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肖,張亮
(1.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安全管理與戰略研究中心天津300222;2.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300222)
我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動向
任立肖1,2,張亮1,2
(1.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安全管理與戰略研究中心天津300222;2.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300222)
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文獻做了計量分析,得出學界對于該項研究呈現持續升溫的態勢,并總結了目前的主要研究機構和研究模式。分析得出現有研究主要著眼于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生成機制、傳播與演化機制、監測與預警、引導與應對等方面。研究總結了目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所處的困境,并提出了引導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的策略。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引導策略;生成機制
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不僅損害消費者利益,更進一步影響社會穩定,有損于人民身體健康,所以目前大眾對于此類事件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隨著網絡及現代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輿論及輿情迅速將主戰場移至網絡環境,形成了引發學界及業界各類人士致力于研究的網絡輿情。網絡輿情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已成為食品安全事件應對的關鍵環節。
網絡輿情是輿論在網上的表現,劉毅[1]、曾潤喜、王來華[2]、GuyMichael[3]等學者都曾對網絡輿情進行定義。綜合而言,網絡輿情是因事件的刺激通過互聯網傳播而形成的人們對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而涉及到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比較受學界認可的為洪巍和吳林海[4]的定義,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是指通過互聯網所表達和傳播的,公眾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事務所持有的多重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
要素通常是指指構成一個事物的必要的單位,結合前人研究以及對具體實例的分析,本文將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構成要素:分為主體、客體、載體、時空因素,見圖1。

圖1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構成要素圖Fig.1 CoMponentsof Internet pub lic opinion about food safety
主體由網民、政府、企業、媒體組成[5],客體即食品安全事件,載體是輿情發生的媒介,而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和空間要素也是重要組成要素。
1.1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文獻統計
為了解食品安全研究的現狀,檢索CNKI中國知網中的期刊、報紙、會議、優秀碩士、博士數據庫的數據,采用“題名=食品安全”進行檢索,共得到48036篇文獻(截止2014年9月1日的文獻數,以下同理)。為了更精準的獲得網絡輿情研究的文獻,進一步限定檢索式為“題名=食品安全and題名=輿論”,得到75篇文獻,檢索式為“題名=食品安全and題名=輿情”,得到59篇文獻,將后兩個步驟所得的134篇文獻綜合分析整理,得出目前國內學界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的概貌。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相關文獻的年度分布圖見圖2、圖3。

圖2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相關文獻的載體分布圖Fig.2 Carriers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s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bout food safety

圖3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相關文獻的年度分布圖Fig.3 Years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son network pub lic opinion about food safety
首先,從圖2文獻的載體分布圖來看,期刊和報紙是主要的文獻載體,分別占到50%和41%,碩士論文和國內會議以及國際會議也有少量文獻。其次,從圖3文獻的年度分布來看,2004年~2010年均有相關文獻,但數量不多,增長不明顯。而2011年似乎是個爆發點,之后在一直呈增長趨勢(2014年只有部分數據),學界對于該項研究呈現持續升溫的態勢。
1.2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主要研究機構
自網絡輿情進入學者視界以來,天津社會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機構和大量學者致力于此項研究,而結合食品安全的研究近今年來也逐漸有一些機構出現并做出相應貢獻。根據以上CNKI的檢索結果、實地調研、網頁搜索、樣本加權等因素,筆者綜合分析了目前主要的研究機構,得到表1。

表1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主要研究機構一覽表Table1 Research institutionsofnetwork public opinion about food safety
除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外,媒體的輿情分析也是重要的研究力量,如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新華網輿情監測分析中心、環球時報輿情調查中心、央視輿情監測中心等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網絡輿情狀況也時刻關注,是輿情研究的重要組成力量。
1.3 研究模式
第一,基于已有模型的模擬研究。食品安全事件突發時,網民間的看法、意見等交互可以用模型來模擬,進而解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而在大量已有模型中,網絡輿情尤其是謠言的傳播與病毒感染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所以傳染病模型[6],主要是SIR(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模型和SIS(susceptible infected susceptible)模型被用于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模擬研究[7]。而物理學上的一些經典模型,用來模擬二值觀點的演化過程,也成為不少學者的選擇[8]。如Ising模型[9]、元胞自動機模型、投票者模型[10]、多數決定模型、Sznajd模型等,這些模型經過改進并結合復雜網絡的發展,已成為輿情觀點動力學研究的主要應用模型。
第二,基于真實事件的歸納研究。對已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網絡輿情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得出此類事件的一般規律,也是學者的研究熱點之一。如曾一以紅牛“添加門”為例,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輿情應對策略。馬曉筱對2011年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和“塑化劑事件”進行了網絡輿情分析,認為網絡輿情對食品安全事件影響巨大,已經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張蘭蘭以“毒奶粉事件”和“蛆蟲橘子事件”為例,研究了食品安全報道輿論的負面效應。
第三,基于已有理論的推理演化研究。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學科,以社會學、管理學、新聞學、傳播學、情報學等學科為基礎,而這些學科的已有理論都是該項研究的基礎,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展開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李宏偉[11]等以情報學的本體學習為基礎,分析了本體的學習流程,并以“立頓奶茶”為例構建了本體。王雯[12]等從公共管理角度,提出了針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治理的公共政策。
2.1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生成機制
洪巍,吳林海將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內生機理概括為5方面,直接誘因、現實邏輯、根本原因、間接原因與隱匿原因。劉文和李強總結了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形成路徑,剖析了基本的形成過程[13]。而在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生成中,有一些傳播學或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有助于解釋其生成過程。
第一,沉默的螺旋效應。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愿意傳播自己的看法,而媒體通常會關注多數派的觀點,輕視少數派的觀點。于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第二,群體極化理論。群體極化是指群體決策時更容易走極端,比單個人做決策更傾向于冒險或者保守,從而背離最佳決策。在輿情事件中,眾多網民多處在激動、氣憤的負面情緒下,容易形成群體決策不理性,使得食品安全事件趨向不合理方向發展。
第三,蝴蝶效應。廣泛應用于各學科的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而互聯網剛好符合其應用范圍——混沌系統,輿情熱點的生成路徑呈現“蝴蝶效應”。
第四,馬太效應。互聯網絡的觀點生成也受馬太效應的影響,網絡上的觀點表達多者愈多,少者愈少。體現在食品安全輿情事件中,有的事件只是不切實際的謠言卻形成了影響巨大的輿情,如“橘子生蟲”、“香蕉生病”等事件,反之亦有。
2.2 傳播與演化機制研究
通過食品安全事件的傳播動力學分析,研究網絡輿情的產生原因、參與主體、群體利益、互動形式、傳播模式等,并深入探索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和作用機制,如蘭月新等構建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進規律的微分方程模型[14]。需要注意的一點,網絡輿情不僅是食品安全事件在網絡上的體現,而是已成為推動和影響事件發展的主要因素。
2.3 監測與預警、引導與應對研究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關乎國家安定、經濟發展,更關乎民生,所以有效的監測輿情動向,預警重大負面輿情的出現,因而引導其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使之有利于民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劉文、李強提出了我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與干預的工作流程,技術體系及措施。徐家釧[15]、董玉芝[16]總結分析了食品安全網絡輿論的引導策略。尚文靜[17]提出了在新媒體時代,如何正確的引導食品安全的網絡輿情朝向正確方向發展。
3.1 事件的突發和偶然性,使得網絡輿情控制與引導難度較大
由于發生迅速、傳播快、強度大,當參與食品安全事件網上討論的網民人數超過一定數值時,食品安全事件網絡輿情爆發形式就如雪崩,一旦形成基本不受控制。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局部問題全局化,毒豆芽、瘦肉精、地溝油等區域性食品安全事件等一經網絡傳播,就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放大而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3.2 傳統理論的嬗變與發展對現有理論研究的沖擊
由于網絡輿情的傳播載體由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的媒體轉向互聯網,輿情傳播所依賴的基礎理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8]。傳統媒體信息發布都是在“把關人”(gate keeper)的控制下進行的,也就是說,傳播者決定了傳播的信息類型。而網絡傳播的網狀結構,任何人都可以發布信息,信息以非線性的方式流入網絡,“把關人”已不能達到把關的效果。所以,政府或者官方的消息被削弱,話語壟斷現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因為大眾傳播的單向性,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是有效的,可以顯著影響受眾對所得信息重要性的判斷。對于開放的互聯網絡而言,信息獲得不再受時空限制,網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獲取和觀點交流,輿情形成是每一個普通網民觀點的力量的疊加。這就導致傳統“議程設置”在網絡環境中很難產生預期效果。
3.3 網絡媒體環境的不斷更新和演進,加大了輿情監測和預警的難度
傳統web1.0網絡環境下,“把關人”仍能起到關鍵作用,對信息進行質量控制。Web2.0時代已經是“能說能寫的網絡”,每個人都能發布信息,都可能是信息的中心。而現在的3G、4G網絡時代,手機和平板電腦等便攜終端的使用,網絡信息的發布更是隨時隨地,并且傳播速度更是一日千里,極短的時間就能席卷整個網絡。
4.1 防止虛假信息的發布和傳播
虛假信息是許多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源起,而網絡的匿名性是一些虛假信息發布者的“遮羞布”,使其可以肆無忌憚的發布虛假信息,更有“網絡推手”對敏感話題惡意炒作,制造“奶粉導致嬰兒早熟”“深海魚油”等事件。所以應逐步實施實名制網絡,從信息源頭避免虛假信息的發布和傳播。
4.2 加強信息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本質上考驗的仍是公眾對政府的信賴程度。只有政府部門加強信息公開,提高信息透明度,贏的公眾的理解和認可,才能真正避免謠言、噪聲的傳播與蔓延。政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環境,廣泛開辟新聞發布的渠道,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同時提高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應速度,從根本上提高公信力,引導輿情發展方向。
4.3 規避“沉默的螺旋”,鼓勵多元化觀點的出現
“沉默的螺旋”效應掩蓋了一些少數派觀點,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所以應采取適當措施,將多樣化和多元化觀點傳達給公眾,讓網絡輿情逐漸回歸理性。
4.4 運用意見領袖的力量,傳播正向信息
雖然網絡信息的發布和傳播有“去中心化”趨勢,但意見領袖通常擁有眾多粉絲,而且意見領袖的言論在粉絲中比較有分量,所以如新浪微博的“大V”等意見領袖若能不偏信,不傳謠,以審慎的態度和科學的視野發布信息,則可以輔助引導食品安全事件向正確方向發展。主流媒體更應主動擔起“意見領袖”的角色,用權威的聲音壓制不良信息,引導輿情。
4.5 發揮傳統媒體的權威作用
雖然新媒體不斷出現,由微博到微信,網絡輿情的平臺和媒介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但是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缺乏權威性和可信性。傳統媒體雖然受眾數量有所減少,但可憑借其權威地位,盡快融入新媒體環境,發揮領軍作用,正確引導輿情走向。
食品安全網絡輿情關乎國家安定、經濟發展,更關乎民生,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學界對于該項研究呈現持續升溫的態勢,而基于已有模型的模擬研究、基于真實事件的歸納研究、基于已有理論的推理演化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模式。目前研究主要著眼于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生成機制、傳播與演化機制、監測與預警、引導與應對等方面。
研究總結了目前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所處的困境,并提出了引導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的策略。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43
[2]王來華.論網絡輿情與輿論的轉換及其影響[J].天津社會科學, 2008(4):66-69
[3]GuyMichaelC.ACross-jurisdictionaland Multi-agency Information Model forEmergencyManagement[D].Manitoba:UniversityofManitoba,2000
[4]洪巍,吳林海.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2013)[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5]任立肖,張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分析模型——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視角[J].圖書館學研究,2014(1):65-69
[6]Kitsak M,Gallos L K,Havlin S,et al.Identification of influential spreaders in complex networks[J].Nature Physics,2010,6(11):888-893
[7]任立肖,檀柏紅.基于復雜網絡的網絡輿情傳播模型綜述[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8):113-117
[8]任立肖.復雜網絡上的網絡輿情演化模型研究述評[J].情報科學, 2014(8):148-156.
[9]GrabowskiA,KosińskiRA.Ising-basedmodelofopinion formation in a complex network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J].Physica A:StatisticalMechanicsand itsApplications,2006,361(2):651-664
[10]Suchecki K,Eguíluz V M,San Miguel M.Votermodel dynamics in complexnetworks:Roleofdimensionality,disorder,and degreedistribution[J].PhysicalReview E,2005,72(3):036132
[11]李宏偉,林萍,洪小娟.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本體學習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2-77
[12]王雯,劉蓉.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危機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基于公害品視角[J].理論與改革,2014(3):119-122
[13]劉文,李強.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監測與干預研究初探[J].中國科技論壇,2012(7):44-49
[14]蘭月新,鄧新元.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進規律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11(8):47-50
[15]徐家釧.食品安全須正網絡視聽——論食品安全時代的網絡輿論引導[J].今傳媒,2011(9):26-27
[16]董玉芝.新媒體環境下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中網絡輿情的引導策略[J].新聞知識,2013(4):50-52
[17]尚文靜.新媒體時代食品安全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J].新聞界, 2012(23):43-46
[18]孫亦祥.網絡輿情信息傳播視域中傳播效果理論的嬗變與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35-39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bout Chinese Food Safety
REN Li-Xiao1,2,ZHANG Liang1,2
(1.Food SafetyManagementand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 ofScience&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2.Schoolof Economics&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Thispaperanalyzed literatures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bout food safety,draws thestudy showinga continued warming trend,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maj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model.Existing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generative mechanism,diffus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guidance and response of Internetpublic opinion aboutChinese food safety.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plightand put forward strategies toguide thedevelopmentof Internetpublic opinion about food safety.
food safety;internetpublic opinion;leadingstrategy;generativemechanism
10.3969/j.issn.1005-6521.2014.18.043
2014-09-17
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面向智慧型城市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研究”(13ZLZLZF05200)
任立肖(1982—),女(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網絡輿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