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維漢
〔關鍵詞〕 高中英語;語言輸入;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2—0089—01
“語言輸入”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有教師的語言輸入與學生的語言輸出不相符,或教師的語言信息輸入過多,擠占了學生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也就引發(fā)不了學生共鳴。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達不到師生之間的信息互動,課堂的效率就打折扣。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第二語言習得者接受并吸收這一過程的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性輸入”。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地向?qū)W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是一個關系到教學成敗的重要問題。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輸入是指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的呈現(xiàn)。為了確保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其一,要把信息作為師生認識的客體,貫穿于課堂交際活動中,認識主體的共同目的是認識客體,即教材所承載的英語信息;其二,要把教材內(nèi)容活化為實際生活,盡量做到聲情并茂,引導學生進入“聽音會義”的自然境界,按照語言的原貌接收信息并形成交際能力。
為確保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情做好一些理解或活化性的工作。
一、詞義猜測
教師應幫助和引導學生利用構詞法知識或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具體的語境,猜出它們相應的詞性、詞義。最常見的方法有:
(1)根據(jù)定義、解釋或同位關系來猜測詞義。例如: Pantomime refers to a short play in which no words are spoken.句中的refer to具有解釋功能,加上in 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所提供的語境線索,不難看出pantomime 的意思為“啞劇”。
(2)通過對比關系來猜測詞義。例如: Written language tends to bestatic, while spoken language constantly changes.由例中的while線索,表明tends to be static與changes形成對比,從而猜出static為“穩(wěn)定的”意思。
(3)利用熟詞的新詞性來猜測詞義。
(4)利用常識猜測詞義。猜測詞義時需利用上下文語境,結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進行邏輯推理。
二、激發(fā)閱讀動力
注重提問的藝術,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有路可循。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縮短語言習慣和學生的思維差異,達到快捷準確地把握課文全貌,教師應首先規(guī)定時間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粗讀或跳讀,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找出課文的主要意思。然后,學生進行精讀,進而了解文章細節(jié),獲得更加詳細的深層次信息。這樣分層次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從初步理解課文到深層次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就能較容易地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愿望,使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大量的語言信息。
三、加強語篇銜接訓練
利用多種形式加強語篇銜接的訓練。高中課文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具有時代感,內(nèi)容貼近生活,既有趣味性又有實用性。教師在講授課文時應注意整理歸納,加強語篇銜接訓練,不僅能使學生在零亂的課文信息里提煉文章的主要意思,而且有助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想象空間。
四、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
情感過濾學說認為,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可能變成語言的吸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焦慮感,使內(nèi)向和外向的學生都有興趣和信心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從而對語言輸入做出反應,并最終產(chǎn)生語言輸出。這要求教師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應當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善待學生的錯誤,保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問,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伙伴關系,使師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順利地進行信息交流。
圍繞“教”和“學”,師生共同對語言材料的意義進行加工,運用立體思維,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理解書面材料的意義,確保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這樣既有趣味又有關聯(lián),使學生能自然進入一種積極的語言習得狀態(tài)。
編輯:楊慧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