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輿論監督是運用新聞媒介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公眾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動,并用輿論的力量對偏離和違背社會正常運行規律的行為依法實施的新聞批評,促使它們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共同準則的軌道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輿論監督是人民行使該權利的重要途徑,當用顯性采訪方式開展輿論監督遭遇越來越多障礙時,通過合理的隱性采訪開展積極有效的輿論監督就成了新聞媒體共同的選擇。
輿論監督即是新聞媒體必須認真履行的神圣責任,也是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工具。由于輿論監督的難度不斷加大,當用公開的方式開展輿論監督遭到越來越多的障礙時,隱性采訪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例如:2001年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欄目報道南京冠生園月餅生產廠家用陳餡加工月餅的過程,是記者用隱性采訪的方式“掰開”了南京冠生園的“黑心”月餅,南京冠生園被曝光后社會反響強烈。之后,月餅用陳餡、臟餡、變質餡等問題不斷通過各媒體記者的暗訪被披露出來。還有用病死母豬肉制成“新鮮肉松”,桶裝水不衛生、衛生紙不衛生、黑腐竹、注水肉等坑害消費者的行為,通過記者的隱蔽式采訪一個個被曝光。消費者為記者暗訪叫好,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更是大大提高。隱蔽式采訪的出其不意,能讓記者獲得更真實的畫面,更準確的信息,更詳細的證據。
新聞媒介要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必須運用一切可能手段接近新聞的來源。然而社會生活錯綜復雜,有時為了了解新聞事件的真相,保證新聞真實性、客觀性。尤其是對一些社會丑惡現象進行批評和揭露時,僅靠普通采訪方式難以達到目的。采取隱性采訪方式更容易接觸事物本質,使新聞事實更加客觀真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隱性采訪是新聞媒體滿足人們的知情權和代表人們更好地行使輿論監督權所必須采用的獲取信息和材料的一種手段。例如:常以隱性采訪方式進行報道的欄目《每周質量報告》,總是披露一些新聞事實,備受觀眾的歡迎。
隱性采訪作為新聞采訪的一種采訪方式,它和顯性采訪相對存在,對比顯性采訪它有自己的優勢。首先,一般情況下不會引起采訪對象心理、行為的變化,有助于掌握“真實生動的第一手素材”,保證了素材的真實性。其次,隱性采訪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記者在采訪時把握主動權,特別是在批評性報道時,自己處在暗處而對方在明處,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收放自如;對于觀眾,屏幕上的“新故事”活靈活現,仿佛“真人秀”。再次,面臨“假惡丑”,記者“不必、不該、不能,時時處處暴露”,隱性采訪不失為一種適當的選擇,至少可以減少人身傷害。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在所有的新聞采訪活動中,沒有隱性采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換言之,沒有隱性采訪,新聞媒體所面對的局面是完全可以預計的,缺少獨家新聞,缺少可讀性新聞,缺少有社會反響的新聞,缺少競爭力。與此相隨,發行量下降、收視率下跌等,而這樣的局面是任何一個新聞媒體所不愿面對的。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追求采訪的多樣化,讓顯性、隱性采訪互為補充、發展。
媒體通過隱性采訪的手段可以獲取其他采訪手段難于獲取的新聞事實,從而更好地實行輿論監督。其次,在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中利用隱性采訪手段,可以獲得“獨家新聞”。最大限度地提供客觀性、公開性的新聞事實,迅速抓住生動有力的新聞事件,產生強大的輿論監督效應提高媒體的知名度、戰斗力,贏得受眾的青睞。再次,隱性采訪能夠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實真相,突破顯性采訪環境的封閉性和事實本身的隱蔽性,一針見血地抓住問題本質向受眾展示出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新聞。具有較強的“可視性”,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使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突出新聞真實性,滿足受眾好奇心。最后,隱性采訪可以幫助記者深入社會生活第一線,獲取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可以增強新聞記者的事業心。對于那些違法亂紀、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進行監督。例如:《法治在線》的一期節目《獵殺行動》,就是記者通過暗訪的方式與犯罪團伙相周旋,秘密拍攝了他們隱藏藏羚羊皮的地方,從而將這個犯罪團伙抓獲。這個片子雖然長,但是步步連接、環環相扣,就像一個故事片,深受觀眾的歡迎。
隱性采訪是特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迎合了社會和時代的需要,有著特定的歷史作用。隱性采訪不僅使新聞報道更加深入有現場感,而且成為“揭露黑幕”的撒手锏,成為“新聞監督”的利器。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承擔著風險接近事實真相的隱性采訪,那么多不公正、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怎么可能公之于眾?
(作者單位:葫蘆島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