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竹盛
(贛州衛生學校,江西 贛州 341000)
社會的進步和醫學事業的發展,對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解剖學是其他醫學基礎課及臨床課的基礎,也是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操作的理論基礎。解剖學教學質量不僅影響其他后續課程的學習,而且直接影響臨床護理人員的操作能力。解剖學內容多,包含大量醫學名詞,多數教師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或者輔以多媒體進行教學;實驗教學主要是通過對掛圖、模型以及標本的觀察來進行;學生動手機會較少,對教學內容也只是死記硬背,學習枯燥無味,容易產生畏難心理;不能發揮解剖學應有的作用,不利于后續課程的學習,更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解剖學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都已很難適應實用型、技術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改革現行解剖學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臨床實際問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興趣,是解剖學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
我校在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中采用“先試后導再練”教學模式已有兩年。該模式的實施方法是:對每一章內容都實行先實驗后講授[1]再實驗[2]的模式。在課前將某臨床科室(如消化內科、泌尿外科、骨科等)一段時期的所有病例材料、多媒體教學圖片等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提出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引導學生自行觀察解剖標本、模型及圖片[4]進行探究式學習,然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講授,并結合精心設計的典型病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解決臨床實際問題[4],課后讓學生查閱資料,促使其學習典型病例所涉及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能;二次實驗課時可再將與臨床應用有關的解剖學內容[5]穿插其中,引導學生“再練”,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遵循“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規律。
通過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反復,即學生“先練”教師“再講”,然后學生“再練”,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決了中職護生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基礎知識與臨床實際嚴重脫節的問題,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較好的培養。
2.2.1 一次實驗課 在實驗課前,由任課教師將泌尿外科或腎內科一段時期(一個月或兩個月)的病例材料和泌尿系統多媒體圖片發至班級公共郵箱,要求學生仔細閱讀病例材料,了解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列出前5位),并推斷泌尿系統的構成。實驗課上,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及模型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各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包括腎、膀胱的微細結構)。
2.2.2 理論課 課堂上教師集中講授重點知識,并根據教學進程適時導入下列典型病例,要求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思考分析。
病例1:護士小彭因全身浮腫、精神萎靡、無力7天入院治療。無發熱,血壓:145 /90 mmHg,血尿素氮:32 mmol/L,肌酐:650 mmol/L,血紅蛋白:70 g/L;尿蛋白(++)、血尿(+)、尿白細胞(-),尿量250 ml/24 h;詢問病史,8年前曾患急性腎炎;診斷:慢性腎炎合并腎功能衰竭。雖經積極治療,但病情并無好轉,一年后死亡,死時年僅20歲。
病例2:溫老師患右腎結石多年,一天前出現上腹部疼痛、發熱,急診入院;查體:右側腎區叩痛,體溫38℃;B超顯示右腎上盞結石大小約0.7 cm×1.0 cm;診斷:右腎結石。
病例3:張爺爺今年81歲,因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入院。經檢查診斷為前列腺增生并尿路感染。醫生提出暫時為其導尿以解除膀胱內尿潴留,以后再擇期手術摘除增生肥大的前列腺。
要求學生課后分組學習、討論以下問題,并將討論結果及找到的視頻資料發至班級公共郵箱,教師也可將答案適時發至班級公共郵箱。
(1)結合病例1學習腎炎發病機制,并根據所學腎的微細結構知識解釋腎炎引起腎功能衰竭癥狀的原因。
(2)結合病例2在網上查找腎結石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并根據腎的剖面結構知識探討溫老師的腎結石該如何治療。
(3)溫老師經B超檢查診斷為右側輸尿管上段結石合并右側腎盂中度積水,若醫生建議采用藥物排石療法,其輸尿管結石要排出體外需經過幾個狹窄?
(4)若你是病例3中張爺爺的主管護士,請問該如何進行導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預習男性尿道的形態和結構)?如果經嘗試仍然無法為其插入導尿管,必須行膀胱穿刺排尿術,又該如何施行(結合學習過的膀胱的位置、形態和結構知識,課外查閱膀胱穿刺排尿術)。
2.2.3 二次實驗課 除通過掛圖展示、觀察模型和標本進行實驗外,還可針對相關臨床護理操作技術進行視頻教學,如讓學生觀看男、女導尿術,膀胱穿刺排尿術視頻。同時要求學生在實驗標本上演示相應護理操作,了解需要注意的問題。
隨機抽取2011級127人和2012級123人作為實驗組,采用新教學模式;2011級114人及2012級127人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實驗組與對照組由同一位教師教學,教學時數相同,后續護理學基礎課程也由同一位教師按照同樣的教學模式授課,然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學基礎課程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實驗組的后續護理學基礎課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2)。

表1 2011級兩組護理學基礎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表2 2012級兩組護理學基礎期末考試成績統計分析
我們通過隨機抽查的方法對2011級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實習期間動手能力進行調查,實習指導教師普遍反映實驗組護生動手能力明顯強于對照組護生。
課前讓學生了解臨床科室病例材料,可使學生盡快熟悉與所學解剖學教學內容相關的一些臨床疾病,其目的是:一方面使學生在上課前了解哪些解剖學知識是今后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從而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通過臨床常見病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第一次實驗課時主動借助多媒體教學圖片、模型和標本來學習相關解剖學知識,及時發現重點、難點,以便上理論課時專心聽講。
在適當時機引入典型臨床病例,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于學生抓住教學重點、專心聽講,同時也能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主動運用相關知識來思考、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課后布置相應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可通過查閱課外書籍或上網了解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術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從而產生成就感、保持學習興趣。此外,通過網絡互動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便于教學相長;通過查閱課外書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使學生對臨床工作中經常使用的護理操作技術有初步了解,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次實驗課時進行有關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術視頻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讓學生在實驗標本上進行護理操作。視頻教學不但可以使課外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進行補充,也可以使已經完成作業的學生復習與本章解剖學內容有關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術,從而加深印象。另外,在實驗標本上演示相關護理操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總之,新的教學模式無論在課前、課堂還是課后教學環節,都始終強調臨床實踐的導向作用,以臨床實踐帶動理論教學,使解剖學教學“先試后導再練”,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通過有意識地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解剖學內容,將解剖學知識和臨床護理操作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對護理操作中的解剖學知識做到心中有數,使其今后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減少操作的盲目性,克服膽怯心理,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有極大幫助,促進了解剖學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無縫對接。
[1]廖小明.解剖教學中的新舉措——實驗先行[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3(1):64.
[2]盧秀真.病例分析法在中專護理解剖教學應用效果分析[J].解剖學研究,2008,30(4):313-315.
[3]柯豐年,吳國平.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26):84-85.
[4]王樸,王燕紅.對提高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質量的幾點看法[J].職業教育研究,2011(10):85-86.
[5]徐占森.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方法應用體會[J].職業教育研究,2011(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