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 潔,胡文忠,于基成,何煜波,姜愛麗
(大連民族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高等學校食品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根據食品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高等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應著眼于本科生專業實踐能力素質的培養和提高[1]。自1998年以來食品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一直呈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10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達7.81萬億元,每年新增就業崗位數40萬~50萬個,對具有實踐創新、工程實踐、食品檢驗、品質控制、食品營銷、企業管理等能力的人才需求旺盛。高等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著眼于培養具有食品加工、檢驗等技術能力,能在食品科學領域從事食品生產技術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2]。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各高校紛紛設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食品質量與安全等食品類專業,截止2012年全國已有235所高校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分布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綜合、理工、農林、財經、醫藥、師范等院校。民族院校中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學院和大連民族學院等5所院校設立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民族院校來說,在食品行業面廣、專業知識寬且交叉性強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出既有扎實的基本知識、較寬的專業口徑,又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較高的綜合素質,同時富有開拓精神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連民族學院承擔著為社會尤其是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任務,2004年建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規模為每年2個班,60人,目前已畢業學生6屆,共414名學生,現有在校生226人,其中60%以上是少數民族或來自于民族地區,學生素質有較大差異。
為了進一步明確作為民族高校培養食品專業人才的定位和社會需求情況,2009年和2011年先后兩次對吉林延邊地區和新疆烏魯木齊等民族地區食品工業現狀、食品質量與安全現狀和人才需求情況進行了調研,走訪了150余家大中小型各類食品企業。通過調研,發現民族地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著規模小、法律意識淡薄、設備簡單、產品質量不穩定等諸多實際問題。食品生產企業整體水平低。在少數民族地區無論是在食品生產領域還是在流通領域,食品衛生安全隱患大量存在。少數民族地區食品專業人才缺乏。因此,加強民族院校食品專業的本科教育,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食品工業、食品安全狀況和經濟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密切結合,做到專業與工程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校內與社會結合,實現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和過程的創新,實現工程實踐能力培養4年不斷線[3]。通過強化特色建設、實施導師制、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協同創新機制和廣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等方式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
(1)強化特色課程體系建設。針對民族院校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的不同,構建“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基礎平臺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的“分階段、多層次、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構建中,遵循“實基礎、重應用、強能力、有特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低到高、從基礎到提高、從接受基礎知識到培養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分層次教學,以達到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通過以學定教,堅持以學生為本,以科學高效的學法作為確定教法的根本依據,面向每個學生,分層次進行教學,因材施教。
(2)實施本科生導師(組)制。依托本專業師資力量、實驗室、實訓室、儀器設備等條件,實施本科生導師(組)制。導師制(Tutorial System)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是指導師對少數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教學方法,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導”學模式,主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近年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高等院校中發展較快的專業,提高該專業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關鍵[5]。
(3)完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調整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統籌安排各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為本專業學生提供了一個高質量、高效率的綜合實驗基地。
(4)構建協同創新機制。積極推進與企業協同培養人才新機制的建立,加強校外實踐教育環節,注重教育基地的建設,并探索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實踐教育的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校外實踐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新教學模式。根據社會對人才技能與結構的需求,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中,注重與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獨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在不同管理模式企業的產品生產、技術開發、市場動態、安全衛生、經營管理等得到全面學習與培養。
(5)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并結合自身優勢積極舉辦或承辦各項大賽。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學校就有機會通過合作與實踐親身體驗到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等多項具體環節,參與原創性和挑戰性活動,提高創新意識,開拓創新思維,鍛煉創新能力,豐富同學們的生活和視野,培養學生們觀察生活、學以致用的綜合素質。
(6)畢業設計(論文)環節是學生畢業前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綜合應用,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對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一直十分重視,在畢業論文(設計)上,通過嚴把畢業設計各個環節,在研究題目的選定、開題報告、中期報告、實驗研究方案、研究具體實施、實驗結果的處理、畢業論文撰寫到畢業論文答辯等都給學生一個自我設計、自我完成的實際鍛煉的機會。
(1)新增了體現學科新進展、行業新技術、產業新領域的技術、工程類課程。尤其突出了民族特色食品加工、新食品資源開發及食品廠與生產線的工藝設計等專業知識的培養特色,并以食品貯藏加工實訓和產品設計與研發為能力培養的特色,拉動實踐教學環節創新和教學培養方式的改革。
(2)通過省級“化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生物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和校級“食品專業實驗中心”的建設,加大基礎和專業實驗課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比例,加大各基礎和專業實驗室在雙休日、節假日的開放力度,提高實驗水平和設備檔次。與此同時,積極開展集中性實踐環節示范性建設項目、課程設計、實習實訓等環節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開設創新工作室校本課程2門,建立了3個大學生創新工作室。引導學生接觸工程實踐,參與科研訓練,嘗試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培養模式。創新工作室進行以學生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改革,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和“太陽鳥”大學生科研立項,這些項目由學生自主選題、自主設計、自主實踐,導師(組)給予過程指導。
(4)在2009版培養方案修訂時重新構建了實踐教學體系,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圍繞素質、能力培養,以實踐技能訓練為目標,以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改革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組合為中心,以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改革和實踐教學條件體系的完善做保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整體優化并與理論教學有機統一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6]。在2013版培養方案修訂時,更加突出對實踐教學的重視,通過增加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綜合訓練環節增加集中實踐教學學分;與專業主干課相匹配,都設有獨立的實驗課,如:食品分析實驗、食品化學實驗、食品工藝學實驗、采后生物學實驗等,在專業重要課程中配有實驗課,如:農產品加工技術實驗、釀酒工藝學實驗、畜產品加工工藝學實驗、食品發酵工程實驗等。為了突出民族院校食品專業的特色,增設了民族特色食品課程,并配以食品加工與貯藏實踐周,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民族特色食品的研究和開發。
(5)已同多家企業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在此基礎上,2012年建立了大連民族學院-大連三島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大連民族學院-吉林省金塔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每年有近百名學生到工程實踐中心進行實習實踐。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基地,更是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優質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平臺。依托上述兩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與學校教育資源相互補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索創新活動,例如:企業課堂、新產品研發和“金塔杯”學生創新大賽等。
(6)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加強校企合作,也培養了滿足學生實踐教育需要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實踐教育隊伍。本專業教師現已與15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企業提供科研合作研發經費達500多萬元,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比率在50%以上。在科技合作與交流、成果轉化與服務、基地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實質合作,為具有實踐技能人才培養創造條件,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服務。
(7)四年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先后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5項,省級3項,校級7項;獲得“挑戰杯”大賽國家級及其省級等各級獎勵34項;獲得“美國大杏仁”全國學生創新大賽特等獎1項和入圍獎10項;獲得大連民族學院“太陽鳥”學生科研立項和學生創新型研究型課題66項。
(8)成功舉辦三屆金塔杯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大賽和全國“美國大杏仁學生創新大賽”大連民族學院賽區比賽。例如美國大杏仁學生創新大賽,我校學生參賽作品“幸運56”是體現56個民族大團結,在滿族食品、蒙古族食品和朝鮮族食品等傳統食品基礎上創新的作品。金塔杯學生創新大賽作品“倒撲辣椒”是將土家族傳統食品生產與現代食品加工工藝相結合的一個作品。這些作品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民族食品的熱愛,將民族食品發揚廣大。2010年我校學生參賽作品“杏仁抹茶”獲得了全國“美國大杏仁學生創新大賽”特等獎,學生和指導教師還因此獲得了去美國參觀學習的機會。2009年李學偉同學作品《“甜櫻桃系列產品的加工現狀及前景展望”》,在第九屆遼寧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三等獎;2010年在第七屆“挑戰杯”一汽-大眾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董雪同學榮獲國家三等獎;2011年岳琳琳團隊榮獲遼寧省第十屆“挑戰杯”學生創新大賽一等獎;2012年在夢工坊“Dream Lab 2012”跨學科創意團隊挑戰賽中田沃陽帶領的團隊榮獲全國總冠軍。
(9)在畢業論文選題中,注重對民族食品的研究和開發,學生開展了民族食品質量安全現狀分析、藏靈菇發酵乳制品工藝條件的研究、營養型奶茶飲料的研制、蛹蟲草酒工藝研究及其成分分析、馬奶酒的研制、朝鮮泡菜中乳酸菌的分離和鑒定、朝鮮泡菜乳酸菌抑菌效果的研究、養發蟲草飲料的研制、藏靈菇黑米混合發酵酸乳的研究與開發等課題的研究工作。近四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每屆都有3-5項獲得大連民族學院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成果獎,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篇,例如金李玲同學的《美國大杏仁風味酸乳的研制》、李楠同學的《超臨界CO2流體萃取辣椒籽中亞油酸的工藝研究》和宋穎凡同學的《超聲波輔助提取打瓜籽油工藝及其脂肪酸成分研究》等。
[1]高海生,康維民,張紅新,等.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新的實踐教學體系[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24-27.
[2]教育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規范(征求意見稿)[Z].北京:教育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11.
[3]譚平.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5):93-96.
[4]李蘇紅,公勛,趙秀紅.以科研導師制促進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6):3812-3814.
[5]張春紅,鄭煜焱,謝宏.提高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水平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79-82.
[6]冮潔,胡文忠.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12(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