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爽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渝東街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2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也一步步深入我們的日常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應圍繞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因此,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音樂教學中選擇“快樂教學”作為突破口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開放的音樂教學是指音樂教學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種固定的模式,是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與對音樂的實踐。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天性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總是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我們教師根據兒童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少兒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少年兒童過自身的活動,把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和運動、唱歌、表演、游戲、舞蹈等結合起來,從而把他們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既動口、動手、動腳,也要動腦,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學《小動物走路》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編出很多優美的舞蹈動作。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鴨走路,搖呀搖呀搖,小烏龜走路,慢吞吞,小花貓走路,靜悄悄”。歌詞具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因此,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知識背景,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模仿小鴨走路時,有一個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動,雙手還放在嘴邊“嘎嘎嘎”叫,他的這一舉動,全班同學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在學習小花貓輕輕走路的動作時,孩子們個個貓著腰,腳步很輕巧地走著,還作出安靜的手勢提醒伙伴不要說話。這時,我及時對他們進行生活常識教育,讓他們知道在別人休息、學習、工作時,我們走路應放輕腳步,說話也要小聲點,不要去打擾別人,力爭做一位文明的、城市化的好小孩。當孩子們的動作有一定的協調度時,我把孩子帶出教室,在操場上進行表演。孩子們很興奮,都爭著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們還創編了許多自己喜歡的動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學還創作對白,設計動作造型。他們的神態是那么的認真,動作是那么的優美,節奏是那么的整齊。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音樂不再是抽象的、虛幻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的造物,與生活息息相關。在音樂課堂上,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在音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興趣橋梁,它既激發了學生對音樂濃厚的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發展,天真活潑的個性得到了解放。在這種開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孩子們學生通過歌唱、表演、創作,達到對歌曲的體驗,師生之間平等互動,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他們完全沐浴在優美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音樂的趣、音樂的美,激化和深化學生心中對音樂美的熏陶。我們的傳統小學音樂教育,強調的是基本音樂知識的傳授和基礎音樂技能的培養,這個“雙基”落實在大多數小學的音樂課上,特別是低年級音樂課上要求“齊、準、象”,教師比較滿足于唱歌教學標準化、模式化,教師教、學生學,要求整齊劃一,音調準,節奏穩,動作齊,老師一遍遍教,學生一次次練,教師死扣教材,學生機械模仿,忽視了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形象思維的個性化特點,阻礙了學生思維空間的擴大。正因為許多傳統的音樂教育過于偏重藝術音樂教育的使命,致使教師們往往看不到孩子進行創造性音樂活動的潛在本能。那么,在進行音樂教育時,能不能把孩子們從座位上* 放出來呢?我們主張讓他們不僅使用聽覺,而且通過積極的聯想和想象,加上視覺、觸覺的活動去感受、去把握、去創造一些聯想的形象來表達。這樣的教學是能夠做到的。如,讓學生欣賞一段低沉、緩慢的樂曲,讓孩子們插上思維的翅膀去想象。他們聽后,會認為是笨重的大象、頑皮的狗熊、懶洋洋的肥豬及慢吞吞的* 龜等。他們的想象是正確的,因為這些動物都是笨重而緩慢的。然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動作,孩子們在音樂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現各自想象的動物。這樣,不僅幫助學生進行多種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也把音樂這一時間藝術和造型、表現等空間藝術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訓練,發揮他們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和個性特點。
教師要變“指揮棒”為“引導者”,音樂藝術有著其豐富的內涵與外延,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由于年齡特征、個性差異、知識層次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們對音樂的喜好千差萬別。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將音樂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識”、“學科”等狹窄的范疇內來理解,而應把“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價值觀視為根本,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思想。丟掉傳統教育中教師的絕對權威,洞悉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并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因勢利導,將手中的“指揮棒”變成引領學生去探索美妙的音樂世界的“引路石”。在這里,教師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者,學生不再是教師思想、情感的復制品;課程也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單一的教材內容,相反,教師能夠從學生出發、從學生學習音樂的角度出發,研究解決學生要學什么、怎樣學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愉快地學習。這樣,教師和學生就都成了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成了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體。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種教師”。的確,真摯的情感是不應有什么貴賤之分的,學生與老師一樣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鑒于這種平等,鑒于音樂藝術情感表達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對音樂藝術的感受與理解就不應該是絕對的,不應該只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樂于走下講臺,關注學生的每一分情感,傾聽他們的心靈,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討,少一些灌輸。惟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參與,我們的音樂課堂也才會成為一個充滿情趣的、平等和諧的課堂。
總之,教師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并讓美的音樂去觸動他們的心弦,讓音樂與孩子的心靈靠得再近一些吧!
[1]鄒愛民,馬東,等,編譯.音樂教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