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賢慶
2013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國倫理學會會刊《倫理學研究》雜志社、中國經濟倫理學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倫理學研究》創刊十周年暨第七次全國經濟倫理學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范大學隆重召開。《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光明日報》理論部理論版、《道德與文明》等學術報刊的主編或編輯應邀出席會議。來自全國經濟倫理學界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提交了論文并出席會議。
10日上午,會議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原會長陳瑛研究員、副會長魏英敏教授,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李湘舟巡視員,湖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國驥教授,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劉建武院長,《倫理學研究》雜志主編唐凱麟教授,湖南省新聞出版局期刊處陳奇亮處長,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經濟倫理學會會長王小錫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懷承教授等在開幕式上講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倫理學研究》副主編、中國經濟倫理學會副會長王澤應教授主持會議。中共湖南省委原副書記文選德同志發來賀信。
與會專家學者熱烈祝賀《倫理學研究》創刊十周年。大家認為,《倫理學研究》創刊十年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學術性、思想性和實踐性相結合,取得了豐碩成果,辦出了口碑、辦出了成績、辦出了特色,為中國倫理學的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大家堅信,在未來的歲月中《倫理學研究》一定能夠繼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理論研究和創新的最前沿,繼續發揮好資政育人、弘揚新風的學術功能和社會功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做出新的貢獻。
武漢大學喬洪武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郝云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王露璐教授分別就“經濟轉型中經濟倫理變遷的路徑依賴”、“企業家慈善行為的道德評價”、“財富倫理向度的經濟意義”、“財富、工具還是目的——亞里士多德、韋伯和馬克思關于財富的三種認識模式”等問題做了大會專題報告。
《光明日報》理論部理論版李亞彬主編、《哲學動態》編輯部強乃社副編審、《道德與文明》編輯部主編楊義芹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王正平教授、《中國醫學倫理學》李恩昌主任、《倫理學研究》副主編李培超教授等人就“如何辦好社科學術期刊”、“中文期刊與中華學術創新”、“學術期刊與中國精神的振奮”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道德文化建設問題向來是倫理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在這次會議上,就“市場經濟道德建設的人性基礎”問題,有學者認為,除了一般人性之外,還有一種在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人的職業中起主導作用、并始終受到一般人性影響的特殊自利人性。根據對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人的兩種人性的理解,通過充分把握兩種人性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發生作用的特點和機制,我們才能夠更為有效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道德建設。關于“新時期道德治理的含義、本質和基本路徑”問題,有學者指出,道德治理必須首先實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將道德制度的創設作為社會管理制度體系的一部分,將道德教育與道德治理有機地統一起來,從正反兩個方面促使受教育者養成尊重、遵守道德規范的敬畏心理和行為習慣。關于“報復性特惡道德問題的治理”,有學者建議,要注重對報復性特惡道德行為依法進行嚴懲,并對實施者的心靈開展道德拯救;以共享式增長實現機會公平和分配正義,保障弱勢者的社會權利;通過教育來提升每個公民尤其是弱勢者的發展能力和向上流動空間,培養他們的健全心智。
正義問題近年來得到我國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圍繞“分配正義的含義”、“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價值觀的含義”等問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充分討論。關于“如何評價西方學者對分配正義原則的論證,選擇和確立恰當的分配正義原則”問題,有學者認為,我們需要從歷史唯物主義對“人”的定義和理解出發,去批判地看待西方學者所提出的正義原則,從而選擇和確立恰當的分配正義原則。關于“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問題,有學者指出,公平正義是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增強社會團結的旗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準則。在社會轉型時期,必須在改革和發展中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實現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結果的相對公平。
經濟倫理學界的學者歷來高度關注宏觀經濟活動和微觀經濟活動層面折射出的經濟倫理學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學者們就“市場秩序治理”、“財富倫理的經濟意義”、“現代消費倫理原則”、“經濟危機的道德根源”等問題作了深入探討。關于“建立市場秩序治理中的道德責任共擔機制”問題,有學者認為,我國市場的混亂狀況令人擔憂,隨之產生的諸多道德風險和社會隱患是目前道德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追逐利潤最大化、拜金主義是其深層原因。因此,必須建立統一、開放、公平、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構建起以政府、企業、公民三類主體形成合力的道德責任共擔機制。關于“財富倫理對于經濟活動的意義”問題,有學者認為,財富的起源和增長不僅是經濟力量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深受倫理思想的影響。如果我們深入挖掘財富倫理向度起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就可以發現財富倫理不僅作為價值判斷而存在,它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是深遠的,而且它與經濟向度共同促進并發揮作用。關于“經濟危機是否具有可預測性”,有學者認為,經濟危機深層地反映了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嚴重的道德危機,因此通過分析一個社會的道德狀況,就可以預測出經濟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和蔓延的廣度與深度。同時,經濟危機具有道德根源,只有通過合理評估社會道德生活的狀況,我們才能夠預測出經濟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才能及時找出避免或縮短經濟危機爆發的糾正措施。
各小組在討論中圍繞中文學術刊物的辦刊方向、道德治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的前進方向、經濟倫理學的學科獨立性和學科話語構建等問題,展開了充分的交流,激發出許多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最后,上海社科院陸曉禾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龔群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王小錫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安徽師范大學錢廣榮教授、吉首大學易小明教授分別就“中國夢與中國經濟倫理學”、“正義問題與經濟倫理學研究”、“經濟倫理學研究的方法與經濟倫理學學科屬性”、“企業家慈善行為的道德評價”、“財富差異問題”作了大會發言。
與會代表一致表示,將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化此次會議所形成的思想火花,繼續深入推進經濟倫理學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為全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責任編輯:李建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