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俠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教育觀念;教學模式;評價
體系;適應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4—0060—01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創新精神和信息素養。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交流與評價能力。在新課改中,如何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呢?我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談一點淺見。
一、轉變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傳統的教育觀念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五點要求:即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學習平臺,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依據學生特點、新課標特點,精心安排教學環節,處理好課標(局部)與課程(整體)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成功和喜悅。這樣的要求對于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挑戰。我們不僅要具備嫻熟的、高超的計算機專業技術,而且必須不斷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動態,自學一些新的技術,還要不斷地走出去,接受高級培訓,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二、合理選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不能僅限于一種教學模式,否則就會失去生機與活力。常見的教學模式有:1.探究式學習模式(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為核心,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在交流與實踐中探索、發現與應用新知)。2.自主學習模式(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變“教師講明”為“學生自悟”,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探索和領會)。3.主題式學習模式(確定某一主題,組織指導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教學設計過程,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一個既定的教學任務)。4.案例式學習模式(選擇與推薦案例——課前組織學生研究案例并進行準備——課堂討論研究案例——交流與總結)。5.研究性學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選擇、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等)。
使用何種教學方法就要以教學模式為依據,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完成新課標的教學任務。如“任務驅動法”就是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特定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取技能,從而形成自身的能力。而這一過程如果對任務的情境性、意義性、可操作性設計較好的話,就能使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能在積極互動、協作的課堂氣氛中進行,很好地實現課堂目標。這種方法就能在“探究式學習模式”、“主題式學習模式”中很好的應用。
當然教無定法,不管應用哪種教學模式和方法,都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依據教學目標、內容、對象、條件等靈活、恰當選用,并確保將各種模式和方法有機結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完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個性
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內容。教師還應該給學生提出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路,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采用異質分組(同一水平的學生分一組)的方法,讓學生在參與和合作中相互學習,并發揮各自的特長,共同協作完成學習任務。改傳統的分數評價體系為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讓全體學生都能從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我們就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結果,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少數“冒尖”學生展示自身個性,激發主動探索的創新精神。
四、積極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學生光靠在課堂上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長遠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要引導學生做好總結、歸納,通過總結、歸納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進行教育觀念的變革,而且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同時,也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進而認識規律,反過來指導今后的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生的個性、特長才能自由發揮,學生的素質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編輯:張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