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雯
(揚州職業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
當今時代,隨著科技創新的涌現、經濟結構的調整、財富創造的加速,人和社會的發展更加充分。與此同時,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矛盾更加尖銳,受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越發趨向剛性。對于護理教育,在“雙化”(人口老齡化、養老護理服務產業化)背景下,護理服務市場需要多元化的老年護理人才,護理教育必然與生產力和社會供求相適應才能在社會中有立足之地。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老齡化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難題,我國同樣承受著“銀色浪潮”的沖擊。根據國際“老齡社會”人口類型的劃分標準,結合我國及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2000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1.3億,占人口總數的10.09%,我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江蘇省為例,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達1258.81萬,占戶籍總人口的17.0%,其中包含了182.47萬80歲以上老年人,老齡化程度位居全國第三。江蘇省老齡化具有高齡化、空巢比例高的特點[2],意味著社會中慢性病和體力衰竭的人群將越來越多。同時由于計劃生育、家庭觀念、人口流動等多種原因,“親子分居家庭”“空巢家庭”“四二一家庭”大量出現,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提供生活照料、健康護理、精神慰藉的養老服務已成為老年人的普遍需求。居家養老是政府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也符合我國老年人的心愿。因此,開展老年社區護理成為老年醫療衛生事業的首選。
一邊是“銀發浪潮”的持續提速,養老護理服務需求進入“井噴期”,一邊是家庭日趨小型化和空巢化,加上我國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增長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的考驗,客觀上為養老護理服務產業群的崛起創造了市場需求[3],使護理的內涵更為豐富,護理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拓展。養老護理服務產業化既能改善民生,擴大就業,又能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具有長期就業前景的產業。
然而,當下養老護理服務事業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的需求不相適應,據民政部2012年統計,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抽樣調查,按照養護比1∶20估算,約需700萬護理人員,而目前專職養老護理員只有30萬,持有養老護理資格證的僅有3萬。江蘇省截至2012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1406萬,占人口總數的19.2%,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如果5%的老年人需要護理服務,“十二五”末,則需要13萬護理人員,按60%的持證上崗率,需持證人員7.8萬,而目前全省持證上崗的養老護理員不到1萬。養老護理人員整體情況如此,社區老年護理人員狀況更不容樂觀,普遍年齡大,知識陳舊,專業性較差,社會認同度不高[4],難以適應以“預防、康復、保健、精神關懷、心理慰藉”為核心的整體護理模式的需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十八大關于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教學必須與社會需求、專業素養相結合,由培養傳統理論型人才轉為培養理論型和應用型人才并重。當下就業形勢嚴峻,表面上似乎是社會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不合理所致,實質上卻反映了學校人力資源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高職護理教育是護理人才“商品生產”的中堅力量,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學術型、科研型護理人才的培養不會成為其主流,只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與生產力及社會供求相適應的護理人才,才能發揮自身優勢。而長期以來全省乃至全國護理學校培養的人才幾乎面向醫院,不能滿足“雙化”形勢對老年社區護理人才的需求。時代呼喚應用型人才,“雙化”形勢呼喚高職老年社區護理人才,高職護理教育要脫穎而出,必須突破傳統就業型教育和學術型教育,主動尋找潛在護理服務市場,樹立獨具特色的護理品牌,適應“雙化”形勢下的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培養老年社區護理人才就是其“市場品質、品牌”的核心元素。
美國自2002年起65歲以上老年人就超過3500萬,占當時全國人口總數的13.5%,但70%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家庭護理服務[5]。美國衛生部將醫療費用管理通過保險公司委托給醫院、家庭護理中心以及社區,由這些機構向老年患者提供整體護理和社區保健。此外,美國護理服務產業化較為成熟,被稱為是“沒有圍墻的醫院”。職業護士、理療師、醫療社工、家庭護士共同參與家庭護理,形成獨具特色的“醫院—社區護理機構—家庭護理機構”連鎖服務模式。美國高等教育早已有成熟的居家養老護理專業,護理人員上崗須經專業培訓并通過相關考試。
瑞典80歲以上老年人自70年代就占65歲以上老年人的一半。為此,政府針對8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多種社區護理服務。目前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務機構,包括家庭幫助服務中心、日間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多種形式[6]。社區護理工作者須由護理專業畢業,且經過一年以上的社區護理專科訓練。
日本在成為世界第一長壽國的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最早步入老齡化的國家。自1963年日本頒布《老年人福利法》起,老年人就由社會福利部門提供社區和家庭生活照料[7]。1983年建立了老人社區護理制度和隨訪制度,同時形成了老年人社區護理站。近年來,日本護理協會對家庭訪問護理開展專門研究,并將其納入護理教育體系。日本社區護理員須修完10多門必修課且通過國家介護士考試才能上崗。
自2001年教育部召開高校素質教育試點會議后,我國高校才逐漸開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至今覆蓋的學科領域較局限,探索層次也較淺顯,各種政策和措施的實質并未得到根本性轉變[8]。對于護理教育,由于其專業特點和就業的限制,人才輸出長期以來面向醫院,很少尋求護理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商業化的途徑和方法。“雙化”形勢下,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老年社區護理已成為當務之急,也是構建江蘇省衛生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從全省護理教育資源結構看,本科醫學院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科型”模式培養本科護理人才;高職院校開辦的專科層次護理職業教育,培養專科技能型護理人才。這對于全省護理高等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至關重要,將形成結構、層次、功能和布局更為合理的護理教育新格局。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社區護理工作將承擔更多的初級衛生保健、流行病學調研、傳染病監控、衛生宣教等工作,成為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護理者廣泛地工作在社區診所、家庭、學校等場所,從事護理、康復、健康教育等工作。高職護理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增設老年社區護理專業,進行獨立招生。當今的老年社區護理專業人才需要具備多元化的知識和全方位的能力,涉及臨床護理、老年護理、人文、社會、心理等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人際溝通、管理協調、精神慰藉等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在學校頂層設計上要形成工作機制和有效載體,將這些素質和能力培養納入系統的學習與課程體系中。
學習是“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離開實踐,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因此,學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應為其提供模擬的社區情景,完成居家患者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護理等多種模擬訓練,解決學生從課堂直接到社區的適應問題,迅速完成角色轉變。同時要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給學生創造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老年社區護理的內涵,解決知識傳授與工作實際脫節問題,讓畢業生“用得上、留得住”。
總之,拓展護理教育的服務范圍,探尋社會化、產業化的途徑和方法任重而道遠。“雙化”形勢下我國老年社區護理及護理人才的培養現狀不容樂觀,高職護理教育必須加快老年社區護理專業結構的完善和人才培養的步伐,在人才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1]張曉青.新世紀以來人口老齡化研究的新動向[J].人口與發展,2009,15(3):101-108.
[2]張楠,李偉.淺議我國城市社區老年護理的發展與完善[J].衛生經濟研究,2010(3):22-24.
[3]文平.淺析老年護理領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13(8):469.
[4]張娜,蔣銀芬.高職護理教育社區護理人才培養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9):85-86.
[5]袁榮.老年護理與發展現狀[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3(9):13-15.
[6]吳玉華,冷海燕,張佩文.荷蘭養老護理模式對我國老年護理發展的思考[J].上海醫藥,2013(16):19-20.
[7]余珊.日本護理保險制度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l9(12):22-24.
[8]田慶豐.老年護理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