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平
〔關鍵詞〕 體育教學;運動負荷;基
本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4—0057—01
運動負荷是指練習時所給予人體的生理負荷。合理地設置運動負荷,對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運動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下面,筆者就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合理設置運動負荷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厘清運動負荷,合理安排
在體育教學中,一組練習的運動負荷一般由練習強度、練習時間和練習密度三者組成。如,二年級的學生30秒內做30次原地高抬腿,共三組,組間休息20秒。這樣一組練習已經包括了練習強度、練習時間和練習密度,運動負荷與三者關系為 f(x)=X+Y+Z,運動負荷是f(x),練習強度、練習時間和練習密度三者是變量,運動負荷會隨著三個變量的變化而改變。如果該練習因為時間或者天氣的原因需要提前結束,但還要達到預設的運動負荷,應如何改變呢?筆者認為,應加大練習強度,減少練習時間,可讓學生 30秒內做40次原地高抬腿,共兩組,組間休息20秒。
二、教學過程細化,循序漸進
不同教學單元內容對學生運動負荷的設置也有著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學單元需要安排不同的運動負荷。如,水平二籃球運球教學單元,共有6個課時。前2個課時為原地運球教學,是新授課,由于此時學生對原地運球還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原地運球的練習強度就應定在小、中等偏下的水平,而在后4個課時是學習直線運球,此時學生對運球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掌握,教師只要合理地安排好練習密度和練習時間,將練習強度定在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學生自然能達到一個較大的運動負荷。此外,教師還要合理安排“課課練”的運動負荷?!罢n課練”的內容要與本課的主要內容相輔相成。主要內容如果安排的是大負荷,那么“課課練”就應是小、中等負荷,反之亦然。
三、關注個體差異,以人為本
了解學生的體質和學習能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是合理設置運動負荷的前提。如,小學水平一與水平二階段,男、女生在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上沒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沒有必要男女分組,可以根據學生的體質和運動能力將其分為四組:第一組為體質較好且運動能力強的男、女學生。對于該組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較大負荷的練習;第二組為體質較好但是運動能力有限的學生。對于該組學生,教師應多給予指導和幫助,讓他們更快地掌握技術動作,從而達到一定的運動負荷;第三組為運動能力較差又不愛運動的學生。教師對于該組的學生應多鼓勵,循循善誘,先讓他們進行小負荷的練習,在其稍微提起興趣后再因勢利導,讓他們逐漸地加大運動量;第四組則是近期身體有恙的學生。對于此組學生,能慢跑就不能讓其慢走,能慢走就不能讓其坐著休息。而對于水平三階段的學生,由于部分學生已經步入青春期,男、女生之間已經出現明顯的區別,教師首先應進行男女分組,然后再對男生組和女生組進行分組。由于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教師應鼓勵他們對自身運動能力進行評價。
四、運動負荷具體,自我監測
教師除了在“宏觀”上為學生運動負荷分層次之外,還應該注意在“微觀”上為學生設置具體的數字化目標。如,某五年級男生在一次50米×8往返跑測試中的成績是1分42秒,而優秀成績為1分36秒,目標是通過三周的練習達到優秀標準。教師可以將提高的標準設置為3個具體的數字檔次,即第一周達到1分40秒內,第二周達到1分38秒內,第三周達到1分36秒內。這樣遠比教師提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力爭達到優秀”這類模糊的負荷目標要好很多,也更能調動學生練習耐久跑的積極性。
五、基于教學實際,動態調整
教師在備課時設置的運動負荷其實還是基于“想象”,在具體教學中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如,天氣、場地變化,學生身體狀況不佳等,這都需要教師及時地作出正確判斷,對學生當前的運動負荷進行動態調整。此外,對于同一年級段也要考慮到各個班級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于不同的教學單元內容也需要根據教學實際調整運動負荷。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