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正強,劉耀森
(1.重慶三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4100; 2.重慶三峽學院應用技術學院,重慶 404100)
中國農村居民收入與農業投資結構實證分析
左正強1,劉耀森2
(1.重慶三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4100; 2.重慶三峽學院應用技術學院,重慶 404100)
文章在偏相關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典型相關模型,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結構和農業投資結構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實證分析農民收入來源結構與農業投資結構各變量之間的關聯程度及影響。結果發現,農民收入中的轉移性收入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關系最為緊密;工資性收入與農村集體單位投資呈現最大相關,而家庭經營純收入則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呈現最大相關;農業貸款對農民增收具有顯著影響,同時我國金融發展在結構和功能上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實際需求還不協調。研究結果為探析當前我國農業投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和實施積極的農業投資政策提供了實證依據。
農民收入;農業投資;投資結構;農業經濟
在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眾多因素中,農業投資是一個重要方面。美國經濟學家梅勒的“資源互補”理論認為,投入農業的資本、勞動、土地、技術等資源之間具有互補性,如果只增加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而不增加其他互補的生產要素,則農業總產出的增加也將十分有限。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和土地等生產要素較為豐富,但資本資源卻較為稀缺,因此,要提高農業原有要素的生產率并增加農業總產出,必須增加資本的投入。同時,美國發展經濟學家納克斯提出的“貧困惡性循環論”認為,為避免農村經濟發展進入實物資本短缺和貧困的惡性循環,增加資本投入是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可以說,農業投資是確保農業經濟增長、推進農村社會進步和增加農民收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因此,關于農業投資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的研究備受關注。
我國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業投資問題進行了研究。黃明東(2000)[3]認為,由于農業投入的邊際收益為負,政府和農民不管其是否有能力都沒有積極性投資于農業。黎東升、楊義群、肖飛(2001)[4]認為,我國農業投資存在投資總量持續不足、投資運行不規則、投資增長與波動并存、投資結構不合理、資金外流嚴重現象,此外,投入機制也不健全、農業資金低效運作現象也較普遍。李寧輝、孫繼偉(2006)[6]認為,從農村當前現實需求來看,我國農村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投資缺口,政府財政支農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出來。盧小廣(2006)[5]從農業的投資收益、投資風險兩個方面對我國農業投資進行了制度研究,提出了推行農業用地永佃制的構想和建議。李健、史俊通(2005)[7]認為,為了保持農業投資持續、穩定、協調增長,政府在不斷加大對農業投資力度的同時,還必須制定扶持、鼓勵和保障農業投資的政策法規,建立和完善農業投資的保障機制。黃景章(2005)[8]認為,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對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增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孔榮、梁永(2009)[9]認為,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在整體上對農民收入具有積極的影響,同時這種影響經歷了階段性變化過程。馬草原(2009)[10]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伴隨著農業從業人員平均素質的下降直接導致了農業效率的損失,勞動力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但農民收入的提高對農業發展的貢獻不大。賈立、王紅明(2010)[11]認為,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結構以及農村投資水平與農民收入之間呈現正向相關關系,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周一鹿、冉光和、錢太一(2010)[12]認為,農村金融資源開發在短期內沒有顯著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而在長期內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2010)認為,農村存款、農業保險賠付與農民收入增長呈正向關系,而農村貸款、農業保險收入與農民收入增長呈負向關系。涂維亮、楊學文(2000)認為,農業投入與農民收入有極大的相關性,同時又存在國家對農業投入減緩和農民用于投資的資金不足以及投入增加而收入遞減等狀況。陳銘恩、溫思美(2004)[13]認為,財政農業投資具有三個目標,其優先序依次為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競爭能力和糧食生產。何劍、崔鈺雪(2005)[14]認為,農業投資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而農民收入對農業投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上述文獻在實證研究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了農業總投資與農民總收入之間的關系;二是研究了農業投資結構與農民總收入之間的關系,而對農業投資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獻比較少見。因此,文章將實證分析農業投資結構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并試圖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方面彌補農業投資結構對農民收入結構影響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剖析當前我國農業投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制定和實施積極的農業投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1.研究方法
文章擬采用偏相關分析與典型相關分析對農業投資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之間的相關關系展開實證分析。
(1)偏相關分析
文章偏相關分析,是在控制其他變量的線性影響的條件下,分析兩變量間的線性關系,其采用的工具是偏相關系數。在分析x1和y之間的偏相關時,當控制了變量x2的線性作用后,x1和y之間的一階相關可以定義為:

式(1)中,ry1、ry2、r12分別表示y和x1的相關系數、y和x2的相關系數、x1和x2的相關系數。偏相關系數的取值范圍及大小含義與相關系數相同。
(2)典型相關分析
在統計分析中,人們用相關系數研究兩個隨機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關系,用復相關系數研究一個隨機變量與多個隨機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關系。而研究多個隨機變量與多個隨機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人們通常用典型相關分析,這一方法由Hotelling于1936年首先提出,并在社會經濟等研究領域得到廣泛發展與應用。其基本思想是:在第一組變量中找出一個變量的線性組合(綜合變量),在第二組變量中也找出一個變量的線性組合(也是綜合變量),使它們具有最大的相關,如果這一對綜合變量還不能夠反映兩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還可繼續在每一組變量中找出第二個線性組合,使得在與第一個線性組合不相關的線性組合中具有最大的相關。將此程序繼續下去,可以將兩組變量間的相關提取完畢。有了這樣線性組合的最大相關,使討論兩組變量之間的相關就轉化為只研究這些線性組合的最大相關,從而減少了研究變量的個數。其基本步驟如下:
①原始數據矩陣

②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變換并計算相關系數矩陣

其中,R11,R12分別為第一組變量和第二組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為第一組變量和第二組變量的相關系數。
(3)求典型相關系數和典型變量
(4)檢驗各典型相關系數的顯著性
2.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按照收入的來源劃分,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個部分組成。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所謂工資性收入,是指農村住戶成員受雇于單位或個人,靠出賣勞動而獲得的收入。家庭經營收入,是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是指金融資產或有形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單位提供資金或將有形非生產性資產供其支配,作為回報而從中獲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是指農村住戶和住戶成員無須付出任何對應物而獲得的貨物、服務、資金或資產所有權等,不包括無償提供的用于固定資本形成的資金。因此,文章選取反映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來源的4個指標作為“收入組”:Y1—工資性收入,Y2—家庭經營純收入,Y3—財產性收入,Y4—轉移性收入。
就農業投資主體而言,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不同的文獻對農業投資主體的統計范圍和口徑不盡相同,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形成由政府、集體經濟合作組織、農戶和金融機構共同投資的農業投資主體新格局,農業資金的投資領域實現了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因此,文章運用國家財政支農資金、農村集體單位投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和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來衡量我國的農業投資總額。同時,分別用國家財政支農資金、農村集體單位投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和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除以農村人口,通過計算得到人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人均農村集體單位投資、人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和人均農業貸款,并將反映農業投資支出的這4個指標作為“影響組”:X1—人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X2—人均農村集體單位投資,X3—人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X4—人均農業貸款。
本研究采用全國的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國家財政支農資金、農村集體單位投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和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原始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各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各年)和《中國統計摘要—2011》,取樣時間段為1993-2009年。
1.偏相關分析
以樣本數據為依據,運用SPSS17.0計算出X與Y兩組變量相互之間一對一的偏相關系數及其顯著性(見表1)。
由表1可知,農民的工資性收入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和農業貸款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尤其是與農業貸款的相關性最高(偏相關系數為0.859),且非常顯著(顯著性水平為0.000)。家庭經營純收入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高度相關(偏相關1系數為0.801,顯著性
水平為0.001),這表明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積極作用。這支持了涂維亮、楊學文(2000),何劍、崔鈺雪(2005)所得出的研究結論。轉移性收入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尤其是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相關性最為顯著(偏相關系數為0.718,顯著性水平為0.004),但轉移性收入與農業貸款呈現出較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偏相關系數為-0.615,顯著性水平為0.019)。財產性收入與農村集體單位投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和農業貸款僅呈現出較微弱的正相關關系。

表1 偏相關系數分析表
2.典型相關分析
文章運用SPSS17.0軟件對“影響組”和“收入組”的數據進行典型相關分析,得到X與Y兩組變量的分析結果。
(1)檢驗變量Y與X間不相關的假設
文章運用組間多變量來檢驗兩組變量間的交互效應,其檢驗統計量的精度依次為皮萊跡(Pillais)、威爾克斯λ值(Wilks Lamda)、霍泰林-羅雷跡(Hotelli-ngs)及羅伊最大根(Roys)。盡管羅伊最大根(Roys)的檢驗結果無法給出,但是其它三個統計量的P值均為0.000,其值小于0.05,可以拒絕原假設,這表明變量X(農業投資)與變量Y(農民收入)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交互效應。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變量Y與X間的多變量檢驗結果
(2)檢驗典型相關系數
根據樣本數據,運用SPSS17.0對“影響組”和“收入組“進行典型相關分析,可以得到X與Y兩組變量的典型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在四對典型相關變量中,前三對典型變量的相關系數都比較高,分別為0.9989、0.9568和 0.7572,說明相應典型變量間密切相關,但要確定典型變量相關性的顯著程度,還必須對典型相關系數作進一步的檢驗。從表3的顯著性檢驗來看,三對典型變量相關系數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0.000、0.000和0.016,表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可以否定典型相關系數為零的假設,說明這三對典型變量間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能夠用“影響組”來解釋“收入組”。即研究農業投資與農民收入的相關性可以轉化為研究第一、第二和第三對典型變量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

表3 典型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檢驗
3.建立典型相關模型
鑒于原始變量的可比性,采用標準化的典型相關系數來建立典型相關模型(見表4)。

表4 典型相關模型
從已經建立的典型相關模型可知,可以用三對典型相關變量來綜合描述中國農民收入結構與農業投資結構之間的相關關系。
在第一對典型變量中,典型相關系數為0.9989。將轉移性收入從“收入組”中分離出來(典型載荷為0.52959),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呈現最大相關(相應的典型載荷為0.49462)。
在第二對典型變量中,典型相關系數為0.9568。將工資性收入從“收入組”中分離出來(典型載荷為-3.97598),“影響組”中與之相對應的解釋變量主要是農村集體單位投資和農業貸款(相應的典型載荷分別為5.40390和-5.22205)。
在第三對典型變量中,典型相關系數為0.7572。將家庭經營純收入從“收入組”中分離出來(典型載荷為-3.46069),“影響組”中與之呈現出最大相關的主要是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和農業貸款(相應的典型載荷分別為-5.53871和3.46192)。
1.建立健全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從農民收入與農業投資的典型相關模型來看,農民收入中的轉移性收入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關系最為緊密。事實上,財政支出不但直接構成和影響社會的總需求,而且對全社會的收入分配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一般說來,如果購買性支出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較大,則可增加社會總需求,從而促進生產,增加就業;如果轉移性支出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較大,財政活動則顯示出較強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可直接增加社會成員的收入。另外,公共財政理論表明,財政支農政策不但對一國的農業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也是影響農民收入增加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這是因為財政支農政策不僅是國家調控農業生產進而影響農民收入的一個基本工具,而且財政支農通過解決市場失靈等問題所形成的有效公共品體系,也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應充分發揮政府在財政支農中的重要作用,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一要建立長期穩定的財政支農資金增長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二要堅持對財政支農資金結構實行動態調整的原則,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尤其要增加農村救濟費在財政支農中的比重,特別是要加強對農村困難戶的生活救濟和生產扶持,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三要加強對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管力度,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
2.積極引導農戶和集體經濟組織增加農業投資
從上述典型相關模型中可知,工資性收入與農村集體單位投資呈現最大相關,而家庭經營純收入則與農村居民個人投資呈現最大相關。因此,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戶和集體經濟組織加大農業投資力度息息相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主體地位的確立,農戶逐漸成為我國農村農業投資的重要主體。相關研究也表明,農戶收入與農戶投資存在著極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規范和引導農戶穩定增加農業投資,將有益于促進農民增收。一要穩定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政策,完善吸引農戶投資的利益保護機制,保護農戶投資農業的生產積極性,促使農戶投資行為的規范化、合理化;二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農業的保護力度,逐步改變農業生產比較收益偏低的局面,提高農地收益水平,調動農戶進行農業投資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三要維護農戶土地使用權的穩定,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克服土地流轉中的負面影響,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實現土地的優化利用,增強農戶對土地投入的安全感,從而增加農業投入;四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生產中的服務和保障體系,為農戶投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對于集體經濟組織而言,由于其實力較弱,應重點將農業資金用于購置農戶單獨無力購置的機械和村級生產服務設施,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
3.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農村信貸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無論是從偏相關系數還是文章所建立的典型相關模型中,均可發現農業貸款對農民增收具有顯著影響。然而,我國金融發展在結構和功能上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實際需求還不協調,因此,必須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發展,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實現農村資金的高效配置,進而促進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具體來說,在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方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可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明確政策性、開發性、合作性金融的功能定位,增強金融服務“三農”的能力,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二是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農村資金的不合理外流,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積極引導和支持資金流向農村,發揮金融支農的積極作用,以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
三是要加強非正規金融立法,明確非正規金融的法律地位,同時將非正規金融納入金融監管體系,強化監督和管理,通過建立規范而有效的農村非正規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和危機處理機制,促進其健康發展。
[1]傅德印,張旭東.EXCEL與多元統計分析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薛薇.基于SPSS的數據分析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黃明東.農業投資困境:政府與農民的博弈分析 [M].農業經濟問題,2000(4):36-40.
[4]黎東升,楊義群,肖飛.重塑農業投資主體投入機制的思考 [M].農業經濟問題,2001(6):34-36,37.
[5]盧小廣.我國農業投資的制度研究 [M].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6):75-80.
[6]李寧輝,孫繼偉.我國農村農業投資問題分析 [M].統計研究,2006 (6):58-61.
[7]李健,史俊通.我國農業投資研究 [M].農業經濟問題,2005(9):28-30.
[8]黃景章.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現狀、作用、對策 [J].農村經濟,2005 (11):65-67.
[9]孔榮,梁永.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研究 [J].農業技術經濟,2009(4):47-52.
[10]馬草原.非農收入、農業效率與農業投資—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格局的反思 [J].經濟問題,2009(7):66-69.
[11]賈立,王紅明.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與民收入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10):40-49.
[12]周一鹿,冉光和,錢太一.經濟轉型期農村金融資源開發對農民收入影響效應研究 [J].農業技術經濟,2010(10):33-39.
[13]陳銘恩,溫思美.農民收入、糧食生產與競爭能力:廣東省財政農業投資績效分析 [J].農業技術經濟,2004(4):55-61.
[14]何劍,崔鈺雪.農民收入與農業投資的實證研究—以新疆為例 [J].農業技術經濟,2005(4):51-55.
[15]劉瑞波.構建農業投資保障新體系的政策選 [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8):66-70.
(責任編輯:W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ral Residents'Income an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China
ZUO Zheng-qiang1,LIU Yao-se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4100,China;2.School of Applied Technology,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4100,China)
On the basis of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this paper made a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residents'income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structure by building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model.The research di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ed degree and impact between variables of rural residents,income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structur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in the transfer income and the national financial fund for agriculture is the most closely.Investment income and rural collective units show maximum correlation,while the family business income is the maximum correlation with personal investment in rural residents.Agricultural loan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ncrease of farmers'income.At the same time,the actual demand of Chi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he growth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mers'income are not coordinated.The research results offer the demonstration support for explor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f China and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proactiv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policy.
Rural residents'income;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Investment structure;Agricultural economy
F323.8
A
1004-292X(2014)10-0115-04
2014-05-02
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J121101);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2012-sxxyjd-4)。
左正強(1977-),男,四川內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村經濟、金融經濟研究;劉耀森(1971-),男,重慶云陽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分析、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