,加強區域經貿合作,已成為解決我國當前外貿發展瓶頸,擺脫對歐美過度依賴的重要手段。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全面啟動,與東盟成員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確立自由貿易關系,到2015年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新東盟四國也將對90%的中國產品實現零關稅。中韓、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并行,如果中日韓建成自貿區,將成為東亞乃至亞洲經濟合作的典范,進一步夯實東亞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建立一個廣泛的區域FTA已經成為東盟、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重要議題。
學界已經對東亞地區自由貿易的前景展開過廣泛的討論,如王力軍(2002),常偉、戴臻、段煉(2005),劉昌黎(2010),余誠、秦向東(2011)。也有著眼于中國與東亞國家建立FTA的效益產出的研究,Devadason(2010)認為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改變了兩國的貿易流量和貿易結構;曹亮、曾金玲和陳勇兵(2010)通過GTAP模型計算了CAFTA對中國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的影響。本文基于經濟一體化理論,對中國和東盟以及中日韓建立FTA進行定性比較分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