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蓮
〔關鍵詞〕 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學理念;備課;課堂 提問;質疑;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4—0050—02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有效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知識層面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有效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是否主動學、是否會學,課堂教學是否體現了教學有效益、教學有效果。那么,如何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嘗試。
一、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反映了學生主動參與和進步與發展的程度。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準。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因此,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至關重要。這點體現在數學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要給教室的窗戶做窗簾,需要買多少米布?這是長方形面積的應用問題,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動手測量開始。先測出窗戶的長與寬,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窗簾布是大于窗戶還是和窗戶一樣大。如果給你自己的小房間安裝窗簾,你怎樣選擇?把問題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應用能力。
二、精心備課
首先要深鉆教材,并能熟悉相關教材。教師所教的知識不是獨立的知識體系,而是環環相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前熟悉各冊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掌握現在的教材是在學生具有什么樣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應該為以后的教學做什么鋪墊。了解清楚以后,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解決現在所學問題。落實每節課的重點,適當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延伸,為后繼的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其次要把握教學目標。要通過對教學目標(預設目標和非預設目標)的把握與調控,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教師既要關注預設目標,也要關注生成目標。
最后還要設計獨特新穎的教學方式。一節課如果只是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教學方式,學生就會對這門課逐漸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上述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穿插各種實踐活動,比如有趣的小游戲。同時利用多姿多彩的課件,努力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把握好課堂提問這一教學環節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課堂提問是師生進行雙邊活動的重要形式,更是師生交流情感、信息共享的一個重要通道。作為一項可操作、可演示、可評價、可把握的數學教學技能,課堂提問也越來越受教師的重視。一個精巧的問題,問得適時、問得有價值,體現了教師的點撥作用,往往能使學生輕松突破難點,同時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就涉及到課堂提問的時機、問題設計是否合理等問題。首先,問題難易要適度,其次還要有思考的價值,除此之外提問的時機也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新舊知識聯系處、興趣點,以及學生產生困惑時提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
如, 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先出示一個圓,然后以圓半徑作為正方形的邊長,以圓心為頂點畫一個小正方形,讓學生猜一下:圓的面積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積的幾倍?學生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眾說紛紜。之后組織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猜想為什么合理。有的學生用這個小正方形來度量已知圓,得不到結果就重新思考問題;有的學生把圓平均剪成4塊,再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想出剪的份數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就更接近原圖形。教師給學生留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進行操作、討論、小組合作。實踐證明,創設這樣一個質疑和猜想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以及創新的樂趣。
四、鼓勵學生勇于質疑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學生提問是指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學生個體思維品質活躍性和深刻性的體現。因此,從學生的好奇 、好問、求知欲旺盛等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并善于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
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有意識地讓學生計算7÷ 3、11 ÷ 7。這些看似簡單的計算題,學生在計算時發現總是除不盡,而且商的某些數位上的數字總是不斷重復出現,于是心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這時教師適時地問學生:“你發現了什么?”并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心中的疑問:“為什么這兩道題總是除不盡?”“為什么商當中總有重復出現的數字?”教師在此時引出循環小數水到渠成。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疑問,給循環小數下定義、舉例子。在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發展,避免了學生習慣性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從而成就了學生的獨立思考過程。
五、適時進行分層教學
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彈性原則,不必對每一位學生強求一律,應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差異的存在,允許學生對同一問題獲得不同程度的理解。所以分層教學是創建有效課堂的關鍵。首先“分層教學”決不是有些教師簡單地認為的分好、中、差三類學生,布置不同的課堂練習和作業這么簡單。有人呼吁:“分層的目的是為了最后的無層。”我很同意這個觀點。教師應全面地衡量自己所帶學生的總體水平,再歸為三類。在三類中又分出層次,力保每個層次和層次中的層次有梯度,但又比較平均。上了這個臺階不難,再上一個也不難。針對這個思想,確立相應的目標,讓學生不是永遠站在這個臺階上,而是要向更高的臺階邁出步伐。
其次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也是進行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按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時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的目標,哪些不屬于共同的目標。要把握教學目標的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安排教學時間時,要巧妙地設計教學程序,選擇靈活多樣、綜合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分層教學可以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走各不相同但又是彼此可聯系的臺階,在完成大綱要求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并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舊知識導入課題時的深淺程度,重難點知識講解時坡度減緩程度,要以中等程度組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但也要激發其他組學生的求知欲。
另外在設計問題及練習時,問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層次相一致。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他們制訂不同的問題和練習。但在每個層次中又有不同層次的問題和練習,讓學生進行臺階式的學習。這樣的教案設計,既能保證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又能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化分層為無層,讓所有學生共同進步。
除此之外,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等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總之,只有合理地做好分層教學,就會使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才得以真正落實有效課堂教學。
從新的教學理念看,學生的有效學習應是實際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應有實踐體驗,應經過自主探索、積極思維這么一個認知過程,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才是有利的。因而教師要改變傳統的限制學生思維發展和實踐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學要貼近生活,采用開放學習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改變以往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學習方式,同時還要把握住問題的尺度,科學合理地設計學習內容,運用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實踐和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并能主動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這樣一種實踐學習的方式上,學生就會快樂、輕松和高效地學習,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