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麗,李志成,田衛東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是以社會需求、就業為導向的就業教育。對于護理專業而言,用人單位不僅要考查就業者是否接受過護理專業培訓,還要考查就業者的實踐工作能力,這就要求對學生的培養必須立足于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能力為本位[1]。
本著“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辦學新理念,制訂基于護理工作崗位的護理專業藥理學課程標準,突出用藥護理能力在整體護理服務中的作用,需將藥物應用護理學科重新定位為“以藥理學基本理論和技能為基礎,結合現代護理理論,闡述臨床藥物應用護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的一門學科”[2]。這一定位的轉變對護理專業教學和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明確定位后,針對護理學專業的特點,制訂新的課程標準,分為理論知識標準和技能知識標準兩類。具體做法為:減少藥物作用機制等深層次內容的論述,加強用藥案例分析、不良反應及監護等與臨床藥物治療有關的護理問題的論述,貼近崗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護理程序融入課程,用護理問題的形式體現藥物作用與不良反應,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觀;增加臨床護士必須掌握的常見病用藥護理模塊,提升學生臨床用藥護理的實際技能。
教材必須滿足崗位需求,經臨床調研和查閱相關文獻,確定護理藥理學課程應增加和強化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醫囑執行能力和處方知識;臨床常用藥物及商品名介紹;藥物新劑型與合理使用知識;靜脈輸液配伍禁忌注意事項;藥物的相互作用與用藥監護;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濫用危害;常用急救藥物的使用方法、用途、作用機制及應用注意事項;常見藥物中毒及解救;常見病、多發病合理用藥宣教知識及能力[3-5]。說明當今護理工作正從“以治療為中心”的功能性護理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轉變。護理人員只有掌握足夠的藥理學知識,才能提高執行醫囑的能力,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并且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藥名、給藥方法、給藥時間、給藥劑量、食物影響、保存方法、不良反應和處理措施等,肩負起用藥咨詢的職責。所以在編寫教材時,一定要以這些崗位需求為核心優化教材內容。
結合崗位需求和教學規律,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和增補。建議教學章節全部按篇分類,第一篇為總論,以后的可以歸為各論。整個教材可分為8篇,即總論、化學治療藥(補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濫用危害)、傳出神經系統藥(將有機磷農藥中毒及解救歸入膽堿酯酶抑制藥部分,調整在易逆性膽堿酯酶抑制藥之后,補充抗休克藥的用藥護理)、中樞神經系統藥(補充感冒藥復方制劑、疼痛用藥原則、特殊藥品管理及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用藥及護理)、內臟系統藥物、心血管系統藥物(補充鈣通道阻滯藥,這部分內容在原教材中零散地出現在適應證的治療藥物中,建議以一節的形式出現,保證知識的完整性,避免重復;刪除臨床已淘汰的藥物,如奎尼丁)、血液系統藥物、激素類藥物,使內容更加簡單易懂,貼近臨床與生活。
學生在學習藥理學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病理、生理等基礎醫學知識,并對部分臨床疾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教材編排上要注意將基礎醫學知識與藥理效應及藥物的適應證有機聯系起來,先介紹疾病的病理、生理改變和癥狀表現,可采用臨床病例導入,然后給出問題,如面對這樣的患者你該做些什么?有哪些處理方法?用藥的目的是什么?帶著對問題的思考,按照護理程序,自然過渡到對相關藥物的介紹,使學生通過已知主動了解未知,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實現了交叉學科知識點的相互滲透與對接,提高了臨床用藥的整體護理能力。
建議增加知識拓展板塊,介紹各類疾病用藥的新進展,補充新的劑型及用法,并用特殊符號將國家基本藥物進行標注,讓學生對醫保用藥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樣既可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臨床用藥指導能力,又可以讓教師發揮專長,靈活備課,為實施分層次和學分制教學提供支持。
藥理學課程實驗教學對學生適應未來崗位需求和形成良好的綜合職業素質起著關鍵作用。目前,藥理學實踐教學內容在合理用藥、正確給藥、不良反應監護及用藥咨詢等方面的培訓比較欠缺。中職護理專業不是培養護理科研人才,實踐內容不應求深、求全,而應講究實用。所以,除選取經典的藥理學實驗外,還應注重選取操作簡單、重現性好、對臨床用藥有指導意義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如增設調配操作練習、劑量計算、靜脈輸液配伍禁忌觀察、藥品外觀檢查、藥品儲存、特殊藥品管理、處方相關知識等實驗教學內容;增加常見病、老年病、多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支氣管哮喘等)合理用藥宣教知識及能力的實訓內容,不僅能夠讓學生初步掌握藥理學實驗的基本方法,驗證、鞏固和加深對藥理學基本理論的理解,而且可以加強與臨床相關藥理學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中職學生往往由于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基礎文化知識積累不夠,理解能力相對欠缺,導致厭學情緒嚴重。因此,中專教材應將理論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寓教于樂,使學生快樂學習。所以在編寫教材時,應適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內容,如在總論中可增加藥物的來源、藥理學發展簡史、新藥研發過程等內容;在各論中可增加藥物發明的小故事(如阿司匹林、磺胺)、藥物名稱的由來(如前列腺素)、臨床用藥案例、身邊的藥物學知識(如康泰克怎么變成了冰毒)、藥物記憶口訣等內容,既拓展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編寫一套教師好教、學生好學的實用型護理藥理學教材是擺在廣大藥理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正確把握臨床護理崗位需求,不斷進行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探索和實踐,可提高護理專業藥理學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1]賴文思,鄭恒,陳妙茹,等.基于護理工作崗位的護用藥理課程改革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5):125-127.
[2]鐘德強.中職護理專業藥物應用護理學科定位及其意義[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5):90-91.
[3]宋前流,馮小君,國萍,等.高職護理技能型緊缺人才藥理學教學內容與臨床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7):41-43.
[4]姚蘇寧,嚴小惠,盛芝仁.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護理學生“三站式”用藥護理實訓模式[J].中華護理教育,2012,9(2):70-72.
[5]盛芝仁,黃善定,宋前流.從臨床需求談護理藥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革設想[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