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紅
(吉林省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腫瘤血液內科,長春 130021)
失眠是指患者感到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時間、深度或恢復體力不足為特征的一類病癥,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中醫稱之為 “不寐”。失眠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疾病康復進程。失眠患者過多依賴地西泮片等催眠藥物來改善睡眠質量,但此類藥物副作用較大,依賴性較強,不能長期應用。我科對失眠患者采取一系列中醫護理干預措施,明顯改善了失眠患者的睡眠狀況,且不會有任何藥物依賴性。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住院的失眠患者92例,其中男56例,女36例;年齡48~73歲,平均年齡64歲;72例患者均意識清醒,患者主訴均有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甚至徹夜不眠。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療效評價標準 分三級來評價療效。顯效:睡眠時間延長2~3小時,自覺入睡快,睡眠深,醒后無疲倦;有效:睡眠時間延長1~2小時,入睡較快,睡眠質量有所改善,醒后稍有疲倦;無效:睡眠時間較前無變化,睡眠質量改善不明顯。
1.3 中醫護理干預內容 將9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中醫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 (安眠藥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患者遵從醫囑每晚睡前給予地西泮片口服,觀察組患者采用穴位按摩、中藥浴足、心理疏導、飲食調護一系列的中醫護理干預措施,來比較兩組患者的睡眠改善情況。
1.3 .1 穴位按摩 以經絡穴位按摩為主,其手法滲透力強,可放松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延年益壽之功效[1]。失眠的患者穴位按摩時常選用印堂穴、睛明穴、百會穴、太陽穴、神門穴、內關穴、三陰交穴。每晚睡前指導患者仰臥位,操作者坐于患者床頭,雙手拇指從患者印堂抹壓至太陽穴,并在太陽穴處輕壓,隨后點壓睛明穴,而后雙手拇指從印堂穴揉至百會穴并輕壓,如此反復進行20次。然后輕柔患者手腕部,內關穴、神門穴,最后按摩腿部的三陰交穴,力度要適中,不可用力過大,直至患者有酸脹感即可,手腕部及腿部的穴位每處按摩3分鐘。需注意的是按摩前要觀察皮膚情況,如果穴位處的皮膚破損禁止按摩。
1.3 .2 中藥浴足 浴足對腳掌上諸多的神經末梢起到溫和的刺激作用,令足部肌肉放松,足部氣血運行加快。中藥浴足是通過熱氣的蒸騰、宜透,使藥力進入肌膚腠理,達到溫通經脈,安神定志,平衡陰陽進而改善睡眠的目的[2]。可選用夜叉藤20g,合歡皮10g,雞血藤15g,透骨草15g,紅花10g,茯神15g,肉桂15g。每晚睡前將配好的中藥加水4000毫升煮沸燒開,待藥液溫度降至40℃左右時,倒入浴足桶內,送至患者床前浸泡雙足30分鐘,直至患者微有汗出。需注意的是藥液溫度不宜過熱以防燙傷,孕婦不宜中藥浴足。
1.3 .3 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是治療失眠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調攝,克服過度的緊張、興奮、焦慮、抑郁、驚恐和憤怒等不良情緒,做到喜怒有節,心情舒暢[3]。失眠的患者要遵從四季進行心理疏導。春夏之季,萬物復蘇,天地之物欣欣向榮,此時應鼓勵患者走向室外多多參加戶外活動,以疏通陽氣。秋冬季節陽氣收斂,應鼓勵患者根據自己喜好讀書、看報以使神氣內斂。與此同時要消除或減輕患者對失眠問題過度的心理性關注,增強正常睡眠的信心。
1.3 .4 飲食調護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進食辛辣刺激之品,特別是睡前告知患者不要進食咖啡、濃茶等興奮性的飲料,不宜過飽,可指導患者睡前飲一杯熱牛奶以促進睡眠。亦可通過中醫辨證施食,屬陰虛火旺者可進食百合、銀耳、蓮子、海參具有補陰作用的食品,中藥湯劑宜涼服;屬陰陽兩虛者應進食補益氣血的食物,如黃芪粥、紅棗蓮子粥等,中藥湯劑宜溫服;屬肝陽上亢者應進食理氣化滯解郁之品,如柑橘、蘿卜、金桔等,中藥湯劑宜涼服。
1.3 .5 生活起居調護 失眠的患者生活中應起居有常。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進行氣功、太極拳鍛煉,清晨可以外出散步,使經絡通暢,營衛氣血調和。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遵守作息時間,按時睡,按時起。不從事強烈的腦力勞動,睡前避免觀看或收聽刺激性的電視及音樂。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放松的技巧,可進行漸進式的肌肉放松,以增加患者的舒適感。睡前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走動,操作時動作輕柔。減少一切不良因素刺激。
表1 兩組護理結果比較 [n(%)]
通過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的46例患者中,顯效的30例,有效的11例,無效的5例,觀察組的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也就是說中醫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狀態,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失眠屬中醫 “不寐”范疇,病因主要有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其中以情緒因素為多。人的正常睡眠是陰陽之氣自然而有規律地轉化的結果。這種規律一旦破壞,就導致不寐的發生, 《素問·評熱病論》曰: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靈樞·淫邪發夢》曰: “邪從外襲,而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不得臥而安夢。”中醫對失眠癥著重調治臟腑陰陽、調暢氣血、陰平陽秘,強調辨證施護。
我們對46例臨床患者采用穴位按摩、中藥浴足這些傳統的中醫護理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促進了患者康復。同時運用中醫基礎理論進行辨證施護,通過對生活起居、情志、飲食的護理,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狀態,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另外,我們所采用的這些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實施簡單、費用低廉、療效好、無損傷,患者及家屬易于接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金曉芬.失眠的中醫護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09(3):107.
[2]田梅.失眠的綜合治療及護理[J].當代護士,2003,08(28)175.
[3]龔禮敏.中醫護理失眠癥的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10,10(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