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
摘要:城鎮化是“四化”發展的重要推力,本文根據2000-2011年中國31個省份的“四化”發展數據,采用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分析了城鎮化對“四化”協調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鎮人口轉化、社會發展以及環境改善等對“四化”協調發展助推乏力,經濟增長對“四化”協調發展作用明顯,教育資源對“四化”協調發展作用不明顯,基礎設施的共享性不足。因此,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注重綠色發展,采取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式發展方式。
關鍵詞:四化協調度;城鎮化;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922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十八大會議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擴需,推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的關鍵①,必須大力發展城鎮化。城鎮化通過人口聚集的規模效應,有效刺激內需的增長,帶動“四化”發展。
為了深入分析城鎮化在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上的作用,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理論邏輯研究,另一方面是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之間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具體而言,一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學者們普遍認為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動力,而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空間表現形式,對于提升我國經濟發展實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實證研究的內容上看,主要表現在: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及區域發展差異,城鎮化與工業化對于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影響,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共生及互動關系以及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協調關系等。二是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大多數學者認為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加速提升城鎮化水平也有著重要的協助、推動作用,二者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都是建設新農村的手段和路徑;從實證研究的內容上看,主要表現在:城鎮化與產業集群的關系,城鎮化與農業產業機構調整的關系,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等。三是城鎮化與信息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學者們普遍認為城鎮化是信息化的空間形式,信息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內容;城鎮化是信息化的載體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鎮化的提升機和倍增器,城市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發動機;目前,鮮有學者就城鎮化與信息化的互動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我們將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論證。
此外,目前對“四化”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概述上,更多的是側重“三化”的研究。在“三化”的理論研究上,普遍認為工業化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而產生并加速發展起來的,但是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又對帶動工業化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工業化的深入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加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協助、推動作用,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協調統一的關系。在“三化”的實證研究上,內容主要集中在: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速度及對經濟的影響,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動態關系,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融合”的概念內涵及內在機制的檢驗。
從現有文獻來看,自“四化”協調發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對“四化”的系統研究始于2013年②,研究強調了“四化”發展對破解當前中國發展難題,尤其是城鄉一體化等諸多社會問題的重要作用,其中突出了信息化的提升作用。但是,鮮有就“四化”協調同步發展進行實證研究,這為本選題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間,而定量的實證分析能夠更好地暴露“四化”協調發展的問題。
正如崔凱、馮獻(2013)所述,中國自1950年就開始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為“四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成績也隱藏了諸多問題,尤其是城鎮化的發展頗具爭議,突出表現在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及作用上。本文所要思考的是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四化”協調發展的影響程度,也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到底對“四化”發展有何影響。本文將以中國2000-2011年31個省份及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為樣本,以城鎮化水平對“四化”協調度發展的影響為研究目標,系統性分析在考察期內中國“四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對中國“四化”發展有所裨益。
二、模型與方法設計
(一)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績效動態評價模型
摘要:城鎮化是“四化”發展的重要推力,本文根據2000-2011年中國31個省份的“四化”發展數據,采用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分析了城鎮化對“四化”協調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鎮人口轉化、社會發展以及環境改善等對“四化”協調發展助推乏力,經濟增長對“四化”協調發展作用明顯,教育資源對“四化”協調發展作用不明顯,基礎設施的共享性不足。因此,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注重綠色發展,采取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式發展方式。
關鍵詞:四化協調度;城鎮化;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922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十八大會議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擴需,推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的關鍵①,必須大力發展城鎮化。城鎮化通過人口聚集的規模效應,有效刺激內需的增長,帶動“四化”發展。
為了深入分析城鎮化在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上的作用,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理論邏輯研究,另一方面是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之間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具體而言,一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學者們普遍認為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動力,而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空間表現形式,對于提升我國經濟發展實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實證研究的內容上看,主要表現在: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及區域發展差異,城鎮化與工業化對于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影響,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共生及互動關系以及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協調關系等。二是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大多數學者認為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加速提升城鎮化水平也有著重要的協助、推動作用,二者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都是建設新農村的手段和路徑;從實證研究的內容上看,主要表現在:城鎮化與產業集群的關系,城鎮化與農業產業機構調整的關系,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等。三是城鎮化與信息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學者們普遍認為城鎮化是信息化的空間形式,信息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內容;城鎮化是信息化的載體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鎮化的提升機和倍增器,城市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發動機;目前,鮮有學者就城鎮化與信息化的互動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我們將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論證。
此外,目前對“四化”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概述上,更多的是側重“三化”的研究。在“三化”的理論研究上,普遍認為工業化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而產生并加速發展起來的,但是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又對帶動工業化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工業化的深入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加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協助、推動作用,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協調統一的關系。在“三化”的實證研究上,內容主要集中在: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速度及對經濟的影響,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動態關系,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融合”的概念內涵及內在機制的檢驗。
從現有文獻來看,自“四化”協調發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對“四化”的系統研究始于2013年②,研究強調了“四化”發展對破解當前中國發展難題,尤其是城鄉一體化等諸多社會問題的重要作用,其中突出了信息化的提升作用。但是,鮮有就“四化”協調同步發展進行實證研究,這為本選題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間,而定量的實證分析能夠更好地暴露“四化”協調發展的問題。
正如崔凱、馮獻(2013)所述,中國自1950年就開始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為“四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成績也隱藏了諸多問題,尤其是城鎮化的發展頗具爭議,突出表現在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及作用上。本文所要思考的是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四化”協調發展的影響程度,也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到底對“四化”發展有何影響。本文將以中國2000-2011年31個省份及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為樣本,以城鎮化水平對“四化”協調度發展的影響為研究目標,系統性分析在考察期內中國“四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對中國“四化”發展有所裨益。
二、模型與方法設計
(一)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績效動態評價模型
摘要:城鎮化是“四化”發展的重要推力,本文根據2000-2011年中國31個省份的“四化”發展數據,采用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分析了城鎮化對“四化”協調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鎮人口轉化、社會發展以及環境改善等對“四化”協調發展助推乏力,經濟增長對“四化”協調發展作用明顯,教育資源對“四化”協調發展作用不明顯,基礎設施的共享性不足。因此,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注重綠色發展,采取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式發展方式。
關鍵詞:四化協調度;城鎮化;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922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十八大會議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擴需,推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的關鍵①,必須大力發展城鎮化。城鎮化通過人口聚集的規模效應,有效刺激內需的增長,帶動“四化”發展。
為了深入分析城鎮化在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上的作用,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理論邏輯研究,另一方面是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之間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具體而言,一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學者們普遍認為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動力,而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空間表現形式,對于提升我國經濟發展實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實證研究的內容上看,主要表現在: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及區域發展差異,城鎮化與工業化對于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影響,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共生及互動關系以及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協調關系等。二是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大多數學者認為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加速提升城鎮化水平也有著重要的協助、推動作用,二者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都是建設新農村的手段和路徑;從實證研究的內容上看,主要表現在:城鎮化與產業集群的關系,城鎮化與農業產業機構調整的關系,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等。三是城鎮化與信息化的關系研究,從二者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上看,學者們普遍認為城鎮化是信息化的空間形式,信息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內容;城鎮化是信息化的載體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鎮化的提升機和倍增器,城市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發動機;目前,鮮有學者就城鎮化與信息化的互動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我們將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論證。
此外,目前對“四化”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概述上,更多的是側重“三化”的研究。在“三化”的理論研究上,普遍認為工業化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而產生并加速發展起來的,但是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又對帶動工業化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工業化的深入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加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協助、推動作用,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協調統一的關系。在“三化”的實證研究上,內容主要集中在: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速度及對經濟的影響,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動態關系,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融合”的概念內涵及內在機制的檢驗。
從現有文獻來看,自“四化”協調發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對“四化”的系統研究始于2013年②,研究強調了“四化”發展對破解當前中國發展難題,尤其是城鄉一體化等諸多社會問題的重要作用,其中突出了信息化的提升作用。但是,鮮有就“四化”協調同步發展進行實證研究,這為本選題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間,而定量的實證分析能夠更好地暴露“四化”協調發展的問題。
正如崔凱、馮獻(2013)所述,中國自1950年就開始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為“四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成績也隱藏了諸多問題,尤其是城鎮化的發展頗具爭議,突出表現在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及作用上。本文所要思考的是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四化”協調發展的影響程度,也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到底對“四化”發展有何影響。本文將以中國2000-2011年31個省份及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為樣本,以城鎮化水平對“四化”協調度發展的影響為研究目標,系統性分析在考察期內中國“四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對中國“四化”發展有所裨益。
二、模型與方法設計
(一)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績效動態評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