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黎,韓緯霞
(周口衛生學校,河南 周口 466000)
近年來,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調整,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個學校都優先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但卻將教師隊伍建設束之高閣,對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更是鮮有問津。由“營養不良”教師隊伍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正在或將要成為影響職業學校發展的“短板”。現將主要問題剖析如下。
“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1]。“教師成為研究者”的早期倡導者布克漢姆曾經講過:教育研究不應是專業人員專有的領域。它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態度。領域很難進入,態度則取決于個人。
由此可見,教師能否真正成為一位與時俱進者,能否真正享受到工作的樂趣和幸福,關鍵是能否從事研究。教師從事研究的首要條件就是應具有敏銳的教研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然而,當下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各個職稱層次的教師教研意識淡薄,教研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教育實踐中所面臨的現實及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迫切要求教師應該具有面向未來且富有前瞻性的科學教育理念。可是調查發現,不同職稱層次的教師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于教育理念定義的理解尚處于模糊階段,對現今先進的教育理念更是知之甚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能夠主動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去創造性地解決所遇到新問題的教師并不多,能夠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提煉為學術研究成果者更是少之又少。可以看出,職業學校教師對教育理念尤其是先進的教育理念方面的知識儲備明顯不足,更談不上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可見,教育理念的滯后不僅影響了日常教學,而且變成了妨礙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的重要障礙。
惰性心理的危害是很大的,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講的就是思維惰性的兩種形態。“學而不思”就是只接收新的知識信息并儲存起來,不用思維活動進行加工處理,使各類知識信息處于無序狀態,其結果必然形成認識上的迷惘和行為上的盲動。“思而不學”則指思維活動雖處于積極的活躍狀態,卻拒絕接收新的知識信息,只對固有知識重復加工處理并沿襲舊的模式,所以必然表現出認識上的偏執和行為上的因循守舊。因此,在培養研究型教師時,要重視個人思想惰性引發行為惰性所產生的危害。然而,根據調查訪談發現,在不同職稱層次的教師群體中,各職稱層次的教師都不同程度受到惰性心理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與職稱成正相關,同時還發現職稱越低的教師還受到不同程度畏難心理的影響,且這種影響與職稱成負相關。調查發現,這種惰性心理初期表現在日常教學行為中,而最終將反映到教師學術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上來。
教師若沒有高尚的師德、沒有令學生欽佩的人格魅力,縱有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藝和靈活的教法,都將注定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教師的思想言行將清晰而深刻地烙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最終將起到“不言之教”的示范作用,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是什么東西推動學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師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正是“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3]。但是,通過調研發現,在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下,部分教師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僅僅看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沒有把它看作是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崇高理想的偉大事業。正是基于這種認識,部分教師過于看重個人價值和個人利益,缺乏敬業精神,導致業務鉆研不深,缺乏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探索與研究,備課不認真,教學方法單調陳舊,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對學生的違紀行為視而不見,對學生缺乏愛心,沒有及時了解和掌握當代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動態。正是由于部分教師高尚師德修養缺失和逐利思想過剩使他們很難靜心教學、潛心科研。
對于教師而言,無論是自身的發展還是進行研究,都離不開資源的支撐,但是現實中可利用資源的“先天不足”制約著教師的發展。教師由于自身的特性及其生存環境,決定了其在開展工作研究時不得不面臨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雙重匱乏的困擾。當下研究型教師培養中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各種經費和人才的短缺。計劃經濟時代,長期享用國家“免費奶酪”的職業學校忽略了對科研的投入和人才的培養。在全球市場化的沖擊下,明顯準備不足的職業學校踉蹌步入市場經濟時代,生存危機中的職業學校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求生存出路,從而有意無意地使用了本應該投入到學校科研和人才培養上的各種經費,從而造成教師開展教學科研工作所需內部資源貧乏的現狀。目前,隨著國家產業政策和教育政策的調整,國家開始重視職業教育,并加大對職業學校教育的各種投入,但是國家投入的有限資金細化到具體的教學科研項目上可謂“杯水車薪”。職業學校教師由于長期“營養不良”而造成科研能力大大減弱,這又進一步影響了科研成果水平,而科研成果水平長期低下又嚴重影響了科研積極性,最終使職業學校教師在科研方面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雖然院校也設置了教研機構,但大都獨立于教學管理機構之外。機構并立人為地造成了部門之間的“空白地帶”,降低了管理效率,且教研機構對教師科研行為毫無約束力可言,加之崗位職稱晉升,最終使學校的科研演變成為晉升而研究。在調研中還發現,雖然教學管理機構內部也設立了教研室,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出現教研室“只教不研”的現象,雖然也有部分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相互組成課題小組申報項目,但是其研究工作卻缺乏管理,幾乎處于無序狀態,致使項目申報書上的科研計劃流于形式,甚至出現結題日期將近而不得不臨時加班趕進度的現象,使開展研究的意義和作用未能真正凸顯,進而對學校的科研產生消極的影響。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世界的今天與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