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萱,鄢印根
(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
病理學課程內容繁雜、理論抽象、專業名詞多、記憶難度大,實踐教學在病理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學效果是病理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驗教學內容,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我們嘗試改革病理學實驗教學。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轉歸的一門醫學基礎學科,又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1],在醫學教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學習必須以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和免疫學為基礎,同時其本身又是以后學習臨床醫學各門課程的基礎。長期以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兩多兩難”,即學習內容多,抽象概念及形態描述多,理論知識記憶難,顯微病理形態復雜多樣、掌握難[2]。學生在理論課學習時,常常對顯微形態學的改變難以理解,易混淆不同疾病之間的病理變化。病理學實驗教學目的是通過形態學的觀察來理解和鞏固理論知識,并給學生提供一個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聯系的機會。
病理學實驗教學分為兩部分:肉眼觀察大體標本和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病理組織學切片。肉眼觀察大體標本較為直觀,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病理標本是學生反映較難掌握的部分。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為:先講解疾病的大體標本,再通過病理學掛圖或幻燈片講解顯微鏡下的病理組織學要點,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病理組織學切片,最后學生將自己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病理組織結構特點描繪在實驗報告冊上。
這種教學模式有以下不足:(1)由于病理學掛圖及幻燈片數量有限,不能完全與實驗教學內容相匹配;(2)掛圖與實際顯微鏡下觀察的組織存在一定差異,僅能反映疾病某一部分典型的病理特點,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實踐;(3)病理學掛圖大多成了學生實驗報告繪圖的模板,學生不能真實地描繪出其在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病理組織學特點。綜上所述,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實驗內容只能被動接受,對實驗印象不深,且很難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不利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師資力量是否雄厚直接影響病理學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并非一蹴而就,因其起效慢,極易被忽視。病理學作為一門醫學橋梁學科,要求病理學教師不僅熟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等相關醫學知識,而且要深入了解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傳染病等臨床知識。所以病理學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可以通過跨學科聽課,承擔醫院病理診斷工作,參加病理尸體解剖工作等方式,擴大知識面,增加臨床經驗,使理論聯系臨床,更好地開展病理學教學工作。
對比法就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互有聯系而又有差異的知識進行分析、區別、歸納,辨析異同,把握主要特征的方法。此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顯著,能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該知識的特征,從而很好地把握知識內涵[3]。組織學實驗顯示的是人體正常組織結構,病理學實驗顯示的是疾病的病理變化,可以通過顯微鏡比較正常與異常組織的結構,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且掌握病理學知識。在實驗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先列出實驗課的觀察內容及目的,在學生會辨認正常組織結構的前提下,再觀察疾病的病理變化,遵循“先正常后異常,先大體后切片,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2)以學生觀察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加強學生自主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3)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對實驗中病理切片的各種病理變化多思考,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及綜合分析問題能力[4]。運用對比法,對照講解正常組織學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病理組織的異同點,使學生加深對病理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例教學法是指通過教師的精心策劃和引導,運用典型病案,將學生放在摸擬的臨床環境中,讓學生通過對病案的討論或分析,表達自己的見解,以達到高層次認知學習目標的教學方法。病例教學法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占中心地位[5]。
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應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臨床病例討論。實驗課前,教師提供與所學實驗內容相關的臨床病例讓學生自學討論,并在學校病理學網絡課程網頁上提供相關的案例資料和圖片;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在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及參考文獻,也可開展小組討論。實驗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和探討機體局部組織病理變化與病因、臨床表現及與疾病發展、轉歸之間的關系,然后讓學生在病例討論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觀察相應器官的大體觀、鏡下觀,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案例的臨床表現,作出病理診斷,找出診斷依據,最后教師總結。
通過開展臨床病例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先對臨床資料的分析,而后對相應疾病病理變化肉眼觀、鏡下觀的實驗觀察,使病理學知識更好地結合臨床實踐,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臨床案例討論中,通過學生間的討論、向教師提問,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學設備不斷更新,病理學實驗設備也不再是簡單的掛圖、幻燈片和顯微鏡,特別是“雙向互動網絡顯微鏡教學系統”的出現,使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有了顛覆性的改變。
“雙向互動網絡顯微鏡教學系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先進的視頻流技術相結合,組建成一個數字化的多媒體網絡教室,不僅能使學生與教師進行實時互動,而且它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呈現清晰的病理大體標本和鏡下組織學圖片,目前已逐步應用于形態學教學中。該教學系統可以將學生操作的顯微鏡鏡下觀的細胞、組織結構直接且真實地呈現于電腦顯示器上,為學生繪圖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可以實時傳到教師控制的電腦屏幕上,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本次實驗課的教學要點;教師也可以通過控制學生的電腦顯示器,對學生進行個別講解和輔導。學生如果對鏡下觀有疑問,也可以直接通過顯微鏡下的光標指針,對圖像中不能識別的某一細胞或組織進行標記,通過語音直接向教師提問。“雙向互動網絡顯微鏡教學系統”增強了師生的互動性,在優化教學資源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彌補了傳統病理學教學模式的不足。
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參觀學校附屬醫院的病理科,了解科室工作流程,如:接收臨床標本、取材、制片、病理診斷及簽發報告。在遇到有臨床病理尸體解剖時,可組織學生分組觀摩尸體解剖全過程,然后給出死者的臨床病歷資料及各器官的大體觀和鏡下觀,讓學生通過討論作出疾病病理診斷和死亡原因分析。教師充當引導者角色,引導學生從病史、臟器肉眼觀和鏡下觀綜合分析,最后作出死因分析診斷。病理尸檢能使學生對疾病和死亡有一定認識,明確病理與臨床疾病的關系,促進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綜上所述,實驗教學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臨床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李玉林.病理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張文敏,黃愛民,晉雯,等.病理學實驗課中PBL教學模式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3):296-298.
[3]許麗,范炳軍,謝遠軍.對比教學法在推拿手法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0,24(4):45.
[4]劉曄,魯映青,汪青,等.PBL教學模式在病理學CPC教學環節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104-105.
[5]張海林,李建華.淺談病理教學中舉例法與病案分析法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