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琬
(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江蘇 如皋 226500)
2013年12月10日,為期2天的南通市初中物理優質課評比拉開帷幕,這次的參賽課題是“物體的質量”.一位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讓觀摩者眼前一亮,評委不時頷首贊許,一致亮出最高分.這是一堂“生活·生動·生態”的物理課.
物理離不開生活,從身邊的事物出發研究現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物理知識就變得有血有肉,和學生就有了親近感.如果列舉的實例“高、大、洋”,似乎在說明一個與學生無關的內容,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只要我們善于將物理與生活聯系起來,實驗器材便俯首皆拾.這一課,教師仿佛帶領著學生們走進家里,走進商場,走在路上……
片斷1:感知質量的大小.
教師為各小組準備了很多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學生司空見慣的常見物品:帶包裝的餅干(20g),賓館里的小包裝牙膏(3g),1袋鹽(500g),1只雞蛋,1元硬幣1枚,1本物理書等等.
師:為了讓顧客盡快了解商品性能,很多產品的包裝上都有說明,請你觀察包裝,找出有質量大小信息的物體,并注意掂一掂感覺其分量.
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所有學生都能完成.
師:請找出質量最接近1g的物體,舉起來讓大家看一看.
所有小組用心找,都能準確完成并展示.
師:桌面上及你的周圍還有一些物體是沒有包裝的,請分別找出質量最接近10g、50g、250g、1kg、50kg、5t的物體.
學生紛紛舉手,爭先恐后說出從10g到50kg的各類物體.教師及時記下學生的精彩表現.但要找5t的物體時學生冷場了,環顧四周,他們覺得沒有靠近這個級別的.
師:確實教室里很難找到質量接近5t的物體,聯想動物世界和過橋、過收費站的提示牌,你能得到啟發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熱情又被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教師巧妙利用身邊物體,看一看有質量信息的,感知質量的大小;掂一掂,提升估計質量大小的能力;想一想,拓展質量大小的思維空間.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將簡單的數據識記變成學生身邊鮮活的物體,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活動中.
片斷2:感知質量不變.
師:前天去“大潤發”賣場給女兒買面包,誰知回去的公交車很擠,回家一看,面包已變形,面包的形狀改變質量有沒有改變呢?你的觀點是什么?你提出這個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經過短時間的思考與討論,學生提出了2種觀點:
A組:我們組討論認為面包的質量變小了,根據大家的觀察,擠癟了變了形的面包會變小,因此它的質量會變小.
B組:擠變小的原因是面包中的間隙變小,它不應該影響面包的質量.
師:很好,猜想都有道理,哪個的想法正確?能否驗證?
生:稱一下(齊聲).
教師拿出一塊面包,稱出其質量181g,擠癟,再稱,依然181g.
師:為什么?能否緊扣質量的定義解釋?
學生頓悟:因為所含面包這種物質的多少沒變,因此質量不變,形變不能改變物體的質量.
師:你們桌上的蘋果是我剛從“大潤發”買的,地點發生變化,蘋果的質量改變嗎?為什么?
生:不會,因為所含物質的多少沒有發生改變.
……
“大潤發”→擠公交→面包變形→買蘋果,每一個場景學生都耳熟能詳,每一個情景學生都經歷過,其間的變與不變是那樣生動,觸手可及.如有疑問,需要用實驗驗證,其實驗設計也必然目的明確,難度大大降低.
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時,所提的問題目標過于具體明確,留給學生思維空間太小,結論得出太容易就降低了思維的活躍程度,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受到表面現象的迷惑,如能設計現象與本質的矛盾,激發他們的認知沖突,將喚起學生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排除表面現象的干擾,起到激活思維的作用.
本節課,教師巧妙設疑,制造認知沖突,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不悱不發之中.
片斷1:這樣的比較公平嗎?
在出示天平之后,教師提出了問題:現在我要比較兩個物體的質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的實驗過程,思考這樣的比較公平嗎?
師:這里有橡皮泥制成的紅、綠兩色的2個玩具,能否借助天平判斷質量的大小?
生:能.
師:怎么做?
生:分別將它們放在天平左右兩托盤中,哪邊下降,哪邊質量大.
教師演示,右盤下降,右盤中裝有綠色玩具.
生:綠色玩具質量大.
教師演示:將2個玩具交換位置,意外發生了,依然是右盤下降,而右盤中放的是紅色玩具.
生:紅色玩具質量大.
學生滿臉困惑,教室里一片寂靜.
教師又演示一遍.
學生忽然驚呼:天平本身不平,指針偏在一邊.
師:看來,使用天平前必須做什么?
生:調平.
師:怎樣調平呢?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的觀察,完成學案上的空格,并總結天平調平的步驟.
設置認知沖突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動的重要原因.對于天平在使用前的調平,絕大部分教師采用看說明書的方式,學生知道了并記住天平在使用前就得調平,學生對此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該教師這樣設計,層層深入到問題的根源,使學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清楚,用沒有調平的天平稱量出的物體質量是不準確的.
片斷1:女兒該吃幾袋藥?
師:常言道:不能吃錯藥.女兒感冒了,需要吃藥.根據說明書,你能告訴我,我該給女兒吃幾袋藥?
所有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仿佛教師的女兒就在眼前等待自己的計算結果.與此同時,大家不約而同提出:你女兒體重多少?
師:20kg.
大家紛紛舉手,亮出自己的想法.
生 A:1袋藥0.1g=100mg,1次吃200mg藥,因此需要2袋.
生B:1次200mg=0.2g,1袋藥0.1g,因此需要2袋.
教師將單位換算放進問題中,設計了一個生活中常常需要解決的問題:看說明書理解劑量.給教師的小孩計算劑量,這是一個多么光榮而又來不得半點馬虎的任務.單位換算一直是學生難以熟練掌握的重點內容,但此時學生表現的換算能力似乎變成與生俱來的.在解決問題中體現自身價值,能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熱情,迸發出巨大的潛能.
片斷2:幫了多少忙?
教師將前面演示的紅、綠色2個玩具放在已調平的天平左右兩盤中,放紅色玩具的左盤下降.
師:誰的力量弱一些?
生:綠色玩具.
師:我們該幫誰的忙使天平平衡?怎么幫?
生:幫綠色玩具,在右盤中加物體.
師:如果沒有其他物體,但提示你標尺上的游碼可以移動,你能嘗試幫助綠色玩具嗎?
生:將游碼向右移.
師:根據標尺上的數據,我們最多可以幫多少忙?
生:標尺上最大數據是5g,最多可幫5g的忙.
教師請學生到前面演示,當游碼向右移至4.2g處,天平平衡.
師:我們幫了多少忙?
生:4.2g.
師:你能總結游碼的作用嗎?
生:向右移游碼相當于向右盤中加物體.
師:很好.而且加了多少可以從游碼所指示的刻度值讀出.
恩格斯說“人是環境中的人”,課堂是師生活動的生態環境,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創設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學情境.本節課以玩具為背景設計情景,以“幫幫忙”為話題,將日常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上升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抓住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巧設問題臺階,降低了思維難度.
片斷3:紅色玩具的質量是多少?
師:現在我們想借助天平測出紅玩具的質量,怎么辦?請思考2個問題:物體、砝碼分別放在哪個盤中?所測物體的質量怎么計算?
生A:紅色玩具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砝碼的總質量加游碼對應的示數.
生B:也可以紅色玩具放在右盤,砝碼放在左盤,物體的質量等于左盤砝碼的總質量減游碼對應的示數.
師:應該說2種放置方法都能稱出物體的質量,課本上為什么強調物體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
學生沉默,都在思考.
師:請將2種做法模擬操作,對比一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學生恍然大悟:左盤放物體,右盤放砝碼操作更方便,加游碼質量比減游碼質量讀數更方便.
課堂是一個生態系統,學習內容和各種信息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流動、處理和深化,課堂教學是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命運動過程.隨著生態學理念對教育教學領域的滲透與影響,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生態課堂的構建.本堂課以生為本,順應學生的天性,設計符合初二學生的心理特征的活動,創設符合學生特征的良好課堂環境,是一堂難得的生態課.
所謂天性,其實就是指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動、好奇、好勝應該是大部分學生的特征.盧梭說過:教育必須順著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必然產生本性斷傷的結果.在物理課堂中,我們要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在動中學,在玩中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親歷“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稱一稱、幫一幫”等動態的學習過程,對知識進行再發現,符合學生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這堂課,教師在課堂上用找一找玩具中有什么不同?女兒該吃幾袋藥?買果凍要付多少元?這樣的比較公平嗎?最多能幫多少忙?現在幫了多少忙?等等問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以真人真事真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活動.教師沒有面面俱到,而是給學生的思維留有足夠空間,讓他們自己觀察、動手、領悟,去以大觀小、由小窺大,由表及里,進而掌握所學的精髓,領略所學的美妙.這種愛意的課堂,氣氛非常輕松,教師游刃有余,學生自由自在;這種愛意的課堂,教師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一個問題,一個活動,一個總結;這種愛意的課堂,教師不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融入問題情境中.一個個動人的情境配以教師親切的語調,教師用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所研究內容蘊涵的情感緊密結合,師生一起沉思、緊張、激動、平靜、愉快,整個課堂“情意”濃濃.
班級是一個群體的集合,群體動力是最常見的生態現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態表征.一個沒有合作交流的課堂必然缺乏生機和活力,其間的學習生態也必然是沉悶而乏味的.這堂課高潮迭起,學生不時感受到新的興奮點,教師設計的活動讓學生“愿合作”也“能合作”.在測量前如何調節天平的平衡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觀察指針偏左還是偏右,再思考應調節誰,如何調節?再動手調節驗證猜想.在如何向右盤中加砝碼這一步中,教師沒有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學生討論怎樣加合理,然后請一位學生到前面演示,多了移去,少了取更小的補上,另一位學生記錄了加減砝碼的順序:100g-100g+50g+20g-20g+10g+5g-5g,從大到小加減砝碼顯而易見.最小的5g砝碼加入右盤,指針偏右,移去了又偏左,怎么辦?學生自然想到移動游碼,對游碼作用的理解便順理成章了.
這堂課就教學而言,教學內容的處理、導語的設計、提問的時機等都展示出教師的“創意”,彰顯出“教者的個性”.給天平的使用寫說明書體現出教者的獨具匠心,這節課教師沒有讓學生看說明書操作,而是讓學生給天平配一份使用說明書,學生的精彩表現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