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宇翔,王 巖
(慶陽市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脂肪液化是由于脂肪細胞損傷破裂或細胞壞死,進而出現液化的現象,脂肪分解會產生脂肪酸,脂肪酸將會造成周圍組織出現炎癥,盡管這與細菌感染導致的炎癥不同,但液化過程將加大切口感染的幾率,使切口遲遲不能愈合,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以及經濟負擔。本院于2008年10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34例產科腹部手術切口發生脂肪液化的患者,現將診治過程及結果介紹如下。
本院于2008年10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34例產科腹部手術切口發生脂肪液化的患者,這些患者均選擇剖宮產手術,2例患者為二次剖宮產縱向切口,余下患者皆為橫向切口。合并糖尿病4例,妊娠肥胖8例,貧血6例,過預產期后生產4例,妊娠期水腫7例,偶發咳嗽5例。術中出血量多于400ml者4例,其余患者出血平均值是(170.1±30.5)ml。
術后切口處出現淡黃色滲出物以及血樣滲出物,未見明顯紅腫,切口部分出現硬結,滲出物的細菌培養試驗顯示陰性。34例患者中,術后測量體溫升高的21例,但均不高于38.4℃。18例患者在術后3天出現切口脂肪液化,10例患者術后5天出現脂肪液化,6例患者術后一周出現脂肪液化。所有患者均檢查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數未見明顯增加。
對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判定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一般認為出現以下臨床表現者應診斷為切口脂肪液化[1]:(1)發生在術后3~7天,除切口有較多黃色滲液外,患者無任何自覺癥狀,常規檢查切口時發現敷料上有黃色滲液,擠壓切口,皮下有較多滲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3)切口無紅腫及壓痛,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征象;(4)滲出液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3次培養無細菌生長。
所有圍術期操作必須在嚴格無菌的情況下進行,在術后3天患者腹部切口處滲出淡黃色油狀液體時,必須檢查滲液部位,并根據切口愈合情況及滲液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1)切口滲液少,表皮未裂開,液化范圍小且淺者,一般不拆除縫線,由兩邊向中央擠壓切口,將滲液盡可能排出后,外敷碘伏紗條,多數患者經2~3次換藥后可按期愈合;(2)切口滲液較多,根據情況拆除1~2針縫線,高滲鹽水沖洗創面,用干紗條引流,及時更換敷料,無滲液后用蝶形膠布固定,對合創口,消除死腔,經3~5天換藥,一般可愈合;(3)對切口皮下分離、全層裂開者,拆除縫線,充分引流清創,放置高滲鹽水紗條,刺激肉芽生長,水腫消退后二期全層縫合;(4)微波理療,保持傷口干燥;(5)高滲糖加胰島素或中藥去腐生肌散置入切口,敞開引流;(6)前鞘前面放置引流管,并負壓吸引。
全部患者經過換藥治療后,切口脂肪液化得到有效治療,切口于術后8~21天愈合,隨訪2~6個月未發生切口裂開或感染。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1)肥胖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成人皮下脂肪屬于黃色脂肪組織,本身血運差,較難愈合。而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增加了手術難度,再加上術中對脂肪組織的損傷,使脂肪組織發生缺血、無菌性壞死,產生滲液,影響傷口愈合,故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
(2)營養不良及局部供血不足也是影響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貧血、低蛋白血癥患者自身免疫和再生機制受到破壞,抵抗力低下,修復能力低下,如合并以上疾病,會使切口局部組織愈合力減低,使切口不易愈合。
(3)手術時間延長也是影響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妊娠水腫、滯產患者手術操作困難,使手術時間延長,切口感染率增高,且腫脹的脂肪組織術后不易吸收,這也是影響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
(4)術后咳嗽可使腹壓增加,腹部切口(尤其腹部縱切口)張力增大,不利于切口愈合。
(5)各種機械刺激:①高頻電刀的高溫使脂肪淺層燒傷及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而發生變性壞死;②粗暴操作,拉鉤壓迫,止血不徹底,結扎大塊組織;③切口長時間暴露,使組織脫水,均加重脂肪組織血運障礙和氧化分解反應[2]。
4.2.1 積極治療合并癥 術前積極控制感染、高血糖、高血壓,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術后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療及營養支持。糖尿病患者術前要調整血糖水平,一般控制在8mmol/L以下再行手術,術前、術后嚴格監測血糖水平,用胰島素泵及時有效地控制血糖。對貧血者,術前糾正貧血,使血紅蛋白達90g/L以上。對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術前、術后給予止咳化痰治療,如口服甘草合劑或靜滴沐舒坦等。對妊娠水腫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使水腫控制在輕度及以下,可減少脂肪液化的發生。
4.2.2 合理使用高頻電刀 避免損傷真皮層,對肥胖患者應慎用電刀,必須使用時,應將電刀強度調到恰能切割組織為佳,切勿圖快而以高強度電流切割組織,同時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的時間,避免出現反復切割組織的操作,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組織變性壞死。通過電凝止血時,要求灼點既準確又盡量小,不要出現大塊組織灼傷與壞死[3]。
4.2.3 提高手術操作技巧 加強術前、術后管理,術前30分鐘給予抗生素靜滴,術中操作要輕柔,切開皮下時避免在一處多刀切開,避免用力直接揉擦脂肪層,注意使用切口保護膜或濕紗條保護手術切口,盡量縮短切口暴露時間。止血徹底,縫合時不留死腔,打結松緊適當。縫合脂肪層前,用無菌、大量的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并用干紗布擦去游離失活的脂肪組織,減少術后壞死組織量,縫合時應將皮下組織全層縫合不留死腔。對脂肪較厚者,可分層縫合脂肪層,必要時可減張縫合,可在皮下放置橡皮引流條,24~48小時拔除。術后換藥時仔細查看切口,如有滲液要積極處理,增加換藥次數。病房要常通風換氣,保持切口干燥。
4.2.4 產科處理 產科醫生以及助產人員要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嚴格觀察產程,對滯產者要及時識別和處理。
4.2.5 輔助與支持治療 術后切口用沙袋加壓,減少死腔,術后48小時后給予微波理療,可促進切口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水腫消退及滲出物吸收,從而促進切口愈合。對于一些營養不良患者,可輸注新鮮血漿、人血白蛋白來改善人體機能。如無禁忌,術后及早恢復血容量、保暖、止痛、吸氧都可改善切口的血運,防止缺氧,有利于切口愈合,防止脂肪液化的發生。
切口脂肪液化使局部積液,容積效應使切口不愈合,所以充分引流是治療關鍵,但不要輕易敞開全部切口,以免延長愈合時間。可根據液化范圍和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排出積液,紗條引流、使用高滲鹽水紗條濕敷和紅外線或微波理療,都可促使創面干燥,刺激肉芽生長。雖然脂肪液化非細菌感染,但液化的脂肪是良好的細菌培養基,極易繼發細菌感染,所以在充分引流的基礎上,適當應用抗菌藥物時可考慮應用抗菌溶液紗條濕敷。對營養不良或免疫力低下者,還應加強支持治療以改善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
[1]蘇明寶,王一平,王旭飛.切口脂肪液化20例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3):144.
[2]賈英媛.婦產科腹部傷口脂肪液化42例治療方法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6):510-511.
[3]紀偉光,吳達志,王旭.高頻電刀對腹部切口愈合影響實驗和臨床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2,17(6):119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