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云
(呼倫貝爾學院,內蒙古呼倫貝爾021008)
當今社會,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自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開始向服務業轉移,產業結構呈現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特點。本文從現代服務業的定義、特點、分類三個角度,對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1.國外研究成果
服務業是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逐漸興起的,因而經濟學界對服務業發展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歷史也相對較短。自1935年英國經濟學家埃倫·費西的著作《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第一次使用“第三產業”的定義,開始專門對服務業理論進行研究。1987年,希爾指出:一項服務生產活動會改善其他一些經濟單位的狀況。這種改善可以作用于消費單位所擁有的一種商品或者一些商品的物質變化形式,改善也可以關系到某個人或一批人的肉體或者精神狀態。
參考國外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生產者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概念比較接近。其中努斯伯曼(1987)研究指出,生產者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克魯伯和沃克(1989)對加拿大和OECD的現代服務業進行研究后發現,經濟增長得益于對生產者服務業或中間服務業的大力投入。諾耶爾(1991)指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生產者的服務業。國外大部分專家學者分析稱,生產者服務業的主要驅動作用是追求利潤的內在動力及市場外在壓力,公司要更多專門為生產需要提供必要的服務,比如柯菲和拜利(1991,1992),克萊克和伯比(1989)等。
2.國內研究成果
近幾年,我國專家學者開始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展開專門研究,黃繁華(2002)對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進行了探討,最終分析論證了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現代服務業的開放規律及發展現狀;向俊波(2003)分析了我國二級城市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選取杭州、無錫、蘇州等城市為研究對象,論證了在大城市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可操作性和必要性,將二級城市的發展歷史和國外一些城市的發展規律進行比較,指出了特大二級城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和途徑。
晁鋼令(2004)回顧了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歷程,分析了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并專門選取我國的現代理財服務業、經紀服務業、咨詢服務業、會展服務業等行業進行分類研究。
宋慶迎(2005)分析了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與城市進步、能級提升的關系,得出二者之間為相互促進的關系,提出了利用現代服務業提高城市能級的對策建議。劉輝群、顧蕊(2005)以國際服務業轉移為背景,分析了中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潛力、與國際服務業連接轉移的發展空間,包括傳統的優勢行業和新興行業兩大領域,指出促進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政策;徐冠華(2006)研究了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加快發展我國現代服務業的政策建議;國英(2006)分析了我國現代服務業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了蘇州、杭州等地高等職業教育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方式,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代文、秦遠建(2006)分析了現代服務業發展機制和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特點和內容,指出了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多種發展模式,并為現代服務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現代服務業集群生態化、虛擬產業集群、產業集群鏈群化等創新型發展模式。
譚仲池(2007)提出了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主要依靠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是一種信息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黃海梅(2008)提出,現代服務業的定義是指傳統服務業生產與生活服務產業相對應的產業。安體富、劉翔(2011)指出,我國現代服務業的定義需要借鑒國外關于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概念進行界定。
1.國外研究成果
埃倫·費希認為服務業是指以提供非物質性產品為主的部門,包括旅游、娛樂、文化、藝術、教育、科學和政府活動等。1957年,克拉克在《經濟進步的條件》的第三版中,把國民經濟結構明確地分為三大部門,第三大部門是服務業,包括建筑業、運輸業、通訊業、商業、金融業、專業性服務和個人生活服務、政府行政和律師事務服務、軍隊等。1975年,布郎寧和辛格爾曼將服務業稱為分配服務,主要包括運輸和儲藏、交通、批發及零售等行業,包括接待與食品服務、私人服務、娛樂與消遣服務、雜項服務消費者服務以及對企業管理的業績、金融和保險、房地產等在內的生產者服務。
2.國內研究成果
我國學者關于現代服務業分類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肖麗(2010)將現代服務業分成兩大類,一是傳統服務業中經過新技術、新的服務方式改造后的服務業模式,如金融業等。二是新興服務業,因信息產業、信息化發展而產生的服務模式,如軟件開發和計算機、移動、聯通、通信等服務。王法成,姜國軍(2011)分析,現代服務業主要分為基礎服務、生產性服務和公共服務。
1.國外研究成果
富克斯(V.Fuchs)在其經典的經濟學名著《服務經濟》一書中指出了服務不同于實物商品的一系列特征:缺少實質性;在“生產的同時消失”(即被消費者所消費);大部分至少是相當一部分是在消費者在場的情況下提供的;不能像實物那樣被運輸、積累或者儲存。努斯伯曼(Nusbanmer)(1987)分析中指出,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生產者服務業;克魯伯(Grubel)和沃克(Walker)(1989)通過對戰后加拿大等OECD國家現代服務業的現狀和特點的研究,得出來自生產者服務業或中間服務的投入是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諾耶爾(Noyelle)(1991)研究生產者服務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國家競爭力,生產者服務業的雙重驅動作用在于追求利潤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的外在壓力。
2.國內研究成果
朱曉青等人(2004)提出,知識性、高技術性、高附加值和集群性、從業人員高素質是我國現代服務業具有的五大特征。熊尚鵬(2007)提出產品擁有的無形態性、中間消耗性以及經驗性商品而非搜尋性商品,體現了我國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產業特性。安體富、劉翔(2011)指出,與傳統服務業相比,知識的密集型和管理的現代化是我國現代服務業的顯著特點。胡怡建(2011)提出,分工精細化、產業融合化、業態新型化、業務國際化是現代服務業區別于傳統服務業的四大特征。
[1]V.R.Fuchs.The Service Economy[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6:96-98.
[2]Graedel.T.E.Greening.the Service Industries[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3,(5):48-64.
[3]Boon.Andrew.From Public Service to Service Industry:the Impact of Socialization and Work on the Motivation and Values of Lawy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Legal Profession,2005(2):229-245.
[4]劉成林.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理論與系統研究[D].天津大學,2007.
[5]葛堅松.美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經驗及其啟示[J].江南論壇,2007(3):37-38.
[6]喬艷昭.日本流通業現狀及問題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7]安體富,劉翔.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國際比較與借鑒[J].學習與實踐,2011(2).
[8]胡錦濤.黨的十八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A.G.B.Fisher.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Material Progress[J].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1935(6):24-38.
[10]M.A.Colin Clark.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 Company,1957: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