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年春節,玩什么最開心?搶紅包啊!春節期間,有近千萬人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手機屏幕,生怕一個不經意,就有一個從天而降的紅包和自己失之交臂。
如今,“紅包效應”還未退熱,就有保險公司趁熱打鐵,也借著微信,玩起了“紅包”游戲。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個“ 求關愛”的圖文消息被迅速“瘋傳”。據本刊記者了解,這是泰康人壽目前正在內測上線的一款產品,名曰“微互助”,是由泰康人壽推出的短期防癌健康險,每份保費1元,投關愛不是你想求 想求就能求“紅包效應”還未退熱,微信的社交保險又趁熱來襲。花一元錢就可以為朋友買份保險,這樣的產品除了求來了關注外,是否真能求得實實在在的關愛,還真的很難說。 本刊記者 孫曉宇保期為30天,保障時間為一年。
求他人為你投保
在微信平臺,“求關愛”這樣描述自己:“微互助”只需1元,輕松獲得1000元防癌保障,轉發到朋友圈,小伙伴最高可以為你追加到10萬元保障。其中,18-39歲,1元錢可以買10 0 0元保額,4 0 - 4 9歲是1元能買300元保額。
據了解,用戶關注“泰康在線”的微信公眾賬號,并購買“微互助”防癌險產品后,可以將支付成功后生成的“求關愛”保單頁面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朋友圈的好友最高可以為投保人追加到10萬元保障。
也就是說,在規定的30天投保期內,如果投保人有99位朋友幫你投保,“微互助”防癌險保額則將達到10萬元(其中有1000元保額來自投保人自己支付的1元錢)。
最為關鍵的是,幫助朋友投保的這1元錢,只能使用微信支付,此舉或將讓更多人嘗試和習慣使用微信支付。同時,“微互助”防癌險將社交元素加入到了保險產品中,業內有分析稱,該產品類似眾籌保險。互助概念的提出,幾乎是純血“互聯網思維”的保險翻版,而眾籌保險更類似于私人、團隊定制化的概念。目前具有類眾籌性質的保險產品還比較少,情人節火爆的“愛情險”算是一例。
對此,泰康人壽創新事業部負責人畢海持不同意見:“該產品的賠付金額并非以固定的保費收入作為防癌基金池,可以拿整個保險公司基金池的錢來賠付。”因此他認為,這款產品不具備眾籌的基本特征,客戶的投保保費相當于一個風險池,一旦投保人出險,就由其賠付。
不要輕易送關愛
1元保費對應1000元保額,這比普通健康險的比例要高。畢海稱,該產品第一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在互聯網上找到一條通道;其次,這個產品并不虧本,因為網銷渠道成本較低,定價也較為合適。
雖然一經推出,“ 求關愛”就備受關注,但泰康人壽某營銷人員表示,“ 求關愛”只是泰康人壽需要提高影響力,希望借助微信,提高關注度,并且借助微信“求關愛”,來推廣另外一款長期防癌保險產品。
“作為保險業內人士,我并不認為微信‘求關愛’能真正發揮其保險產品的功能,主要是借微信來鬧一鬧。”該人士表示,“求關愛”的保障期只有一年,而事實上防癌保險是一個長期的產品,一般都是10年以上。但微信“求關愛”才保一年,事實上在一年當中發病的概率是很低的。“作為保險業內人士,更希望消費者考慮購買其長期防癌保險產品,畢竟保險不是短期無聊的樂一樂。”
有業界人士表示,社交渠道的保險銷售更多會側重在保障型保險,因保障保險保費較低,且條款簡單。“我們還沒有考慮將分紅險、萬能險等險種放到微信平臺來。”畢海表示。而事實上,該防癌保險的另一個特點是退保成本較高。
記者發現,該保險條款的現金價值為“保費*(1-35%)*(1-N /M)”,其中,N為“本合同從生效日至終止之日完實際經過的天數”,而M則為合同的保險期間對應的天數。也就是說,只要保險合同生效,投保人退保的成本較高。
有資深分析人士稱,費用邊際在35%左右,扣除該費用,則價值就是按日期均勻分布。假若按生效第一天起算,則現金價值約為64.82元,第二天為64.64元。畢海表示,大多數短期的健康險的現金價值都按該條公示計算。
微信賣保險僅是開始
實際上,去年下半年以來,保險公司對微信的關注度就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接入微信接口,意味著保險產品將在極短的時間內,面對微信此前沉淀下來的龐大用戶。
雖然目前利用微信開啟營銷業務的公司還不多,但大多數保險企業已經通過在微信開通公眾賬號的方式來拓展新的領域。一位中小型保險公司電商部門人士分析稱:“目前和微信的合作還停留在客服和公眾賬號的方式,多以咨詢和產品宣傳為主,有部分公司有理賠服務,但看好后續和微信的合作發展。”
雖然微信保險并非新的話題,但泰康人壽的微信保險產品“求關愛”有別于國華人壽的微信理財產品。
在互聯網領域保持領先的國華人壽,2013年推出了保險行業首個微信商城,國華人壽微信保險商城共上線4款明星產品,分別是國華1號、理財寶、國華1號增強版以及國華2號增強版,均是萬能險產品。起賣金額降至100元,更加方便了手機用戶購買。
國華人壽在微信商城銷售保險產品,得到業內的認可。中英人壽一位經代部主管表示,比較看好國華人壽的微信策略,“除了微信渠道的優勢,同時國華人壽推出的產品也非常適合在微信上銷售,高達6%甚至7%的收益率是一般其他保險公司不愿意做的,非常適合沖擊保費規模。”
上述人士還表示:“保險公司與微信的合作將是階梯狀向前的,從營銷服務合作到在微信上賣保險,規模化很快就會實現。而在共同開發產品方面,也會取得突破性進展。”
“求關愛”體驗者:
怕給朋友添負擔
“最初我就是想體驗一下‘求關愛’,購買之后不少朋友為我加保,感覺還不錯,覺得泰康人壽這個想法挺有創意的。”就職于另一家壽險公司的林濤(化名)表示。
但另一種聲音則表示,這種利用朋友圈來營銷的方式,會讓人產生綁架親情、綁架友情的感覺,尤其是投保人可以看到“誰愛我”,無疑會給其朋友圈的人增加一種壓力。盡管1元不多,但如果大家都來“求關愛”,味道就慢慢變了。
目前,泰康的“求關愛”就在朋友圈流傳甚廣。據泰康人壽創新事業部副總經理丁峻峰介紹,從2月20日晚上到2月24日,約有1萬人自己花1元錢購買一份防癌保險并發送“求關愛”鏈接,大約有3萬人為他人送出關愛,總支付筆數將近5萬筆。
其他保險界同行在談到泰康的“求關愛”時,大多持肯定和贊揚的態度,并且他們中不少人也為自己購買了一份保險。他們認為,這是險企對互聯網保險進行的一次很好的創新,具備了門檻低、社交化的特點,并且,這款產品與其他互聯網產品的一個重要區別是,該產品是一款純保障型產品,是這類產品探索互聯網銷售的一次重要嘗試。
不過,盡管泰康的產品設定了1元的門檻,已經足夠低,但這種設計模式對親情、友情的綁架之嫌仍然被部分人提及。
微信用戶陳小姐就表示,自己的朋友圈早已不是熟人社交圈,而是混合了家人、朋友、工作圈人士甚至陌生人等多重群體的社交圈,微信越來越像移動版微博。“如果有朋友‘求關愛’,盡管我不一定愿意,但也會礙于情面為他加保,因為如果不這樣,我就不會出現在‘誰愛你’之列”。1塊錢不能說明愛不愛,不花那1塊錢可能就會被人認為不愛,所以有一種不得不送關愛的被綁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