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巍,張愛群,于葉青,賀華,劉小樂
(1.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安全戰略與管理研究中心,天津,300222;2.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300222;3.天津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300457;4.天津科技大學圖書館,天津300457;5.天津科技大學科技處,天津,300457)
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研究
紀巍1,2,張愛群3,于葉青4,賀華5,劉小樂4
(1.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安全戰略與管理研究中心,天津,300222;2.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300222;3.天津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300457;4.天津科技大學圖書館,天津300457;5.天津科技大學科技處,天津,300457)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現代產學研合作創新的高級形式,本文在總結聯盟內涵及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的基礎上,對國內現有的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進行了梳理,分析了聯盟發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聯盟組織機構設計及運行機制建設方案,并對以后的研究方向進行了探討。
食品產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機構
2011年舉辦的“諾貝爾獎得主北京論壇”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指出,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約在25%左右,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1]。作為產學研合作的進一步探索,通過戰略聯盟的形式,集聚各種創新要素,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開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活動和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并通過聯盟的帶動作用培育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這既是基于我國國情的現實考慮,也是順應世界產業技術創新趨勢、借鑒國際成功經驗的必然選擇。
國際上產學研聯盟的發展最早可上溯至19世紀20年代英國的研究聯合體,自20世紀80年代起,產業聯盟和技術聯盟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地逐漸興起并蓬勃發展,實現了低成本與高收益相統一的技術創新。我國的產業創新聯盟建設起步晚,2007年科技部聯合六部委首批推出了4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涉及鋼鐵、煤炭、化工和農業裝備領域。2008年12月,我國科技部等國家六部門聯合頒布的《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2]中指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
目前我國各類產業聯盟呈現出區域覆蓋、行業分布多元化,聯盟形式多樣化的特點,經筆者統計,截至2013年底,科技部試點和重點扶持的食品產業領域內聯盟39家(見表1)。如何加強聯盟的組建及運行管理,使其充分發揮對成員各方的優勢作用,成為應解決的關鍵問題。
表1 食品產業領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布表Table1 Distribution of food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續表1食品產業領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布表Table1 Distribution of food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現代產學研合作創新的高級形式,國內外學者對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聯盟的內涵、機制、績效評價等方面。此外,聯盟中的政府作用、利益機制、道德機制等方面研究也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3-4]。國外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相關問題研究起步早,并形成一定的理論積累。同時國外學者注重從聯盟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實踐案例進行探討,使得研究更加具體且重視實用性。我國研究多限于理論與宏觀建議層面,且研究存在交叉、重疊的情況,聯系聯盟正常運行治理問題的深入分析較少,與具體實踐案例相結合的實證分析仍為薄弱環節。此外以往研究多從聯盟組建、運行機制、影響因素等整體運行角度討論,缺乏對聯盟中各成員作用及管理機制的深入研究。
2012年科技部對試點的56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進行的評估結果顯示:53.6%(30家)的聯盟未達到A等級,運行成效一般,存在諸多不足[5]。聯盟運行情況參差不齊,許多聯盟“聯而不盟、聯而不強”,一些聯盟組建不久便解體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 現有體制嚴重阻礙了產業技術進步,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科技力量集中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企業創新能力薄弱,企業和產業的技術創新迫切需要社會各種創新要素持續穩定的參與。但當前我國產學研結合的水平還不高,各方積極性尚未得到有效調動,運行機制不健全,創新成果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部分重點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的現象仍然相當嚴重[6]。
3.2 產學研各方發展目標錯位,組織結構松散,難以推動產業技術進步
聯盟成立的目的是通過整合該行業各個環節的優勢力量,優勢互補,形成持續和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但目前許多聯盟成立時各成員僅靠一紙協議聯系在一起,沒有根據聯盟協議中制定的戰略發展目標來調整企業的發展方向,產學研之間沒有突破性的團結合作,難以保證聯盟創新活動的開展,進而導致產業技術進程受到影響。迫切需要政府部門來推動產學研各環節的交流合作[7]。
3.3 農產品加工要素成本上升,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
3.3.1 原料基地管理
農產品加工基地對產品質量安全非常重要,但對農民的管理、對農藥施用的管理是瓶頸。
3.3.2 勞動力成本
勞動力數量驟減、招工難,用工成本上升,工人老齡化問題嚴重。
3.3.3 生產管理
市場客戶對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開拓成本高,社會責任、環保問題的治理等壓力都成為管理成本制約的因素。
3.3.4 研發瓶頸
以客戶需求為主要研發項目來源,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不能很好地展示自有產品的特點。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和動力,大多數企業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技術創新機構和進行充足的人員與資金投入,使得企業缺乏能夠支持其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性技術供給和技術儲備嚴重不足。
通過聯盟搭建技術創新平臺,聯盟成員優勢互補,共同開展發展戰略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聯合研發,解決行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產業化問題。聯盟的管理組織由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專家委員會和秘書處組成。同時組建顧問委員會,對聯盟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提供咨詢與指導。理事會為聯盟決策機構,專家委員會為理事會咨詢機構,秘書處為聯盟常設執行機構,見圖1。
圖1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結構圖Fig.1 Organization chartof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lliance
4.1 理事會
理事會由全體理事組成,理事由全體理事單位法人代表或推選的技術負責人擔任,全體入盟單位均為理事單位。由常務理事會推選理事長1名、副理事長若干。理事代表所在理事單位履行義務、行使權利。理事會是聯盟內各項工作的最終決策者。確定聯盟技術研發方向與重點工作任務,決定理事會各機構的設立和工作安排,協調資金籌措、使用、成果轉化及收益分配方案等重大決策事宜。
4.2 常務理事會
常務理事會是理事會閉會期間的執行機構,向理事會負責。常務理事由理事會推選產生。負責日常重要事項的決策,監督執行本聯盟章程和理事會決議。
4.3 理事長與副理事長
理事長由理事會從常務理事中推選產生并任命,是本聯盟的最高決策人和組織人,對外代表本聯盟行使職權。副理事長由理事會從常務理事中推選產生,由理事長任命,協助理事長管理聯盟事務,根據理事長辦公會的分工安排管理相關事務。
4.4 顧問委員會
顧問委員會主要由聯盟單位外技術專家組成,經常務理事會討論決定組成人員,由理事長聘任。顧問委員會為聯盟的重大科研、產業化項目和發展思路進行前期咨詢評議;接受聯盟常務理事會的咨詢,就聯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出建議,對聯盟發展戰略、技術方向和工作規劃提出意見和建議,向聯盟就國內國際產業問題進行跟蹤和超前性研究等問題提供資料和信息;積極促進中外專家和咨詢機構間的交流,開展國際合作研究。
4.5 專家委員會
專家委員會為產業發展中的有關重大問題解決提出方法和建議,指導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與工作重點、指導制定產品和技術標準、對產品安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由理事會討論決定組成人員,常務理事會聘任。
4.6 秘書處
秘書處為聯盟常設辦公和執行機構。設秘書長一名,由理事長任命并直接受理事長領導。
為保障聯盟的正常運行,需制定一系列運行機制,以解決從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到獲取成果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聯盟成員的進出、技術知識轉移、利益分配、協同創新手段等,主要包括成員進出機制、科技成果轉移機制、協同創新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知識產權協調機制等,有效保證聯盟在解決產業技術問題的同時兼顧聯盟誠信度、運行效率與效果,保證聯盟利益分配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實現聯盟內軟件、硬件各項資源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提高聯盟成員合作的積極性,使聯盟系統整體得以升華[8]。
學研機構作為聯盟的重要成員,對技術創新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很多科研人員長期以來形成了“輕實際應用,重論文研究”的觀念,很少顧及研究成果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導致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的嚴重脫節。歷年來,學研機構對科技創新人員的考核機制是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瓶頸,科技創新人員勞動的特征和價值創造的多維性決定了對其勞動成果考評的復雜性。未來研究的重點從學研機構創新人才管理的角度,基于考核體系、激勵措施、保障機制等方面探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的科技創新人才管理,著力探討建立符合科技創新人才特點的考評體系,使考核期限、指標設計和考核方式有利于創新和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并將科技成果轉化維度列入考評范圍,以期充分發揮此類人員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的推動作用。
[1]中國經濟新聞網.201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EB/OL]. (2011-09-28)[2014-08-18]http://www.cet.com.cn/zt/zt001/ nuobei-er/index.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EB/OL].(2009-08-09)[2014-07-20].http://www.most.gov. cn/tztg/200908/W020090811557426019075.pdf.
[3]Klein Woolthuis.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innovation:antecedentsand performance effectsof trust in high-tech alliances[J]. Industry&Innovation,2008,15(1):45-67
[4]Rahman N.Determinants of partner opportunisMin strategic alliances: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10(1):55-74
[5]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12年度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評估結果的通知[EB/OL].(2013-01-21)[2013-09-09].http://www.most.gov.cn/tztg/201301/t20130121_99262.htm
[6]殷群.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內部風險管理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3(12):1848-1853
[7]徐二明,徐凱.資源互補對機會主義和戰略聯盟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世界,2012(1):93-103
[8]蔣樟生,郝云宏.知識轉移視角技術創新聯盟穩定性的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12(7):88-9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lliance
JIWei1,2,ZHANGAi-qun3,YUYe-qing4,HEHua5,LIUXiao-le4
(1.Food Safet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Research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ofScience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2.Collegeof Economy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3.CollegeofMarine Scienceand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4.Libraryof Tianjin University ofScience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5.Departmentof Scienceand Technology,Tianjin University ofScience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lliance is the advanced forMofmodern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on the basisofsummarizesof the alliance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at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hackled the food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in china,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alliance,put forward the scheme of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he operationmechanisMof allianceorganization,and discuss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food industry;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lliance;organization framework
10.3969/j.issn.1005-6521.2014.18.068
2014-09-17
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對策的研究”(14ZLZLZF00053)
紀巍(1982—),女(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