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法學理論想要實現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走向成熟,需要在面對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相關工作時盡量減少抽象思維的爭論,將環境的破壞作為環境法學的思維邏輯起點,從實際生活出發,在研究中做到認識到問題的整體性,以當前具體的環境問題為起點,通過持續性的研究最終實現對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進程的推進。
關鍵詞:環境法學;方法論;問題
近幾年針對環境法學方法論的激烈爭論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且在對其產生爭論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出了多種不同的思想理念。在這種情況下降環境法學與方法論相結合體現了學者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的嚴謹,并且學者們針對環境法學的研究正一步一步的逐步深入,并逐漸步入了正軌。但是目前依然有許多問題存在于環境法學方法論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正視這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以確保我國環境法學方法論相關研究實現向前發展。
1 環境損害
理論研究想要取得一定的進展,都需要建立起自身的邏輯起點。邏輯起點是否科學決定了理論體系的構建能否持久,并走向成熟。上述言論在環境法方法論方面的研究中也同樣奏效。所以我們在進行環境法學方面的研究時,要選擇適當的邏輯起點,讓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并最終逐步深入,為日后理論體系的構建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所謂“適當”,就是在對其的選擇方面應當有相關的約束,這個約束來自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過程或是研究經驗,其中是含有一定的規律性的。我們在對此的選擇方面一定要嚴謹,清楚的知道邏輯起點的確立對日后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其對理論體系構建的深遠影響。在選擇上可以參考前人的意見,例如馬克思曾指出邏輯起點應當是在研究主體中最簡單且普遍的,并且還要使研究的主體與客體達成辯證統一。馬克思利用了矛盾與發展的觀點看待邏輯起點與理論體系的關系,馬克思認為邏輯起點不僅引導了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同樣對其發展的最終結果也有影響作用。在環境法學的研究中,我們應當從環境損害出發,以此為基點構建環境法學的研究體系。環境法的確立目的是為了調整異常環境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若某時間段內環境發展持續處于良好的狀態,環境法就是多余的。但是目前環境損害問題逐漸增多,此種情況下如何保證環境異常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環境法學方法論需要研究的問題。以環境損害為邏輯起點的環境法學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構建完成了其獨特的理論研究體系。
2 整體主義
環境法與憲法、婚姻法等具有相同的法律特點,即利用權利與義務的劃分,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協調發展。環境法學方法論是在環境法的基礎之上確立的,并以環境法作為自己研究的主要對象。在研究工作中,對自己的立場要有一定的思考,不同的立場會讓理論研究產生不相同的結果,以不同的立場去判斷事物也會有不同的判斷結果。例如在環境法學方法論中,研究人員的立場應該是堅持整體主義。之所以要堅持與其他研究相反的整體主義是因為環境法學其自身就是為保全整體的利益而確立的。環境對人類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破壞環境能夠讓某一部分人獲得一定的利益,但是這種利益是局部的,對整體的人類來說是有害的。例如森林覆蓋率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的居住體驗以及身體健康,但是販賣木材的人會從中獲益;珍稀動物的滅絕對人類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但是販賣珍稀動物的人已經從中獲利,這就是為何當前世界范圍內存在大量的偷獵以及偷伐樹木的情況。環境法保護的是整體的利益,即維護絕大部分人類的利益。通常情況下損害人類利益的也是人類中的一部分,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對整體人類的利益造成破壞。環境法的立場就是以整體的利益為重,思考整體與個人間的具體關系,并對其進行妥善的處理。
3 環境責任
環境法中對個人的權利與義務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就是已經劃分清楚的法律條文。在對法律條文進行劃分的過程中,需要專家學者通過大量的研究考證來證明法律規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環境法的確立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礎之上的,專家學者進行立法之后,可以以確立的道德基礎為起點,對法律內容進行評判,判斷其是否合理是否適用,這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保全人類的整體利益。當前我們所處的環境由于地球的連通性,可以將其稱之為“環境共同體”,人類處于并將長期處于此環境共同體之類,環境共同決定了所有人類的整體利益共同。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企業、集團、國家等組織與自然環境也有一定的利益關聯,人們從環境的健康發展中獲得一些便利,例如新鮮的空氣、溫暖的陽光等,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也需要人們對此進行一定的付出,為保障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共同努力。想要繼續享受良好的環境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就需要人類盡自己應盡的義務。環境法的基礎設置方式就是依照權利與義務的協調性設置的,在環境責任的基礎之上設置相應的環境醫務,在義務的基礎之上確立對環境管理的權力及監督環境保護工作的權利。還要根據環境責任的設置確定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權利,并以此為依據設置政府各公共管理部門的義務與責任。
4 結束語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雖然我國的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我們應當在未來的研究工作者對自身的立場以及道德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尊重自然環境在環境法學研究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將法律完全的投入實踐中去。并要在研究過程中做到專心學術,不受其他利益的牽絆,對環境價值予以肯定并從法律方面予以保護,對整體公民的環境權益實施大力度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高俊英,尤靜,王育才.環境法學研究方法論探討[J].商業時代,2012(12)
[2]方印.環境法方法論思考[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3(4)
[3]張蕾.效力論前提的證立——從法學方法論視角分析[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3(4)
[4]劉中梅,王續琨.中國環境法學發展與研究熱點轉移——基于文獻計量的國際對比解讀[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作者簡介
蔡蕾(1987—) ,女,山西原平,研究生,助理經濟師,環境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