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萍,牟愛玲,程曉玲,王 燕,李艷霞
(1.酒泉衛生學校,甘肅 酒泉 735000;2.酒泉市人民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護理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突出特點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掌握技能為核心”,因而特別重視對中職護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和提高。近年來,我校教師依托學校先進的護理實訓基地,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與廣大護理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
近年來,由于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臨床教學資源隨即出現短缺情況。另外,傳統的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過程一般采用教師示教—護生模擬練習—教師指導三階段教學模式,護生機械模仿教師操作[1],嚴重制約了護生的靈活性及個性思維的發展,忽視了護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提高護生的操作技能,我校護理教師在傳統實踐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大膽嘗試采用多元教學,提高了護理實踐教學效果。
一體化教學是將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時間、地點、內容、教師一體化,以達到知識、理論、實踐的相互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一種高效率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2]。在護理學基礎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為最大限度地促進護生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可將一些實踐項目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合理使用教學資源進行一體化教學,使理論知識指導護理操作技能,兩者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如在講授無菌操作技術、穿脫隔離衣、導尿術、搬運患者等操作項目時,將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合二為一。課前準備充足的實驗用物,教師在講授、示教中輔以多媒體同步回放操作方法及細節,護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跟著教師進行同步操作練習,讓護生在學中做、做中學。這有效解決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問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既節約了課時,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護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護生主動參與實踐的意識,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臨床病例,積極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情境教學可以調動護生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如在練習平車運送技術時,護理教師可創設情境如“某患者,車禍致左下肢骨折,患者呼吸困難,傷口處大量出血,入院時已經給予患者代血漿靜脈滴注,氧氣吸入,入院后住院醫師對傷口進行簡單包扎止血后,開出醫囑:為患者進行X線檢查。作為責任護士,你打算如何運送這位患者前往放射科進行X線檢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就需要護生分別扮演患者和護士,通過護生的集體協作,充分調動護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思考問題的嚴謹性、解決問題的創新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全體護生主動參與進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教師及時加以引導、點撥,鼓勵護生樹立信心,這樣大多數他們都能用平車將患者安全運送到放射科進行X線檢查。工作完成后,教師還應對護生在執行該項任務時的儀表、姿態、語言表達、溝通技巧、應變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等相關表現進行整體評價,以培養護生解決問題、護患溝通的能力。護生在情境教學過程中勇于創新、各顯其能,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新技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嫻熟準確的操作技能可有效避免護理風險,有效的人文溝通可拉近護患距離。在護理實踐教學過程中,一些具體操作可采取真人實踐的方法,以增強操作的真實性、實效性。讓護生進行角色扮演,根據分工不同,讓護生體驗不同的角色,如進行口腔護理、輸液、輸氧、注射、為臥床患者更換床單等項目,讓護生在操作過程中掌握技能,同時體會“三查七對”、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在與患者進行交流中體會人文護理的親和力。而扮演患者的護生,在親自感受這些護理操作時,可能會產生不舒服甚至疼痛的體驗,讓其切身體會護理實踐操作“輕、柔、穩、準”的重要性,幫助護生樹立起不斷加強護理實踐技能的信心,培養其關心、愛護、同情病患的職業情感[4]。運用角色扮演法,不僅使護生掌握了實踐操作方法、要領,更使護生通過角色體驗,加強了情感的培養及護患溝通技巧的訓練,使護生體會到了護理工作的真諦。
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中,講解是護理專業教師傳授基本知識、技能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同時還是護生掌握正確操作要領的基本途徑。為使護生對實踐操作有一個直觀的感性認識,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往往會邊講解、邊示教,以加深護生對操作方法、流程、要領的掌握。但有時教師在示教時,由于受場地、空間、人數的影響,部分護生可能看不到、看不清或看不完整教師的操作演示。在這種情況下,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彌補單純示教、講解的不足,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一方面,可使用多媒體系統,針對教師的操作演示,從不同角度進行同步播放,避免了護生只聽教師講、看不清教師做的現象,開闊了護生視野,強化了實踐效果[1];另一方面,示教中教師以圖片、動畫、視頻等方式,對操作流程進行分階段演示或連貫演示,將操作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加深了護生對操作流程的印象,便于護生理解應用,大大提高了實踐教學效果。在護生操作練習的過程中,我們還借助先進的開放式教學系統,使護生在系統中既可以看到整體的操作流程,又可以清晰地看到放大的某些局部操作,還可通過慢放、分解演示,促進護生牢固掌握操作細節,注重關鍵流程。
針對教學學時不斷縮減的現狀,僅靠課堂教學讓護生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通過開放實驗室突破學時限定,使課內外學時融為一體,使實踐教學在有限的學時得以適度延伸。為彌補課堂時間的不足,充分滿足護生的需求,通過開放實驗室為護生提供反復實踐的機會。
2.1.1 實驗室開放,靈活機動 為使護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不斷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護理實驗室可在中午、下午課后及晚自習期間開放,有組織地安排班級進行操作練習。實驗室內練習用物準備充足,為護生掌握操作技能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
2.1.2 課外指導,至關重要 在實驗室開放期間,教師的指導對護生掌握操作方法至關重要,但大多數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課余時間可能還要應付學校的各類政治或業務學習及其他臨時性工作任務。為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可采取教師排班,輪流進實驗室,或者培養實驗員參與教學指導的方法,及時巡視,發現護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正確的指導與幫助。
2.1.3 榜樣作用,以點帶面 在課后練習中,教師由于工作安排沖突,無法按時進實驗室時,可培養一些高年級或同班護生中操作技能及組織協調能力強的護生協助教師進行指導,將這些護生培養成教師的好幫手、小老師,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由于這些護生操作技能要比其他護生掌握得好,他們在同班護生當中成了榜樣,促使他們樂于指導幫助其他護生,同時也會激發其他護生比、學、趕、超的拼搏意識,有利于班級操作水平的整體提高。
2.1.4 小組合作,共同進步 在課余練習過程中,為培養團隊的合作意識,對一些操作項目,讓3~4人組成一個練習小組,操作熟練后進行組內抽考,抽考護生的成績可作為組內所有護生的考核成績。這樣每一位護生都擔心自己被抽考,若成績不理想會影響組內其他護生的成績,練習時就會非常認真,同時也擔心其他護生的抽考成績影響自己的考核成績,因而也會在其他護生練習時非常認真地指導、督促。組內護生邊練習邊進行相互評價,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可達到護生之間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也較好地調動了護生課外練習實踐技能操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6]。
由于課程調整,護生在校第一年就學習了護理學基礎,而到第三年才進入實習階段。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忽視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認記憶是達不到良好效果的。為使護生快速適應臨床護理工作,我校每年在護生進入臨床實習前2~4周,由護理教研室的教師精心挑選出臨床常用且非常重要的13項護理操作,如無菌技術基本操作、各種皮試液的配制、靜脈輸液、各種注射等進行集中強化訓練。經過集中強化訓練后再進行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安排實習,從而不斷激勵護生注重實踐技能的掌握,為護生順利進入實習崗位奠定基礎。
2.3.1 以操作考核促實踐 操作考核是檢驗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環節中,為檢測教學效果,我們可采取階段性技能考核或實習前終末綜合考核的形式,將護生護理操作考核成績記入學業總成績或護理實踐技能考核手冊,作為護生進入臨床實習的有效憑證,操作考核不及格者不允許進入臨床實習[5]。這樣就從制度上強調了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從而促使護生主動練習操作技能,重視實踐操作考核,培養了護生積極動手的實踐能力。
2.3.2 以技能競賽促“教”、“學”技能競賽也是檢驗實踐教學的最好體現,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組織班內操作比賽或全校護生操作技能競賽,并擇優參加全省乃至全國護理技能大賽。通過技能競賽營造重視技能學習的氛圍,給護生提供一個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技能的舞臺,讓優秀的護生在競賽中脫穎而出。透過考核與競賽結果,可以反映出教師“教”與護生“學”的整體性,為護理教師的實踐教學指引了方向。
近年來,我校新開設了護理專業技術實訓課程,本課程在第二年開設,此時護生剛剛結束了護理學基礎的學習任務,對于兩本教材之間重復的重點操作項目,教師應趁熱打鐵,將兩本教材充分融合,運用多元教學,反復練習,促進護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實踐技能。
在教學中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實踐操作訓練,采用仿真練習、階段練習、醫院實習一體化實踐教學系統[7],提高護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增強護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及適應能力。
3.2.1 練習是獲得護理操作技能的途徑 操作練習是護生掌握技能的重要環節,為此,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護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護生,讓護生在不斷的練習中發現問題、掌握技能。
3.2.2 見習是熟悉崗位職責的途徑 臨床見習是護生接觸臨床的開始,為激發護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護生對護理工作的感性認識,我校有計劃地組織護生在醫院進行見習,或者建議護生利用寒暑假到醫院進行見習。通過見習,護生可以熟悉工作環境及工作流程,體驗患者疾苦,明確護理工作職責,了解護理操作項目,使護生在知識、心理上做好從事護理工作的準備。
3.2.3 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關鍵環節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育教學中實現培養目標的最后教學階段,是“教”與“學”的繼續,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過程,是“教”“學”銜接的重要體現。臨床實習是促進護生提高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它既能促進護生理解與鞏固理論知識,又是護生獲得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臨床實踐能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強職業責任感。護理專業教師應和臨床帶教教師積極溝通,制訂有效的實習計劃,正確引導和幫助護生順利完成臨床實習任務,進一步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
[1]周葵.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3):88-89.
[2]馬一倩.一體化教學與綜合實踐項目結合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9):104-105.
[3]李忠明.情景教學法在五官科護理學教學中的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9):94-95.
[4]唐敏.在侵入性護理操作教學中培養護生換位思考理念初探[J].科技信息,2009(35):21.
[5]王麗姍.助產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109-110.
[6]王艾蘭,夏立平,何曙芝.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 加強護生護理技能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97-98.
[7]劉家秀,李清,楊學藝,等.構建高職醫學檢驗專業練習、見習、實習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