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琳,華欣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300222)
食品安全視角下的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淺析
秘琳,華欣*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300222)
食品安全是食品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我國食品企業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社會責任嚴重缺失。本文通過介紹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分析了我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影響和原因,并從食品企業、法律建設、政府和社會監管角度對其社會責任建設提出了建議。
食品安全;食品企業;社會責任
食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所必須的基本物品,食品的性能與質量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命與健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對外交流的拓展,我國食品行業也不斷適應世界發展趨勢,在新技術、新產品的學習、引進與研發方面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食品行業已經形成了產業齊全、種類豐富的生產運作體系,許多食品的產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例如,中國大米、小麥粉、食用植物油、鮮冷藏凍肉、餅干、果汁及果汁飲料、啤酒、方便面等。與此同時,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也頻頻發生,例如2013年的熱門食品安全事件——沃爾瑪“狐貍肉”事件、味全含“避孕藥”事件以及匯源“爛果門”事件等等,這也反映出我國食品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缺失。對此,在完善國家食品監管體系的同時,食品企業也應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把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作為己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早是1924年美國的謝爾頓提出,到1953年通過霍華德·R·鮑思的《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一書正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1979年美國佐治亞大學教授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細化分類,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希望企業能履行的義務,從社會整體角度來看,企業不僅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的營利組織,更應該在實現其經濟目標的過程中尊法度、重倫理、行公益,因此,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的總和[1]。
雖然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理解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要對各種受企業經營影響或影響企業經營的利益相關者(員工、消費者、供應商、政府、環境等)負責,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節約資源等。
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食品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食品企業自己為構建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和諧氛圍所要求承擔的責任;二是食品企業在外部要主動承擔起與社會各利益相關者尤其是消費者之間的和諧義務[2]。而食品安全是食品企業生產經營最基本的出發點,不生產含有危害或可能威脅消費者及其后代身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是食品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
2.1 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
根據我國衛生部網站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重大食品中毒事件雖然在數量上較2012年有所減少,但總體上食品安全事件數量仍較多,因食品安全問題而導致的中毒和死亡的人數也處于高居不下的狀態。具體見表1。
表1 2013年我國重大食品中毒事件按月份統計Tab le1 China'sMajor food poisoning incident statisticsby month in 2013
2.2 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導致環境污染與破壞現象嚴重
在當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理想狀態本應是和諧發展的狀態,但由于一些食品企業長期以來采用粗放的生產方式,盲目追求利益,過分利用資源,忽視了生產經營中產生環境問題。以2014年8月初北京市通過大氣專項執法行動公布的環境違法企業名單為例,食品餐飲類環境違法企業,包括起士林西餐廳、眉州東坡、花家怡園西翠餐廳、黃村慶豐包子鋪等42家企業存在未驗收、排放超標、凈化裝置不正常使用、無廢氣治理設施等問題,占到調查被企業總數的40%。這種掠奪式的生產模式,不僅給自然環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也必然損害了公眾的身體健康,同時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形成了制約。
2.3 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導致消費者對食品消費產生擔憂
食品是人類生命健康的基本保證,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但由于食品具有后驗性,消費者只有在食用了不合格食品、過期食品或含有非法添加劑的食品導致疾病或死亡時,才能對食品的質量做出判別。因而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著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心理,2012年《中國青年報》發布的一項有關食品質量安全的調查顯示,當前消費者對任何一類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79%的公眾擔心食品安全問題,30%的人認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食品安全問題。
近幾年來,食品安全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酒鬼酒塑化劑嚴重超標427%,恒天然奶油產品大腸桿菌超標,麥當勞使用上海福喜提供的過期肉,江中集團猴菇餅干涉嫌虛假宣傳等消息不斷的刷新著2014年的熱門食品安全事件排行榜。屢屢暴露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僅給企業的品牌形象和經濟利益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嚴重威脅著人們的正常生活。食品安全問題反映出的是食品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嚴重缺失,導致其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可以從企業、政府和社會3個方面進行概括:
3.1 企業缺乏社會責任認識
第一,經營理念落后是導致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根源。
我國大部分食品企業經營理念較為傳統,認為獲取利潤是企業運作的最終目標,在這種理念下,企業的責任更多的是對股份的持有者負責。特別是在當前國內外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許多企業的經營者不斷強化利潤最大化的思想,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不顧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使用劣質原料,甚至在產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以使產品看上去更加光鮮誘人。這種過分重視自身經濟利益的行為,是引發企業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必須從根本上使食品企業轉變經營理念,提高責任意識。
現代企業經營理念認為,企業既有股東投入的物質資產,也有員工投入的人力資產,還有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按照誰貢獻誰受益的原則,這些產權主體都有權參與到企業價值分配的過程中來[3]。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普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數企業并沒有真正領悟和遵循現代經營理念,這使得其在經營過程中過分注重眼前利益,忽視了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和企業的長遠利益。
第二,企業實力薄弱是導致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普遍原因。
如前所述,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4個方面,其中經濟責任是企業的基礎,慈善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高境界。以食品企業為例,其社會責任包括股東創造利潤和財富,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為社會提供種類豐富的食品,不生產對消費者有害的食品,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但依據2010年質檢總局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現有的700多家食品生產加工單位中,約73%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4],而食品流通領域的300多萬家食品經營企業,大多也為個體工商戶。生產技術落后、加工設備老舊、管理水平偏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使得這些食品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已屬不易,而對承擔社會責任則是無暇多顧。
以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認證體系為例,該體系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最為先進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目前已被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食品企業所采用。但對于我國的大部分中小型食品企業來講,采納HACCP需要支付設備、廠房、人員培訓、技術檢驗等諸多高額成本,而我國大部分食品企業實力不夠雄厚的現實,則成為阻礙其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之一。
3.2 社會監管未能有效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3.2.1 從法律監管來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法律體系并未建立
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的法律來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做出系統完善的規定,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大多數相關規定分散在《公司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的相關條款中。由于缺乏對食品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任系統全面的法律解釋,使食品企業在生產運營的很多領域存在著法律盲區,食品安全事件的處理也容易存在執法漏洞,食品企業法律風險成本較小,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便也難以得到規范有效地履行。
3.2.2 從政府監管來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監管制度執行仍不到位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對食品企業的監管存在著“不作為”現象,監管制度雖然已經設立,但卻往往缺乏有效的執行。例如,對于食品檢測,那些列入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不能用于食品添加的添加劑本應是堅決禁止使用的,但是由于行政檢疫機關對此的漠視,導致許多如“蘇丹紅”、“三聚氰胺”等本應可以輕易避免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事后,行政機關也經常以不知道為理由推卸責任。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的這種“監而不管”甚至是“瞞而不報”的行為,導致企業應該履行的強制性社會責任沒有真正得到貫徹落實。監管制度執行不到位,不僅影響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還助長了企業逃避、對抗法律的僥幸心理,使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更難以培育和強化。
3.2.3 行業自律嚴重缺乏
對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管,食品行業協會在信息獲取、監管動力、監管成本、監管范圍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優勢,可以有效彌補政府行政監管之不足。但食品行業協會在我國出現的時間還較短,加之沒有相關法律給予其相應的監管地位,使得我國食品行業協會的發展面臨諸多障礙,許多食品行會的屬性定位并不清楚,無法有效地發揮其對食品企業的監管作用,也影響了監督制約的機制形成與完善。
4.1 轉變食品企業經營理念,樹立會責任意識
企業的經營理念反映的是企業的內在思想和價值觀。美國“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會”的一份報道顯示,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企業能獲得很多利益,其業務增長率是其它企業的4倍[2]。對于食品企業而言,轉變經營理念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要樹立誠信理念,主動真實的為消費者提供產品信息;二是要樹立雙贏理念,企業發展不能只考慮自身利益,更要重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三是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走環保、循環的經濟發展之路。只有食品企業自身轉變經營理念,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確保食品企業沿著正確的軌道實現長遠的發展。
4.2 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推進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
我國《公司法》的第五條明確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但現今相關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有限,導致政府的執法難度加大。對此,西方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法規來確保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借鑒。例如,美國的《國家肉品監督法》和《聯邦食品藥品法》,英國的《食品法》以及德國的《食品和飼料法革新法》(LFGB),濃縮了其先前一系列食品安全法,使食品安全法得到了統一和加強[5]。我國應從基本國情出發,以《公司法》規定的內容為基礎,以《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補充,明確規定食品企業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是承擔社會責任,同時規定企業要在內部設立誠信評價體系,并依法嚴格執行。此外,也應適時做好相關法律的清理和整理,形成高效的食品企業法律責任體系。
4.3 監管和鼓勵相結合,督促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首先,政府可以通過組織培訓班和研討會的形式,幫助企業認清社會責任的范圍,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責任理論體系和管理方案;其次,政府可以通過完善食品標準和認證來強化和落實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例如完善QS質量認證體系,推廣HACCP認證體系,豐富GMP認證體系等;再次,政府要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提高執法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堅持政府監督的公開化、透明化,及時向社會公眾反饋監督情況和食品信息。
4.4 發揮食品行會作用,增強行業自律
建設企業的社會責任,不能單憑企業自身的主觀努力,必須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和集體作用。對食品企業而言,食品行會應充分發揮其紐帶的作用,為食品企業提供專業性的服務。首先,食品行會可以定期組織會員企業進行食品安全法律培訓,提高其守法經營的責任意識;其次,食品行會可以通過與會員企業簽訂產品質量承諾書的形式,督促其履行社會責任,同時也對審查合格的企業提供信譽擔保;此外,食品行會還可以委托食品專家成立鑒定小組,嚴厲打擊假冒偽劣食品。
4.5 正確引導媒體和公眾對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監督
新聞媒體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當前流行的傳播渠道,對食品企業的優秀代表進行宣傳和獎勵,對出現食品重大事件的企業應予揭露和曝光;還可以通過設立投訴熱線、開通在線論壇、組織話題討論等形式,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對食品安全和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中來。而消費者也要提高自身生命安全意識、食品安全意識和食品安全監督意識,積極配合政府、行會和媒體對食品企業的監督,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最終建立起廣泛的社會監督機制,形成人人關心食品安全的社會氛圍與監督體系。
食品企業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也關系到國民健康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食品企業只有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不斷規范自身行為,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才能提高其履行社會責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確保食品安全,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1]王中亮.食品安全與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J].上海經濟研究,2009 (1):56-57
[2]劉霞.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的食品安全問題淺析[J].商場現代化,2007(2):51-53
[3]何岫芳.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4 (2):89-91
[4]呂亞榮.基于食品鏈的食品安全、企業自制與政府管制[J].商業時代,2011(35):125-126
[5]金明,栗曉宏.食品安全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再思考[J].經濟視角,2012(1):12-14
Study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Food Corporation Based on the Food Safety Perspective
MILin,HUAXin*
(SchoolofBusinessand Management,Tianjin Science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Tianjin 300222,China)
Food safety is the foremost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food corporations.The food safety incidentswhich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in recentyears,reflect the serious 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food safety.Through introduc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these research analyses the affection and reasons for 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givessuggestionsofpromoting the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differentpespectives.
food safety;food corpor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
10.3969/j.issn.1005-6521.2014.18.029
2014-09-17
秘琳(1989—),女(漢),碩士研究生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通信作者:華欣(1968—),女(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