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林
(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70)
陜甘寧邊區的衛生防疫工作是邊區衛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邊區衛生防疫工作的有效開展,培養了大批衛生醫務人員,初步建立了邊區衛生防疫體系,使流行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為新中國的衛生防疫工作提供了經驗。
抗日戰爭爆發前后,陜甘寧邊區社會經濟發展落后,衛生醫療條件差,傳染疾病和流行疾病十分盛行,疫情嚴重,主要的傳染疾病和流行疾病有傷寒、天花、猩紅熱、痢疾等,許多邊區軍民受到感染,有的甚至死亡。牲畜發病及死亡率更高。如在1941年春,邊區發生傳染疾病,以甘泉、富縣、志丹3縣最為嚴重,僅在甘泉縣的3個區就感染876人,死亡168人。在疫病死亡人口中,嬰幼兒所占比例較大,一些地區嬰兒死亡率高達60%以上。
(1)社會經濟文化落后。陜甘寧邊區以前是十分落后的地區,廣大人民群眾遭受著封建統治階級經濟上的盤剝和政治上的壓迫,生活艱難困苦,終日辛勞,難得溫飽。由于封建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得這里本來就十分落后的農村經濟處于停滯狀態,文化教育異常落后,缺醫少藥,衛生環境與狀況極差,成為疫病流行的社會原因。
(2)群眾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邊區疫病滋生和流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群眾缺乏衛生常識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居住、生活條件及衛生狀況差。邊區許多地方的農民沒有好的衛生習慣,飲用水源周邊遍布畜糞或污水,污染嚴重,有的地方甚至人畜同室。婦幼衛生意識更是落后,產婦生產由農村接生婆接生,剪臍帶不用消毒的剪刀,而是用碎瓦片割斷,產后用黃土或草木灰消毒,導致了新生兒感染而大量死亡。
(3)封建迷信盛行。邊區由于長期受封建統治的影響,文化落后,缺醫少藥,群眾缺乏基本的醫藥衛生常識,遇到疾病大多數人不是請醫問藥,而是燒香拜佛、請巫婆神漢,導致了封建迷信盛行。“全邊區巫神高達2000余人,招搖撞騙,危害甚烈”[1]。封建迷信盛行,巫神猖獗,不僅沒有使疫病得到控制,反而使病人延誤治療,疫情蔓延。
(4)抗戰初期對防疫工作重視不夠。抗戰初期,陜甘寧邊區遭到日本侵略者對邊區河防的軍事進攻,國民黨地方政府庇護下的土匪反共勢力不斷襲擾以及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挑釁和武裝摩擦,使邊區政府面臨著殘酷而復雜的軍事環境,為了保衛和鞏固邊區,堅持抗戰,邊區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而對衛生防疫工作不夠重視,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后來林伯渠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承認:“關于民眾醫藥衛生工作,我們曾經犯了疏忽的錯誤,至今未予以重視。”[2]
抗戰初期陜甘寧邊區疫情嚴重,極不利于邊區的鞏固和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黨中央和邊區政府也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邊區的衛生防疫工作。1939年1月,在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關于“建立邊區衛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的提案,作為大會的12項重要提案之一獲得通過。1941年5月,在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提出“推廣衛生行政,增進醫療設備,歡迎醫務人才,以達減輕人民疾苦的目的”的衛生政策。邊區衛生防疫工作政策的制定,說明了邊區政府不僅對開展衛生防疫工作高度重視,而且提出了衛生防疫工作的方針。
為了推動邊區的衛生防疫工作,加強對邊區衛生防疫工作的組織領導,更好地開展衛生防疫工作,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衛生防疫工作會議,5月26日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員會,由中央組織部、邊區政府、延安市政府、留守兵團等邊區黨政軍和群眾團體代表33人組成,負責延安境內的衛生防疫工作。1941年4月,在邊區衛生廳的組織下,成立了邊區家畜防疫委員會,負責邊區家畜防疫工作。1942年4月28日,邊區正式成立了防疫總委員會,下設防疫統計、宣傳教育、環境衛生、醫藥治療、總務5個工作機構。邊區各分區、縣也先后建立了衛生防疫委員會。邊區各級衛生防疫委員會的成立,對于衛生防疫工作的開展、控制疾病的流行和蔓延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邊區衛生防疫領導機構的建立和工作的開展,邊區防疫委員會和各地防疫委員會相應制定了一些衛生政策和法規,以保障和促進衛生防疫工作的開展。如1942年5月13日,陜甘寧邊區防疫委員會制定和通過了《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1944年11月,邊區文教大會通過了《關于開展群眾衛生醫藥工作的決議》、《關于加強牲畜保健工作的決議》等。這些政策、法規、條例、決議等,都對邊區衛生防疫和管理進行了規范,而且針對性強,簡單易行,廣大群眾也易于接受,在開展衛生防疫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防治疾病,在邊區先后建立了中央系統、軍隊系統、邊區系統三大系統的醫療機構,中央醫療系統和軍隊醫療系統的醫療單位,除了為本系統的工作人員和指戰員醫治疾病外,還積極為地方群眾醫治疾病,幫助建設地方醫療機構。據1944年的統計,全邊區共有醫院11家,衛生所75個,保健所7個,西醫醫生270人,藥鋪930家,保健藥社26個,醫療合作社51個,民間中醫醫生1074人等。這些醫療機構及醫生形成了遍布邊區的醫療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邊區過去缺醫少藥的狀況,也為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邊區政府的領導下,各級衛生防疫委員會積極開展工作,采取各種衛生防疫措施。第一,開展各種形式衛生防疫宣傳教育,如組織衛生知識宣傳隊、舉辦衛生知識展覽會、開展反巫神活動等,以提高群眾講究衛生的意識,逐步改變不良的衛生陋習。第二,開展衛生防疫活動。邊區各地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開展了改建廁所、畜圈,改良水井和水源等衛生防疫活動,凈化了衛生環境。第三,培訓衛生醫務人員。為有效開展衛生防疫工作,邊區各級政府進行了培養和培訓衛生醫務人員的工作。如1941年,隴東分區在慶陽開辦醫療培訓班,為隴東分區各縣培訓衛生醫療人員120多名。第四,積極開展防治流行疾病的工作。邊區衛生處從1941年7月開始,組織醫療隊在邊區各地巡回開展防疫工作,在3年中,群眾防疫接種人數達11萬人,預防注射人數達7723人。1944年,邊區在3/4以上的地區實行了新法接生。
通過開展衛生防疫宣傳教育以及各項衛生防疫工作,群眾的衛生防疫觀念有了明顯提高,開始講究環境衛生,逐步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使邊區的衛生環境得到了一定改善。同時,通過開展反巫神運動,使許多群眾逐步認識到巫婆神漢騙錢害人的嚴重危害,有病也不再燒香拜佛請巫神,而是主動到醫院或保健社求醫治病。邊區各地還結合大生產運動,組織各種形式的群眾性的衛生運動,評比衛生先進和模范,建立衛生模范點,促進了群眾性衛生防疫活動的開展。
在黨中央和邊區政府的領導下,為鞏固和擴大衛生防疫工作的成果,經過邊區各級黨政軍單位的努力,到1940年,邊區衛生防疫體系初步建立。在邊區以中央系統、地方系統、軍隊系統為主的三大衛生醫療機構逐步建立的同時,各行業也建立了各種類型的醫院、醫療站等,邊區各分區都有較大的醫院和衛生醫療點,邊區各縣都設立了衛生所、保健藥社,一些區鄉也設有保健藥社和衛生合作社,從而形成了一個從上到下覆蓋全邊區的醫療網絡,不僅使傷病員能夠得到及時醫治,而且也提高了預防突發流行疾病的能力。
隨著邊區廣大群眾衛生防疫意識的增強、邊區衛生防疫體系的初步建立,邊區突發性流行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降低了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據1942年的統計,邊區衛生處所屬各醫院、醫務所共接診醫治病人43000余人,治愈率達到99.8%,1943年接診醫治病人35370人,比去年減少病人近1萬人,發病率明顯降低,而且死亡率也明顯降低。到1945年,邊區人口的平均死亡率由原來的60%以上降到了30%以下。特別是在1942年之后,天花、霍亂、鼠疫、傷寒等烈性傳染疾病在邊區基本上得到了遏制[3]。
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先后建立了西北醫藥專科學校、邊區醫藥學校、延安醫科學校、白求恩護士學校等一批衛生職業學校,除此之外,邊區各地也開辦了各種醫藥訓練班,培養了一大批衛生醫務人員,為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邊區的防疫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新中國建立后開展衛生防疫工作打下了基礎。
[1]李維漢.回憶與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2]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八輯)[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3]劉景范.邊區防疫工作報告[N].解放日報,194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