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中國當下文學評獎的亂象"/>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遼寧社會科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1)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當下的作家也非常之多,中國作協每年新發展和審批的會員每年有數百人之多,例如,2013年新發展的會員就有473人。各省的作協會員的總和更是極其龐大。如此高漲的生產力,帶來了文學產品數量的大幅度上升,每年產生的長篇小說竟有數千部之多,于是,作為激發和提高文學生產力,繁榮和提升文學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文學評獎,也就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亂人眼目,亂象叢生,其中中國作協主辦的魯迅文學獎即是其中典型一例,這一行為褻瀆了魯迅先生,因此中國魯迅研究會應獨立評選民間魯迅文學獎。
一
目前,中國文學評獎存在一些亂象。在有限的篇幅中不可能將當下中國全部文學評獎—臚列,再加以評說;筆者擬隨機地擇取若干中外文學評獎各36項,以作比較。
首先,考察一下中外文學評獎的受獎者數目。
1.受獎者只有1人 (篇、部)的獎項
中國4項:
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紅樓夢獎,又名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民間辦的“愛文文學獎”;詩人黃禮孩創辦的純民間獎“詩歌與人·詩人獎”。
外國28項:
諾貝爾文學獎;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被稱為“美國的諾貝爾文學獎”,是僅次于諾貝爾獎的國際文學獎項,兩年頒發一次;國際安徒生獎,每兩年一次,授予在世的1名兒童文學作家,后又增加1名兒童插畫家,此獎又名“小諾貝爾獎”;德國書業和平獎,表彰對象主要是對促進不同國家和人民交流貢獻突出者,不限國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布克獎;布克國際文學獎,它是布克文學獎主辦機構于2004年另行創立的一個文學獎,旨在獎勵在小說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無論國別,全球所有以英語寫作或作品有英譯本的在世作家均有資格獲得此獎,評選時考慮候選人的全部作品,每兩年評選一次;英國婦女小說獎 (曾稱奧蘭治獎,將稱百利甜酒婦女小說獎),凡用英文寫作的任何國家的女作家均可參評;大衛·科恩獎,旨在表彰在英語寫作領域內成績卓著的英國和愛爾蘭在世作家的終身文學成就,每兩年頒發一次,只獎1人 (2003年2人);都柏林文學獎,獎勵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以任何語言寫成的文學精品,但必須以英文或英譯出版;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史蒂文森獎,旨在表彰卓有成就的美國詩人;俄語布克獎,系俄國現代史上首個非官辦獎;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獎金10歐元;有龔古爾獎小弟弟稱謂的勒諾多獎,不限國籍;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屬于作家的終身成就獎;保羅·毛杭文學大獎;美第西斯獎也是法國重要文學獎項,旨在獎賞剛進入寫作領域、還沒有與其才能相應聲譽作者的小說、紀實作品或短篇小說集;美第西斯外國作品獎;德國畢希納獎;波蘭“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最佳作品獎;塞爾維亞斯梅雷德沃詩歌節“金鈅匙獎”;日本芥川獎;直木獎;紫式部文學獎;柴田煉三郎獎;野間文藝獎;泉鏡花文學獎。
2.受獎者在2-9人 (篇、部)的獎項
中國10項:
郁達夫小說獎,每屆2篇 (部);張之路兒童文學勵志獎,第二屆 (2012)4人獲獎;“當代長篇小說年度獎”屬于民間獎項,每年一屆,每屆5部佳作,1部最佳,無獎金;茅盾文學獎,每屆4-6部;施耐庵文學獎,每屆數目不等,大體4-6;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每屆6人,設6個子項,每項1人;《南方論壇》年度優秀論文獎,2013年度共有6文獲獎;新疆“汗騰格里文學獎”,第 18屆(2011)共有8項作品獲獎;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第三屆 (2012)8篇獲獎;漢語文學女評委大獎,第三屆 (2008-2010年度)8篇作品獲獎。
外國5項:
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包括小說獎和傳記獎,各獎1人,共2人;費米娜獎,是與龔古爾獎相對的女性年度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全由女性組成,但絕大多數獎頒給了男性作者,本國作家與外國作家各1人,共2人;俄國大書獎,設一、二、三等獎,各1人,共3人;日本第64屆讀賣文學獎,7位獲獎者分別獲得小說、戲劇、評論傳記、詩歌俳句、研究翻譯5項領域大獎;英聯邦作家獎,獎勵英聯邦地區以英語寫作的作家,分為四大區:非洲、加勒比及加拿大、歐洲、東南亞及南太平洋,每區獎勵2人,最佳圖書和最佳處女作各1人,共8人。
3.受獎者在10-19人 (篇、部)的獎項
中國6項:
老舍散文獎,第六屆 (2012)共有10篇作品獲獎;“茅臺杯”人民文學獎,每屆10人,2012年度新增“迎接十八大特選作品獎”,2人獲得,共12人獲獎;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2013年獲獎者10人;郭沫若詩歌獎,第三屆 (2013)共有11篇獲獎;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第四屆 (2013)獲獎者11;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第六屆 (2012)共有11人獲獎。
外國2項:
英國國家圖書獎,堪稱英國圖書業的奧斯卡,每年評選一次,設有12個獎項,各獎1人,共12人,獲獎者不局限于本土作家;日本書店圖書大獎系平民文學大獎,其中佳作獎10名,創作與翻譯各設一等獎1名。
4.受獎者在20-49人 (篇、部)的獎項
中國10項: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25人;《民族文學》年度獎,2012年共有25篇作品獲獎;陳忠實提議并提供獎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白鹿當代文學編輯獎”2人,“《白鹿原》出版紀念獎”6人,當代文學編輯特殊貢獻獎17人,共25人;北京文學獎,2011年獲獎27人;柳青文學獎,數目不定,多時可達28人;“2013中秋中國紅海杯·星星詩刊散文詩大獎賽”,共有32人獲獎;上海文學獎,2010年40人獲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每屆數目不等,多時可達41人;遼寧文學獎,每屆數目不定,多時可達41人;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首屆獲獎47人。
外國1項:
美國普利策獎,號稱美國新聞界的諾貝爾獎,共有5項書獎:小說、史著、傳記、詩歌、非小說類作品,各獎1人,有戲劇和音樂兩個藝術獎項和14項新聞獎,其文學獎項有重大影響。
5.受獎者在50-99人 (篇、部)的獎項
中國3項:
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第六屆獲獎者55部 (篇);重慶文學獎,首屆 (2001年)獲獎總數為86;魯迅文學獎,每屆數目不等,多時可達95。
外國0項。
6.受獎者在100(含100)人 (篇、部)以上的獎項
中國3項:
2011中國北京·第六屆海內外華語文學創作筆會,獲獎總數106;廣東魯迅文學藝術獎,第2屆 (1986)獲獎總數116;“東麗杯”全國魯藜詩歌獎,第22屆 (2013)獲獎總數為124。
外國0項。
結果是,以所列出的36項為基數,那么受獎者只有1人 (篇、部)的,中國為11.11%,外國為77.78%;受獎者在 2-9人 (篇、部)的,中國為27.78%,外國為13.89%;受獎者在10-19人 (篇、部)的,中國為 16.67%,外國為5.56%;受獎者在20-49人 (篇、部)的,中國為 27.78%,外國為2.78%;受獎者在 50-99人 (篇、部)的,中國為8.33%,外國為0%;受獎者在100(含100)人 (篇、部)以上的,中國為8.33%;外國為0%。基本上是兩者逆向而行。
由于以上選取的相關資料很不完整,所以上面的統計委實不夠嚴整和準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外國文學獎中,是找不到百數十人的龐大的受獎者隊伍的,相反,僅有一個獲獎者的獎項占了絕大多數,因而其獎項的聲譽度和文化含金量必高,也才有權威性和影響力,讓國人仰羨不止。
二
中國當下文學評獎的亂象首先就表現在不重視受獎者的質量,而是重視受獎者的數量,許多獎項刻意追求面的寬泛,這與外國的評獎恰成反調。中國當下文學評獎帶有某種普惠性的色彩,大多數獎項著意于使更多的人受益獲利,有個別獎項簡直是奉行“利益均沾”原則,而不是樹立一個高水平的標桿。茅盾文學獎自1982年迄今不過8屆,獲獎作品已多達36部 (還不包括兩部獲榮譽獎的),平均每屆4部半。某些獎項的獲得者簡直組成了一個加強營甚而至于混成旅 (同一獎項之下又有多個類別),但似乎我們尚有一絲羞恥之心,也意識到如此羊群戰術拿不到世界上去,所以當評選對象面向世界(含海內外華人世界)時,受獎面就較小乃至只有一人,如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第三屆2人是個例外)、紅樓夢獎 (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至于“2011中國北京·第六屆海內外華語文學創作筆會”獲獎總數為106篇 (部),可能與此獎項是個筆會獎有關,但還是太多了,仍具有中國特色。至于紅樓夢獎 (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只獎一人,恐怕也與此獎的評選乃是基于香港這一特別行政區 (有別于“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式并非毫無關系。就受獎面而言,上列諸多獎項中的官辦獎項唯有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可以和世界接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再有一個亂象是許多獎項不能嚴格遵守既定規范,每次評獎的類別與數量每每處于流變之中。評獎的時間間隔亦變動不居,例如茅盾獎當初規定三年一屆,但最長間隔拉大到6年。茅盾獎項評選規則里有“原則上獲獎者不重復”的規定,可它自行違反,張潔就獲得過兩次:一次是第二屆 (1982-1984),獲獎作品是《沉重的翅膀》,第二次是第六屆 (1999-2002),獲獎作品是《無字》。雖說評獎規則是“原則上獲獎者不重復”,已經預設了自我破壞規則的合理性,但打破常態規則的只能是其人新的作品藝壓群芳,對自我有著重大的超越才可以。其實,《無字》的影響遠不如《沉重的翅膀》,不僅在該屆評選中位居第二,并且它也很難與張煒的《古船》相比,但張煒一直與茅獎無緣,直到第八屆才榜上有名,整整晚了20余年,這就是茅獎的最大不公。誠然,評獎亦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略作局部的調整,但不可過于隨意。中國作協的四大獎項獲獎者數量幾乎每次都有變化,甚至發生相差十幾人乃至幾十人的巨變。外國亦有調整,但往往不會如此巨大,如國際安徒生獎,原只授予1名兒童文學作家,后又增加1名兒童插畫家,這是考慮到兒童文學作品的插畫乃是作品重要組成部分,理應予以彰顯之故,合情合理。至于有的獎項為迎接某個政治事項而頒發,則更屬于中國特色了,乃是文學為政治服務的流風遺韻,而在陳忠實的《白鹿原》獲獎之前,評委會無理地要求作家對作品的某些部分作出修改方行,而陳忠實將這個充滿了矛盾的茅獎也看得太重了,居然答應了這一要求,雖說是獲得了茅獎,但失去的不僅是自己的藝術理念,也失去了自己的尊嚴乃至人格。此種咄咄怪事亦是屬于中國特色吧?在外國我們僅知有拒絕領受某些方面令自己不滿意的獎項者,如薩特拒領諾獎,絕無評委會強奸作家的藝術創作者及作家把此種強奸變成順奸者。
還有某些獎項只獎勵主辦單位所屬人員,應說視野較窄,但又幾乎人人得獎,如某個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編輯獎,受獎者達25人,該社雖說是大社,當代文學編輯室自然也大,但25人恐怕幾乎“傾室而出”了,可謂陽光普照,其實是變相的大鍋飯。此種評獎還有什么意義?尤其是對于社會而言!既然如此評了也就評了,沒有必要在報紙上公布,惹得人們非議。筆者孤陋寡聞,尚不知曉外國有此種評獎。只知美國文學藝術學院榮譽獎每年由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頒發,而文學藝術學院的院士不能列入獲獎人選。
至于評獎過程中的不透明、不公正,更是時有發生,有時甚至引起軒然大波。茅盾文學獎是官辦的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但是這個崇高的獎項的評選過程一直備受人質疑,如評選過程不夠民主,前幾屆不夠透明,是由圈內人主導的評獎,參評者多為各級作協領導人,有時甚至高達80%。某次評獎在浙江舉行,該省一位作協副主席王旭峰獲獎,引起廣泛爭議。有記者追問各位評委,大多為其辯護,只有雷達表示“無可奉告”。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近幾屆更都集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圈內,獲獎者乃至評委總在小圈子里打轉,所以每次評選都引起強烈的爭議,這就嚴重地削弱了獎項的影響力。有人認為,茅盾獎擺脫不了雞肋的屬性,沒有多少亮點可言,只不過成為一種讓“作家”成名獲利的工具而已。第八屆茅獎采用了在《文藝報》上公示各輪投票情況的舉措,以顯公正,但韓浩月先生認為:“…… ‘茅獎’再怎么秀公正,也擺脫不了小圈子玩弄文學話語權的嫌疑。”他強調“文學評獎的評委陣容也要流動起來,如此才能真實反映文學現狀,‘終身制評委’只能作為個例出現,多人常年霸占評委位置,只會讓文學評獎陷入迂腐循環,難以讓人從獲獎結果中發現新意”。他還要求文學評獎不僅要考量作品的文學價值,更要將文學作品放置于時代大背景下,看它是否跳動著強勁的生命脈搏。”[1]筆者以為,這些批評絕非僅僅是針對“茅獎”的,而是針對著中國當下幾乎所有文學評獎的:它們大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例如,全國第九屆“駿馬文學獎”在貴州頒發,據說貴州提供的作品有的進入終評,最后卻意外流產 (趙劍平的長篇小說《困豹》),而一部根本沒有入圍的長篇小說則獲得了駿馬獎。這些中國作協舉辦的、全國眾目睽睽之下的大獎尚且如此,其他獎項也就可想而知了,當然也可能有的個別獎項確實很好,但恐怕鳳毛麟角。
自魯迅文學獎評獎以來,業已五屆,但爭議一直不斷,獲獎作品雜而繁多。據萬安倫統計,五屆獲獎總數達221部[篇],是百年諾獎的兩倍多,是七屆茅盾文學獎的七倍多。[2]如此強大的混成旅,反倒使得人們對其印象混亂而淡薄,甚至不如茅盾獎深刻。由于作為中國政府獎的魯獎開了一個組建混成旅的壞頭,因此各地作協的評獎紛紛效法之,例如,北京作協獎可達27人,上海作協獎達40人,遼寧作協獎41人,火爐重慶的作協獎竟然達86人,直逼魯獎某次的95人。或許擔心“僭越”,未肯超過。廣東更有一個官辦的亦以魯迅命名的文學藝術獎,其第2屆獲獎總數達到116,真可謂火爆熱烈。在此種評獎氛圍中,許多獎項都熱衷于大兵團作戰,居然有些獎項的受獎者超過百人,而這不能說是與魯獎的評獎的標桿作用全無干系。念及此,筆者作為一個魯迅研究者,甚感蒙羞。中國作協負責人李敬澤在談及全國優秀兒童文學評獎時講到:“這次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延續了中國作協近些年來‘茅獎’‘魯獎’、‘駿馬獎’等歷次評獎中的改革精神和基本原則。”[3]這就清晰地表明了在中國作協那里“茅獎”與“魯獎”的排次。毋庸置疑,由于茅盾獎事實上高于魯迅獎,因此就在客觀上貶低了魯迅形象。更主要的是在推選、評定過程中有種種怪異現象,成為對魯迅的嚴重褻瀆,不獨與魯迅為人為學完全相逆毫無特操的風派人物能夠獲此獎項,甚至一位獲得過魯迅文學獎的詩人 (于堅)的獲獎作品竟有描寫狗的交尾的篇章,而其本人亦曾大罵魯迅,他還厚著臉皮居然前去領獎。其人其作獲獎是明目張膽地對魯迅的褻瀆。而對此進行批評的文字在大陸無從發表,只好拿到香港去發或者在魯迅研究刊物上發表 (陳遼先生的批評文章即發表于《廣東魯迅研究》)。那位在詩中追逐女影星的“羊羔體”“官員詩人”亦獲得了此獎,且有那么多我一向很以為是高貴的詩人為之辯護,更使人驚詫莫名。對此,還是孫紹振先生說得好:這位“詩人”(車延高)詩寫得還不錯,這樣的詩人中國有上百位,可是魯獎之花卻偏偏落在官員之家,不知有無個中奧秘。有人曾撰寫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墮落史”》一文,細數歷屆魯迅詩歌獎獎給官員和編輯們的情況。
最近又發現某個魯迅文學評論獎獲得者大量注水。其實,作為一部“編著”而非“專著”(我認為該書并非抄襲,獲獎者在兒童文學研究方面亦確實成績斐然)的書能夠獲得理論獎,評委會居然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也足以使人瞠目結了。
至于在推選、評定過程中的“暗箱操作”“錢獎交易”“權獎交易”等等也都曾為批評界所道及 (參見萬安倫文)。據知情者言,在基層推選過程中,還有更黑的潛規則。這樣的獎項竟然以魯迅的名字命名,先生若地下有知,恐怕要化作憤怒的地火,將其燒盡的。
這樣的評獎活動不會促進文學的良性發展,只會加重當下文學的混亂與墮落。
三
鑒于上述,我覺得中國魯迅研究會應當獨立舉辦魯迅文學獎的評獎活動,以捍衛魯迅的形象和聲譽,為救正中國當下文學評獎的亂象略盡綿薄,其名稱可定為“中國魯迅研究會魯迅文學獎”,雖然文字未免繁冗,但為了與中國作協的魯迅獎相區別,亦只好如此。每年只評一人,這樣才不至于使這個以魯迅命名的獎項評得過濫,才會有權威性,才會有可能打造成中國的諾貝爾獎。如果學會經濟困難,那么可不發獎金,像英國國家圖書獎、由《當代》雜志社主辦的“當代長篇小說年度獎”那樣,使之完全成為一種精神的最高獎賞。或者如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只有10歐元的象征性的獎金。若是“中國魯迅研究會魯迅文學獎”真地能夠創設,筆者以為那么首屆獲獎人應是張煒。同時,各省的魯迅研究會亦應評選本省的民間魯迅文學獎,同樣每年只評一人。在不受當地作協的種種復雜關系干擾下,評得可能更公正,更有利于魯迅所開創的中國現代文學事業 (當下,從事當代文學研究的學人亦都認同所謂當代文學乃是現代文學的組成部分)的發展與提升。此意筆者曾向遼寧省魯迅學會新任會長王衛平先生說過,并且認為遼寧能首個享此殊榮的應是孫惠芬。他對評獎事未做明確回應,但他同我一樣,認為孫惠芬是遼寧最優秀的作家。倘若各省都評民間魯迅文學獎,則對全國民間魯迅文學獎的評選大有裨益。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的評選應不單考究某部參評作品,而且要考察作家全部創作,像諾貝爾獎、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布克國際文學獎、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等世界大獎都對此予以強調,而我國的獎項卻極少如此,例如中國作協的四大獎都是獎給某部具體作品的,不單要考察其全部創作,更要考量作者的全人,因為這正是魯迅本人的要求:“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4]我們要求作家作品高度統一。盡管無人格者偶或亦有佳作,但必須排除在我們的評獎之外,因為我們的評獎不獨僅是肯定某位作家的作品,而是用魯迅精神來拯救應當洗洗澡的當下文學 (楊義語),更要借此療救沉迷于物質享受和精神消閑、只要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業已成為民族集體無意識的這個民族。筆者贊成萬安倫提出的改“作品獎”為“作家獎”的主張。萬安倫在前引文中還提出“‘魯迅文學獎’應該獎勵敢于直面現實、勇于批評社會的作品,具有獨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并對人類有大愛的作品。”這可以作為獲獎的基本條件,而批判意識則必須是第一位。那些熱衷于為各級領導歌功頌德的作家沒有資格獲魯迅獎,因為魯迅本人認為“革命成功以后,閑空了一點;有人恭維革命,有人頌揚革命,這已不是革命文學。他們恭維革命頌揚革命,就是頌揚有權力者,和革命有什么關系?”[5]評魯迅文學獎就應貫徹和弘揚魯迅精神,而中國作協評的魯迅獎有時恰恰與魯迅精神南轅北轍,所以備受非議。
至于我們的魯迅獎的評選辦法,是否可以這樣:
不由任何人提名,先由全體會員網上投票,選出入圍者10人;在年會上淘汰5人;理事會上淘汰3人;常務理事會上決出獲獎者,或者由熟悉中國當下文學現狀的中國魯迅研究會會員組成專家組作為終評委員會。
其實由民間主辦的文學評獎已不罕見,如1995年即有民間主辦的“愛文文學獎”它也是每屆只評一人,首屆當選者是社會批判意識強烈、追求文學的“清潔的精神”的張承志[6]。華夏新詩研究會等單位設立了“國風文學獎”[7]。
近期我們自然應當首先關注中國作家,這關系到引導文學重歸魯迅精神。遠期也可將評選目標擴展到外國作家,這有利于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進一步交融,同時有益于世界人民進一步了解魯迅和魯迅精神。事實上已經有人如是為之:詩人黃禮孩創辦的純民間獎“詩歌與人·詩人獎”2011年頒給了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而他也是201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需要指出的是,“詩歌與人·詩人獎”在諾獎頒發半年之前既已授給了詩人。盡管這一獎項尚未為更廣大的人眾所了解,但它確實走向了世界:先后頒給了葡萄牙詩人安德拉德,中國詩人彭燕郊、張曙光、藍藍,俄羅斯詩人英娜·麗斯年斯卡婭。它沒有任何官方色彩及商業運作,更無潛規則,只與文學有關。
最近趙麗宏也提出,中國應設立一個世界性的文學獎項,命名為“李太白世界文學獎”。他之所以沒有用魯迅命名,是因為有同名獎了。他沒說此獎是來自政府抑或民間。筆者以為,若是辦成一個民間獎還是以魯迅命名為宜,只不過要聲明它并非中國作協的魯迅獎即可。更主要的還在于魯迅不獨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世界級的思想家,這一點是李太白難以望其項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