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樂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計劃免疫又稱為預防接種,是兒童保健的重要內容,也是控制傳染病發生的有效途徑。國家對兒童免疫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通過將生物制品如各種疫苗、類毒素或菌苗以適當的途徑接種到兒童體內,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達到預防各種傳染病、保障兒童身心健康的目的。目前國家實施的基礎免疫程序是指適齡兒童對麻疹減毒活疫苗、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乙肝疫苗、吸附百白破聯合疫苗及吸附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等的常規接種,從而有效預防15種疾病。在預防接種過程中,由于疫苗的特性、個體差異性、氣溫等多種因素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加強不良反應的監測與護理是提高接種免疫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兒童計劃免疫工作順利實施的可靠保證。現回顧性分析我校一附院接種門診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對7歲及以下兒童進行預防接種時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總結如下。
我校一附院接種門診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接種0~7歲兒童30740例,出現不良反應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不良反應包括全身反應、局部反應及異常反應等,其中全身反應13例,占40.6%;局部反應9例,占28.1%;異常反應8例,占25.0%;偶合反應2例,占6.3%。經積極治療與護理,在短期內均恢復正常。
預防接種使用的疫苗對機體來說是一種異物,接種后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及免疫反應,從而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
首先表現為發熱,37.1℃~37.5℃為弱反應,37.6℃~38.5℃為中反應,39℃以上為強反應。發熱一般持續1~2天。少數兒童接種麻疹或風疹疫苗4~6天后可出現全身無力、消化不良、頭疼、頭暈等癥狀,以上癥狀一般在24~48小時內自然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在本次調查的全身反應嚴重者中,由接種吸附百白破聯合疫苗所致者占多數,乙肝疫苗、麻疹減毒活疫苗、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次之。
多發生在接種疫苗后12~24小時,在接種部位出現紅暈、浸潤,并有輕度腫脹和疼痛。紅腫直徑小于2.5 cm為弱反應,2.6~5.0 cm為中反應,大于5.0 cm或雖不大于5.0 cm但伴有淋巴管炎癥者為強反應。這種反應一般在72小時內消退,很少超過4天。嚴重者局部可引起化膿性感染。
部分兒童可在接種后幾分鐘內出現嚴重的異常反應,應及時采取搶救措施。
2.3.1 暈厥 是指部分兒童在接種時,由于精神過度緊張和恐懼心理而造成暫時性腦缺血引起的暫時失去行動能力和知覺的現象,又稱暈針。誘發因素包括空腹、過度疲勞、接種環境空氣污濁、氣候悶熱等。臨床表現多樣,輕者有心慌、惡心、面色蒼白、手足發冷發麻、全身出汗等癥狀,經過短時間休息即可恢復正常。嚴重者伴有循環不良等癥狀,數十秒鐘至數分鐘即可恢復清醒,一般可完全恢復或有1~2天頭暈、無力。
2.3.2 過敏性休克 是由變應原引起的一種嚴重的以周圍循環衰竭為主要特征的癥候群。發病急,一般在接種數秒鐘或數分鐘內出現癥狀,如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肺水腫引起的胸悶、哮喘、心悸、喉頭阻塞、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重者危及生命,可出現循環衰竭等癥狀,如畏寒、面色發紺、脈搏細速、血壓下降、抽搐、昏迷等。
2.3.3 變態反應 是預防接種多見的異常反應,包括各種類型皮疹、過敏性紫癜或血管性水腫等。臨床表現多樣,常見于有過敏史者,輕者短期可恢復,重者救治不當可造成死亡。反應一般發生在接種后數小時,最遲1~3天發生。注射局部紅腫,皮膚發亮,范圍隨病情嚴重而增大,甚至延至肘關節以下及手背,同時伴有瘙癢、麻木、腫脹感或過敏性皮疹的出現。
反應輕者不需特殊處理,2~3天可自行恢復;反應較強出現硬結時,可單純對癥治療,如降溫或局部熱敷(卡介苗接種后紅腫嚴禁熱敷)等。用清潔毛巾熱敷注射部位,每天熱敷4次,每次10~15分鐘,并勤換尿布或內衣,避免腫塊破潰引起感染。局部化膿者應對癥處理,如局部感染可涂龍膽紫藥水,化膿性膿腫可應用抗生素治療,無菌性膿腫可應用無菌注射器抽膿等。
以對癥處理為主。對發熱者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肌注鎮靜劑如苯巴比妥,小兒5~8mg/kg,每次劑量不超過0.1g[1]。鼓勵患兒多飲水,加強生活護理和病情觀察,體溫可在48小時內降至正常,體溫恢復正常后,其他癥狀可自行消退。如果繼續高燒或有其他異常應及時就診。變態反應患兒遵醫囑應用抗組胺藥,紫癜較重者必要時可用激素和止血藥。暈厥和過敏性休克者要立即平臥、吸氧、保暖、開放靜脈通路,重者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0.5mg,應用呼吸興奮劑,糾正酸中毒等,同時,填寫預防接種不良反應報告卡及時上報上級部門。
加強預防接種各環節的管理,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嚴格制訂疫苗接種的各種制度,制訂不良反應登記報告制度,注意護理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加強預防接種知識的健康宣教,包括兒童計劃免疫的程序及意義、不良反應的預防與處理等,從而提高家長對預防接種的認識水平。接種前嚴格掌握禁忌證,詢問兒童近期的身體狀況,對有過敏性疾病等不能注射者應延緩注射,并向家長說明原因[2]。接種前,仔細查對接種證及電子檔案,確認接種兒童的相關信息及接種疫苗的種類、劑量、途徑等;接種時,再次核對兒童的姓名、年齡等,檢驗疫苗的名稱、規格、質量及注射器的有效期等,嚴格規范操作流程,保證安全注射;接種后,密切觀察兒童反應,至少在觀察室內觀察30分鐘無恙后方可離開。及時在預防接種證上記錄,告知家長或兒童注意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多喝水,注意保暖,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注意接種部位的皮膚護理,切忌手抓,1~3天內不要洗澡,避免感染,如有異常,及時到醫院就診。同時,結合兒童自身情況,加強心理護理,并預約下次接種疫苗的種類、時間等。
預防接種是控制與預防傳染病的重要保障,由于疫苗的特性、個體差異性、氣溫等多種因素,部分兒童易產生不良反應。加強不良反應的護理觀察工作,并及時處理相應癥狀,是提高免疫接種安全性、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安全保障。
[1]張小芳,王桂琴.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接種反應的觀察與護理[J].齊魯醫學雜志,2007,22(6):543-544.
[2]李颯,張紅.社區兒童預防接種的心理護理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8):3581,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