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華 唐 路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7)
基于高職英語教學的支架式教學模式實證研究
孟艷華 唐 路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7)
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大部分仍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忽略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阻礙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本文以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2012級的102名新生為被試,對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效果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結果表明: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高職英語教學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高職生英語學習成績的提高。
高職院校 支架式 英語教學
2000年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明確指出高職英語教學應貫徹“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基本原則,注重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大部分仍以傳統的傳授—強化—記憶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忽略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阻礙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在教學中,強調以教師、教材為中心,教學過程實際成為教授過程,老師講課,講解分析語法、課文、單詞,學生記筆記,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針對這種現象,筆者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進行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嘗試,以及實證性研究。
1.涵義
根據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被界定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的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Scaffolding)原意指建筑行業使用的“腳手架”,這里用來比喻對學生解決問題和建構意義起輔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2.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協作與交流,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強調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的角色。(2)“最近發展區”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源自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其主要觀點是:在測定學生智力發展時,學習者有兩個發展水平:自己實際所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和教師指導下所能達到的較高的潛在發展水平,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決定著學生的智力發展,教學應當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不斷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現有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潛在水平。
1.實驗目的
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高職英語教學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有利于高職生英語聽、說、讀、寫、譯各項基本技能的提高;有利于高職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高。
2.實驗設計
(1)被試:選取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數控專業2012級新生班,數控1201班為實驗班(49人),數控1205班(53人)為對照班。入學時兩班學生為隨機分班,入學成績相當,均為實驗者所教班級。實驗班與對照班教材使用一致(均為復旦大學出版社的《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教學時數一致(均為一周4課時),教學進度一致(均為一單元4課時)。
(2)變量:自變量: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 因變量:學生測試成績。當然,還有一些無關變量,如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否參加課外輔導班等,這是筆者在實驗中無法控制的。
(3)工具與材料:①在實驗中,采用調查法與測試法,對收集到的實驗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處理。②材料:英語學習興趣量表;前后測試試題。前后測試試題是依據王汗瀾先生主編的《教育測量學》第二篇“測量”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并結合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歷年試題擬制的,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進行測試。
3.實驗程序
(1)對學生初始狀態的測定:為了確保實驗的有效性,在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初始狀態進行測定。
(2)按不同的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歷時半年):實驗班:數控1201按支架式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對照班:數控1205按傳統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
(3)有關數據分析:實驗前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的英語學習各項技能平均成績運用SPSS軟件等手段進行統計分析。
1.實驗結果(見表1,表2)
(1)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被試英語各項基本技能的測試平均成績

表1 實驗前測試

表2 實驗后測試
(2)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被試英語學習興趣情況
對于實驗者設置的問題,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被試中均有超過26人表示不愿復習英語,常覺得學習英語是一種負擔,不到臨考時不愿復習英語;只有9人表示喜歡閱讀英語課外書籍,16人表示英語課上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實驗結束后,17不愿復習英語,常覺得學習英語是一種負擔,不到臨考時不愿復習英語的實驗班被試中只有12人這么認為,對照班中仍有20人。
2.結果分析
(1)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被試英語各項基本技能比較:表1的數據表明,實驗開始前,實驗班與對照班被試的英語各項技能水平無顯著性差異。表2的數據表明,實驗結束后,實驗班的各項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實驗班與對照班被試在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各項均存在顯著差異,而且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實驗班在實驗后的各項成績明顯高于實驗前。這表明,運用支架模式教學模式,教師在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收到了突出的教學效果。
(2)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被試英語學習興趣比較:調查數據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被試在實驗開始時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大體相當。實驗結束后,實驗班被試中有46人對英語學習感興趣,比實驗前增加了12人,同時遠遠高于對照班被試對英語感興趣的人數。這表明,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支式教學模式自問世以來,受到了國內外外語教育教學者的極大關注,因為它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還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文的實驗研究結果證明了這一點。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高職英語教學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高職生英語學習成績的提高及學習興趣的培養。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種教學模式本身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們在具體應用中用心體會,在吸收中創新,努力改善英語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英語水平。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何齊宗,何小忠.現代外國教育理論流派述評[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3]范林,張其云.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改革的契合[J].外語與外語學,2003(4).
[4]孟艷華,唐路.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4(17).
[5]朱楓.大學英語支架式教學實證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