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剛 ,朱愛軍 ,張軍榮 ,李志成 ,胡春玲
(1.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2.定西衛生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專業教學標準是指導和管理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綱領性教學文件。2012年12月,根據教育部《關于成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的通知》和《關于制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意見》文件精神,全國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衛生行指委)具體組織中職護理等9個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工作。中職護理專業教學標準制訂歷時10個月,經過10稿的修訂和完善,即將由教育部頒布。掌握護理專業教學標準的內容,對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專業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1.1.1 《關于成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的通知》2012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成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2]19號),決定成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正式啟動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由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任組長,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等任副組長,主要負責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的整體規劃、組織協調和質量監控等。專家組主要負責確定制訂標準的原則、規范、框架;指導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分批開展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工作;參與研究并解決制訂工作中出現的有關問題;負責專業教學標準的審定、匯總以及整理等。
1.1.2 《關于制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意見》2012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制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意見》(教職成廳[2012]5號),文件說明了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專業教學標準內容及內容說明,制訂工作的組織及管理等;提出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編寫框架、調研方案等,要求按照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的統一規范和要求,依靠本行業的骨干企業和重點學校,做好本行業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工作,嚴格按照工作流程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1)2013年2月下發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編寫說明》,對專業教學標準編寫內容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和規范,推動了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工作。
(2)2013年6月下發了《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審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中職學校專業教學標準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標準辦公室)將按3個批次完成已批準立項的專業教學標準審定工作,第1批是2013年8月,第2批是2013年12月,第3批是2014年6月。各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各批次審定申請材料的時間,第1批是2013年7月5日,第2批是2013年11月5日,第3批是2014年4月30日。
教育部確定的工作程序包括以下7項:(1)籌備部署:教育部成立標準制訂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2)申報專業:各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相關要求和實際情況,自主申報分批次制訂的專業教學標準。(3)成立行業工作組: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獲批專業,組建專業教學標準制訂行業工作組,工作組人員構成包括行業企業、科研院所、中等職業學校以及高等職業學院代表,工作組要制訂工作計劃。(4)開展調研:工作組搜集信息,組織相關調研工作,完成調研報告,填寫工作崗位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5)起草標準:工作組根據調研結果研究制訂《專業教學標準(草稿)》,并及時與專家組溝通工作進展情況,解決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中出現的有關問題。(6)內部審定: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行業內部審定會,審閱調研報告和專業教學標準,專家組委派相關專家參加。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有關意見和建議修改并完成送審稿。(7)審定發布: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申請專家組審定并提交調研報告、專業教學標準送審稿以及專業標準制訂工作報告。專家組通過相關程序分批審定,經領導小組審批后集中發布。
內容包括:專業名稱(專業代碼)、入學要求、基本學制、培養目標、職業范圍、人才規格、課程結構、課程設置及要求、教學時間安排、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實訓實習環境、專業師資等。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制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意見》,做好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衛生行指委下發了《中職專業教學標準開發工作計劃》(衛行指委[2013]1號),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負責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的整體規劃、質量監控、專業指導和內部審定等工作。
(1)根據教育部的整體安排部署,衛生行指委計劃分3批完成中等衛生職業教育11個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見表1。

表1 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批次、專業和完成時間
(2)確定了第1批次護理專業教學標準由甘肅省衛生學校牽頭組成工作組負責制訂,農村醫學專業教學標準由河南平頂山市衛生學校牽頭負責制訂;第2批次助產專業教學標準由遼寧本溪市衛生學校牽頭負責制訂,口腔修復工藝專業教學標準由四川宜賓市衛生學校牽頭負責制訂;第3批次相關專業的教學標準由山東青島衛生學校、山東臨沂衛生學校、江西贛州衛生學校、廣東珠海衛生學校和上海市衛生學校牽頭負責制訂。各牽頭學校組建由中高職衛生職業院校教學、管理人員和醫院專業人員組成的專業工作組,全程參與專業教學標準的制訂。
2012年12月,衛生行指委在天津召開了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現狀與需求研究調研培訓工作會議,安排在全國東、中、西部9個省的衛生醫療機構和衛生職業院校進行調研,并對與會人員進行了調查、訪談培訓,牽頭第1批次、第2批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4所中等衛校均派相關人員參加了培訓,并負責在各省調研。2013年1月至2月,各參與調研的學校在各省開展調查和訪談,并將調研資料報送衛生行指委整理匯總。在全國范圍內共調研了14個衛生行政管理機構、846家醫療機構和39所中職衛生學校,收回有效問卷13097份,回收率96.43%,并訪談334人。將這些調研資料下發到各專業工作組,成為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重要參考材料,各工作組也根據需要做了補充調研,豐富了調研資料。
近10年來,我國護理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十一五”時期,護理事業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完成了《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1)護士隊伍數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我國注冊護士總數達到205萬,較2005年增長了52%,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從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執業(助理)醫師與注冊護士比從 2005年的 1:0.97提高到 2010年的 1:1.16;(2)護士隊伍人員學歷顯著提升。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護士占護士總數的51.30%,護士隊伍從以中專為主體轉為向中專、大專、本科多層次教育的方向發展。
我國《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指出:2015年全國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2.07,注冊護士總數達到286萬。《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指出:(1)增加醫院護士數量。到2015年,全國三級綜合醫院、部分三級專科醫院護士總數與實際開放床位比不低于0.8:1,全國二級綜合醫院、部分二級專科醫院護士總數與實際開放床位比不低于0.6:1;(2)充實基層護理力量。到2015年,從事基層工作的護士達到30萬人,其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護比達到1:1~1:1.5;(3)優化護士隊伍結構。到2015年,我國護士隊伍中大專以上學歷護士不低于60%。三級醫院的大專以上學歷護士應當不低于80%,二級醫院的大專以上學歷護士應當不低于50%;(4)開展臨床專科護士規范化培訓。加大對重癥監護、急診急救、血液凈化、腫瘤、手術室等領域專科護士的培養力度,到2015年,培養臨床專科護士2.5萬名。
中職護理專業一直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主干專業,其招生量占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總招生量的50%以上。近幾年,通過“護理專業技能型緊缺人才示范性培訓基地”建設、“中央財政支持的護理實訓基地”建設和“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重點專業建設等項目,使中職護理專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十一五”末,護理專業每年招生約50萬人,其中中職護理專業招生占66%(約33萬人),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招生占28%(約14萬人),本科及以上護理專業招生占6%(約3萬人)。
中職護理專業教學一直處于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每一輪教學改革都在護理專業實施或在護理專業試點,護理專業的改革發展也成為衛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風向標,中職學校形成了以護理專業改革發展帶動其他專業發展的特點。中職護理專業在專業建設、師資培養、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和評價模式改革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3年3月,護理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核心成員根據調研資料,梳理了護理工作崗位對知識、能力的需求,護理專業教學中的問題等,確定了制訂教學標準的思路,擬定了《中職護理專業調研報告》、《護理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和《中職護理專業教學標準》初稿。
2013年4月,工作組召開由護理行業專家、護理專業教學人員參加的護理專業教學標準研討會,征求對《中職護理專業調研報告》、《護理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和《中職護理專業教學標準》初稿的意見,專家對護理專業的方向設置及專業方向課程提出了意見,經討論修改后形成第2稿。
2013年5月21日,衛生行指委在北京召開了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會議,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教育處負責人出席會議,并對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與會專家對第1批專業教學標準的標準體例和各項內容的內涵等進行了討論,并達成了以下共識:(1)專業教學標準不是具體的行動計劃,而是專業建設的基本標準,用于指導人才培養;(2)專業教學標準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教學的管理規范,能夠指導專業教學計劃和大綱的編制;(3)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是此次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的關鍵,培養目標應根據各自專業的實際情況表述;(4)核心課程設置的門數以8~10門為宜,課程結構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3個模塊進行編排。會后,工作組根據會議精神修改后形成第3稿。
2013年6月上旬,衛生行指委對第3稿組織了通訊論證,專家對調研報告、教學標準提出了具體明確的修改意見,包括培養目標、學制、公共基礎課課時、核心課程等方面的問題,工作組根據專家的意見修改后形成第4稿。
2013年6月29日至30日,在專業教學標準審定工作會議之前,衛生行指委又組織專家對第4稿進行指導修改。專家認為,調研報告應該明確護理畢業生在基層醫療機構就業的狀況及需求,教學標準中培養目標應該與教育部頒布的護理專業簡介中的培養目標一致,敘述為“培養高素質專業人員”,教學評價要包括臨床第三方評價,根據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的認識和能力水平,各專業暫不設置專業方向及專業方向課程等,根據以上意見修改后形成第5稿。
2013年7月1日至4日,衛生行指委在天津召開了護理和農村醫學專業教學標準審定工作會議,聘請了國內知名的醫學教育、衛生職業教育和醫療行業的專家作為審定成員,對護理和農村醫學兩個專業的調研報告和專業教學標準進行了審定。審定專家對調研方法的科學性、樣本的代表性、工作任務與職業分析的完整規范性以及調研結果在專業教學標準中的體現進行了審議,對教學標準的培養目標、職業范圍等內容進行了評審,根據專家的評審意見,兩個專業組再次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第6稿。同時,兩個專業組充分討論溝通,使護理和農村醫學專業教學標準在結構和體例上保持一致。
2013年7月5日,衛生行指委向教育部標準辦公室提交了護理和農村醫學兩個專業教學標準的相關材料,主要包括:(1)專業教學標準審定申報表;(2)專業教學標準制訂工作報告;(3)調研報告;(4)工作任務與職業分析表;(5)專業教學標準;(6)專業教學標準內部審定表。
2013年9月上旬,教育部標準辦公室專家審定意見反饋到工作組,專家審定意見認為:調研報告缺乏對現有課程體系的分析,部分表述沒有反映調研的實際內涵;教學標準中人才規格的敘述應該更規范,課程結構和設置應該與教育部模板完全一致;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應該準確定位。
工作組進一步學習了教育部的有關文件,對照教育部專家意見,認真討論、分析了護理專業以臨床分科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和以人的生命周期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的優勢和不足,認為中職護理專業宜采用以臨床分科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對調研報告、職業能力分析表和教學標準進行了修改,形成第7稿。
2013年9月24日至28日,衛生行指委在四川宜賓市召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第二次工作會議。在護理和農村醫學專業組匯報的基礎上,衛生行指委專家進行了評審,提出了修改意見。專家認可中職護理專業采用以臨床分科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在衛生行指委專家的具體指導下,工作組對調研報告、職業能力分析表和教學標準再次進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第8稿,提交衛生行指委。
2013年10月上旬,根據衛生行指委專家的反饋意見,對調研報告、職業能力分析表和教學標準進行規范修改后,形成第9稿,提交教育部標準辦公室。
2013年11月下旬,工作組根據教育部標準辦公室新的審定意見做了修改完善后,形成第10稿,上報教育部標準辦公室,等待教育部頒布。
第10稿的主要內容包括:(1)護理專業設置了急救護理、社區護理和老年護理3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有2門專業方向課程。(2)采用以臨床分科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根據工作崗位對知識、技能的需求,設置了9門專業核心課,分別是解剖學基礎、生理學基礎、藥物學基礎、基礎護理、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3)公共基礎課程要完成教育部規定的必修內容,包括德育課(含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藝術。(4)為使護理專業學生早臨床、多臨床,要求在第2學期、第3學期、第4學期各安排1周教學見習,在第3學期、第4學期開設護理綜合技能訓練課。(5)教學評價要包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3個方面,注意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6)護理專業要建立一支穩定的行業專家兼職教師隊伍,專職教師定期深入護理工作一線進修,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