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新疆是我國面積最大、陸地邊境線最長、毗鄰國家最多的省區,也是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其產業結構競爭力如何,直接關系到新疆地區經濟發展的效率和質量,也關系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新疆毗鄰中亞和南亞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占據得天獨厚的區位和人文優勢。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明確了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地位。為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央公布了《關于在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試行特別機制和特殊政策的意見》,從機制和政策上鼓勵喀什和霍爾果斯先行先試,努力將其建成我國向西開放、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窗口,為新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做好模范帶頭作用。新疆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也作了政策安排,力求將自身建設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和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成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和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要建設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核心區,切實當好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中央和新疆先后出臺對喀什、霍爾果斯兩個經濟開發區的特殊優惠政策,以經濟開發區為試點帶動地區發展,重點發展商貿物流、金融、科技、文化等產業發展,而這些產業大多屬于第三產業,這有助于加快新疆第三產業的發展,縮小第三產業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提高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
2000—2013年新疆鐵路網密度、公路網密度、航空網密度和管道網密度整體呈上升趨勢,但與同期全國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新疆鐵路網密度不及全國水平的1/4,新疆公路網密度不及全國水平的1/4,航空網密度不及全國水平的1/3,管道網密度不及全國水平的2/3,這說明新疆的道路基礎設施仍然不完善(見表1)。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商貿物流等產業對完善的基礎設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這就需要政府必須加大對新疆鐵路、公路、航空和管道建設的投資力度,建設公路、鐵路、航空、管道四位一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未來,新疆交通設施投資的不斷增加,必然消耗大量的鋼鐵、水泥等生產資料,對于消化落后產能、緩解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生產過剩的困境有極大的幫助,使得第二產業良性發展。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會帶動貨物運輸量逐步加大,貨物吞吐量逐漸增多,進而帶動交通運輸、倉儲物流等行業的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表1 新疆交通及管道網密度單位:公里/萬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歷年統計年鑒
新疆是我國沿邊開放戰略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樞紐站,也是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的重要通道。自20世紀90年代實施對外開放戰略以來,新疆的外貿發展極為迅速。由圖1可知,新疆同周邊國家外貿進出口總額一直呈快速增長趨勢,從2000年的226404萬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2756191萬美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新疆對外貿易受到影響,進出口總額出現急劇下滑,但2009年回復迅猛增長態勢。新疆同中亞的貿易聯系不斷加強,新疆一半以上的進出口貿易額依賴于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對阿富汗、俄羅斯以及印度等地區的貿易輻射作用也逐步增強。隨著第二歐亞大陸橋的開通和中俄、中哈輸油管道的建成,使新疆成為亞歐腹地的交通樞紐、能源和資源合作的大通道和加工區。

圖1 新疆與周邊國家貿易進出口總額(單位:萬美元)
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到東亞、中亞、西亞和歐洲,新疆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發展對外貿易是新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啟,將為新疆與中亞、歐洲擴大貿易交往、實現資源稟賦優勢互補提供合作空間。而陸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將深化中國和中亞合作,為油氣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科技、人文交流、教育等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臺,給新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貿易發展機遇,促進新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貨幣流通就是要加強國家之間、地區之間貨幣兌換和投資流通。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中國—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中哈兩國元首達成共識的國家戰略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跨境經濟貿易區和投資合作中心,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區域合作的示范區。霍爾果斯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西部經濟熱點,也成為人民幣“準離岸”市場建設的前沿。隨著新疆乃至中國同中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和地區間的貿易聯系不斷加強,貨幣兌換和資金清算尤為重要,為人民幣國際化和建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中國對中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也會不斷增加,新疆企業對能源、資源、通信、港口、交通等進行投資,對外進行合資并購、融資貸款,對外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這都對貨幣的兌換產生了較大的需求,新疆的銀行開展人民幣兌換業務、人民幣融資業務、人民幣保理業務會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些都會對新疆的金融行業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進而提升金融業在第三產業的占比,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民心相通就是要加強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民間交往,強化共識,增強互信。新疆從古到今都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新疆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擁有眾多的絲綢之路古城、石窟壁畫、服飾等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深人們對于絲綢之路文化的了解與認知,帶動新疆旅游資源的開發,變旅游資源優勢為旅游經濟優勢,宣傳新疆正能量,提升新疆對外影響力,促進新疆旅游業的發展。目前新疆與中亞五國的科技合作涵蓋有色金屬提煉、地質勘探、石油、化工、農業等20多個領域。通過聯合研發、技術引進、人員交流、資源共享等手段,推進區域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提高亞歐內陸干旱區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對地區經濟發展及新疆科技產業發展有很好的支撐作用。新疆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進一步擴大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戰略,推動高校合作辦學,并加大漢語推廣中亞的資金支持,加大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力度,這些舉措會帶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文化、旅游、科技和教育的跨國交往與合作,會不斷增強新疆對外影響力,宣揚新疆的文化旅游資源和科技實力,不斷加深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關于絲綢之路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帶動新疆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科技產業和教育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新疆第三產業發展,優化新疆的產業結構,促進新疆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了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從戰略高度統籌做好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規劃布局和頂層設計,國家應強化對新疆現代產業、新型城鎮、綜合交通、互聯互通信息網絡等支撐體系建設,中央和新疆需要制定更加健全規范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新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把新疆建設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下的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和醫療服務中心,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核心區和橋頭堡。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順利建成,必然要求完善的道路基礎設施和立體的交通體系。新疆深居內陸,自然環境較差,道路設施不完善,新疆鐵路網、公路網、航空網和管道網密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南北疆道路設施的差異也加劇了地區經濟的差距。所以,中央和新疆要加大對道路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融資體系,完善道路基礎設施,開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構筑新疆立體式的交通體系。道路聯通,會消化落后產能,帶動貿易、物流等行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完善邊境口岸通關政策、設立自由貿易區、加強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合作,是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建設主要目標,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新疆貿易往來和貿易投資的成本,使得新疆物流、貿易和投資更加便捷。新疆需要加強海關、交通運輸、出入境檢驗檢疫、金融、信息交流等功能領域的合作,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有關政府部門和國家之間的貿易政策協調和溝通機制,研究制定符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制度。進一步增強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水平,促進新疆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順利實施,不斷優化新疆產業結構。
新疆正處于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資金的短缺直接制約很多重點產業項目的建設。這就要求新疆加快完善金融服務功能,建立多元化的融資體系,加大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新疆的金融部門和機構應該加快同周邊國家展開金融合作,加快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擴大人民幣兌換規模,持續推進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降低對外貿易成本,對投資企業提供財力支持。新疆金融機構應不斷完善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帶動新疆企業“走出去”,對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推進新疆第三產業優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新疆文化、旅游、科技和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以文化、旅游、科技和教育為媒介,加強新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民間往來。新疆應進一步完善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服務觀念,提高服務質量,帶動旅游產業發展。加快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省區及國家間的科技合作,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農牧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加快教育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廣漢語教育,推動教育產業市場化、產業化,促進教育產業的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是新疆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它從根本上決定著新疆區域經濟發展的實力。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有利于新疆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縮小同中東部的差距,還能實現傳統行業向中亞各國轉移,打開對外交往的新窗口。所以,新疆迫切需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背景下加快經濟發展。
[1]陳德峰.將新疆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增長極[J].實事求是,2013(6):40-42.
[2]郭愛君,毛錦凰.絲綢之路經濟帶:優勢產業空間差異與產業空間布局戰略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14(1):56-60.
[3]劉晨躍.循環經濟與新疆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經濟論壇,2014(2):30-36.
[4]唐力久,穆少波.中國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建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4(4):21-24.
[5]楊美沂,李興江.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戰略分析[J].西部大開發,2014(1):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