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閣,郭鵬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300222)
基于博弈論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激勵相容研究
文曉閣,郭鵬*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300222)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不容樂觀。設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和獎懲措施,形成激勵相容機制,提高政府監管部門的工作效率、有效約束和監控食品安全監管利益鏈上各利益主體間的機會主義行為是食品安全監管有效的保證。指明激勵相容制度的內涵,分析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現狀,建立博弈模型,闡明食品安全監管激勵約束缺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
食品安全監管;激勵相容;博弈論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化生產的家庭食品占家庭食品消耗總量的比重日益增加。但食品摻假、造假的現象不斷被曝光,我國食品的安全問題令人堪憂。從2005年的蘇丹紅事件、2008年9月毒奶粉事件,到2014年7月的上海福喜霉肉再生產,可以說層出不窮食品安全隱患已經讓公眾對我國龐大的食品安全監管組織的效能產生了質疑,現階段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失靈,食品安全監管措施并不能有效的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監管的立足點應該是實施各種監督措施,有效約束和監控食品安全監管利益鏈上各利益主體因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對稱而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監管和協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分配,加強對機會主義的懲罰,激勵利益主體行為朝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方向發展,設計合理的激勵相容機制是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效率的根本方法[1]。
激勵相容是指在市場經濟中,每個理性經濟人都會有追求自身利益的一面,并按照自利的規則采取行動。如果能有一種制度安排,使行為人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企業實現集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這種制度就是激勵相容。美國人威廉·維克里和英國人詹姆斯·米爾利斯在研究中引入激勵相容理念來解決委托代理問題,開創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激勵相容委托代理理論,也啟發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領域有關激勵相容理論的研究和應用[2]。
在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監管者由于各種原因所了解掌握的信息遠遠少于被監管者,監管與被監管者間存在著高度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同時,監管者與被監管者從不同的利益角度出發產生了不同的目標和利益訴求,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沖突。監管者猶如委托人,被監管者猶如代理人,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經濟學意義上的委托代理關系來解釋。因此,應用激勵相容的理論來解決我國食品安全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實行激勵相容的食品安全監管為我國當前的監管制度設計提供了新的方向。
激勵相容的食品安全監管,是指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者制定監管制度,使被監管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能夠實現監管者制定的監管目標。例如,當監管目標為生產者主動對問題食品進行召回時,相應的監管制度設計能夠保證食品出現安全問題后,生產者選擇召回的期望收益要遠大于不召回的期望收益,從而使問題食品的生產者會毫不猶豫的召回問題產品。
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是多階段、多部門的,涉及中央政府職能部門、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食品流通參與者。除了監管者外,還包括眾多的食品生產企業和消費者。針對此類激勵相容機制問題的研究,我們可采用博弈論作為主要的研究工具,運用博弈模型分析研究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上多方博弈關系,解析激勵相容機制當中的影響因子,找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激勵缺失的主要原因,為食品安全監管者提供精確的決策依據[3]。
食品安全監管博弈關系包括政府內部監管部門之間博弈,政府監管部門與食品供給者之間博弈,以及食品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博弈等多方博弈。本文構建中央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或監管部門之間的博弈關系、政府監管部門和食品供給者之間的博弈關系,并對博弈模型進行分析。
2.1 博弈模型的參與方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信息高度不對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職能部門等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活動和博弈策略,受到其選擇行為的成本、收益效用和博弈關系中另一方的策略影響。在這個多方行為互動的經濟行為研究中,以委托代理理論為基礎,以博弈論作為研究工具,構建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在我國,消費者和社會監督力量相對薄弱,政府監管部門是食品監管的主要參與方。政治地位越高的監管部門,其在博弈信號的傳遞中越靠前,其對博弈演化的取向和均衡結果的影響也就越深。整個博弈過程大致為“中央政府監管部門→地方政府或監管職能部門→食品供給者→消費者或社會監督力量”,構建“中央監管部門—地方政府或職能部門”、“政府監管部門(消費者)—食品供給者”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進行分析。
2.2 理論模型的基本假設條件
在建立博弈矩陣模型前先作幾個假設:
1)中央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欲望非常強烈,民眾支持和政府聲譽是影響中央監管部門監管力度的主要影響因子。中央監管部門是否可以及時有效的發現下級政府部門的監管行為是影響地方政府和地方監管職能部門監管行為的主要因子。對地方政府和地方監管職能部門的監管行為,中央監管部門有嚴格和放松兩種監管策略可選擇。中央監管部門采取嚴格的監管策略會產生一定的額外監管成本,同時也會收獲來自民眾和上級部門的政治收益。中央監管部門采取放松的監管策略,則會承受由此產生的政治利益損失。
2)地方政府和地方監管職能部門均為風險中性的理性經紀人,有嚴格監管和放松監管兩種行為方式。兩者均追求政治聲譽、民眾支持和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最大化是他們的根本目標。實行嚴格的監管行為會產生一定的監管成本和經濟利益損失,同時收獲民眾支持和政府聲譽;實行放松的監管行為會帶來短期的地區經濟收益增長和額外的個人收益,同時也有可能因為食品安全事故受到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懲罰。需要說明的是嚴格監管并不意味著可以成功查處食品生產者的違法行為,受到檢測技術和檢測設備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食品問題都可以被查出,這其中存在概率問題。
3)食品生產者(供給者)也是風險中性的理性經紀人,有守法和違法兩種經營策略。守法經營時,無論監管部門是嚴格監管還是放松監管,食品生產者都會得到自己的正常收益和支付成本支出。違法經營被查處后將受到一定程度的經濟懲罰,如果沒有被查處則獲的一定的超額收益。
4)消費者(社會監督力量)非常關心食品安全問題,盡量規避食品安全風險。受到檢舉成本、檢舉效果和消費者個人性格的影響,在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后有檢舉和不檢舉兩種行為策略。食品安全事故被消費者成功檢舉后,政府監管部門必然會受到政治處分和經濟懲罰,食品生產者也會受到行政處罰和經濟懲罰。
2.3 博弈模型的建立及偏導指標分析
2.3.1 中央與地方監管部門之間的博弈分析
對于地方政府和地方監管部門而言,有嚴格監管和放松監管兩種行為方式。嚴格執行監管制度,不一定會受到中央政府的獎勵,反而會對當地的經濟產生一定的損失,因此地方政府無論是嚴格監管還是放松監管,都有可能被中央監管部門發現,也有可能不被發現。中央監管部門有嚴格監督和放松嚴格監督地方政府或地方監管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行為兩種策略選擇。地方政府和地方職能部門是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主要行為人,是監督食品安全制度執行的中堅力量,他們以政府聲譽和經濟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并以此來決定自己是采取嚴格監管策略還是放松監管策略[4]。嚴格監管會收獲政治聲譽RD1,同時付出成本監管成本CD;放松監管會收獲額外收益RD2,導致食品安全事故則會受到上級政府處罰FD;用PD來表示地方政府或者職能機構嚴格監管的概率。用PZ表示地方政府或地方監管部門的監管行為被中央監管部門監督并獲得相應獎懲的概率;RZ表示地方嚴格的監管行為帶給中央監管部門的政治收益和聲譽;CZ1表示中央政府職能部門對地方部門或職能部門進行監督時產生的額外監督成本;CZ2表示地方政府或職能部門放松監管帶給中央監管部門的政治利益損失和聲譽損失。根據以上假設,建立的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中央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或職能部門間的博弈模型Table1 GaMeModelbetween the CentralGovernMentand Local Departments
中央監管部門嚴格執行監管的動機很強烈,根據表1博弈支付矩陣可得地方政府嚴格監管的期望收益為,放松監管的期望收益為期望收益差表示地方政府或者職能部門實行放松監管時機會主義行為所增加的效用值,該值越大地方實行放松監管策略的動機就越強烈,中央監管部門對地方實現激勵相容的成本就越高。對E`進一步求導可用來分析各指標對激勵相容制度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政府監管部門偏導指標影響分析Table2 Analysisof PartialDerivative Indicators froMthe GovernMent
2.4 政府監管部門、消費者與食品供給者之間的博弈分析
政府監管部門、食品供給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博弈關系比較復雜,根據前面的前提假設,食品供給廠商采取守法一定可以獲得正常收益;進行違法經營則有可能被查處,也可能不被查處;消費者或社會監督力量進行檢舉并不能保證一定成功,因此檢舉也存在一定的成功概率。政府監管部門實行嚴格監控的概率α、監管成功的概率θ和檢舉概率λ都會影響食品供給者的安全生產供給行為。政府監管部門與食品供給者間的博弈模型如表3所示。
表3 政府監管部門與食品供給者間的博弈模型Table3 GaMeModelbetween governMentand the food suppliers
結合政府監督部門和食品供給廠商間的博弈支付矩陣,食品供給廠商守法經營的期望收益為RC1,違法經營的預期收益為為了更清楚的表示守法經營和違法經營的差值,引入變量表示食品供給者違法經營不被發現時獲得的超額利潤,N表示食品供給者違法經營后可以留存的超額利潤。期望收益差可以用來表示食品供給者發生道德風險行為所增加的總效用,對其變量求偏導數可以分析各個變量對食品供給者道德風險行為的影響,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食品供給者偏導指標影響分析Table4 Analysisof partialderivative indicators froMthe food suppliers
通過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對偏導指標影響分析,對現階段我國的食品監管制度的激勵相容情況有了明確的分析方向,下面從中央監管部門對地方政府或職能部門、政府監管部門對食品供給者、消費者的層面分別進行激勵效果分析[5]。
3.1 中央監管部門對地方政府或職能部門的激勵效果
根據博弈模型的分析結果可知,首先,作為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具體實施人,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是否嚴格執行主要取決于這一行動對政績的作用力。由于信息不對稱,中央監管部門很難有效的察覺到地方是否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地方嚴格執行制度被發現的概率很小,因嚴格執行制度獲得獎勵的期望效用就會更小。相比之下,放松監管不僅減少了監管成本,而且帶給地方顯著的經濟增長,同時伴隨而來的超額收益使地方放松監管的動機就更加強烈。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后,相關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受到的行政處罰力度不夠,監管部門和責任人收到的期望額外收益強烈刺激了地方監管部門的機會主義行為。
1.2.1 0 統計方法應用EpiData數據庫管理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構成比(%)表示,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定義為0.05(雙側)。
總的來說,地方政府或職能部門放松監管的期望收益要大于嚴格監管的期望收益。因此,中央監管部門對地方實施的食品安全監管舉措處于積極不相容狀態。
3.2 政府監管部門對食品供給者的激勵效果分析
食品供給者是風險中性的理性經紀人,他們選擇以自己經濟利益最大化為行為準則,是否從事道德風險行為取決于其獲取的期望收益和懲罰成本的綜合值。食品供給者從事違法行為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因為被監管部門查處的概率很小,被消費者或者社會監督力量檢舉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違法行為可能承受的懲處力度小,最終多數食品供給者受到超額利潤的驅使選擇違法策略。因此,政府監管部門對食品供給者的監管措施處于積極不相容狀態。
3.3 消費者(社會監督力量)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激勵效果分析
消費者或者社會監督力量雖然非常關心食品安全問題,盡量選擇規避食品風險。但由于我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認知力較弱,又缺乏通暢有效的維權平臺,相對于十倍于銷售價格的維權收益,消費者維權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又很大,最終導致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維權意識薄弱、積極檢舉食品安全隱患的概率也很小。由此可見,政府監管部門消費者和社會監督力量的監管措施激勵程度不夠。
上述的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處于一種激勵不相容的狀態,在這個前提下,引進先進的食品安全監測設備和專業人才都無法對食品安全水平有實質的影響。在政府監管中亟需引入激勵相容機制,妥善處理好消費者、食品供給者和監管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才能真正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效率。針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提出以下幾條措施[6]。
4.1 強化政府監管,明確監管職責,加大對失職部門和人員的懲處
中央需加強對地方監管部門的監督,強化地方食品安全監管職責,加大食品安全管制水平在地方政績考核中的權重,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期望收益和懲罰力度,加強食品企業認證管理,對企業關鍵質量點進行隨時抽查監控;建立食品安全監管連帶責任制,完善地方食品安全問責制度,強化地方監管部門的責任感和意識,建立地方政府和地方職能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機制,減少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
4.2 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績效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
食品安全監管績效評價體系是評價監管部門監管工作努力程度和結果的標準。評價體系應當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主導,在兼顧工作意愿和成果的理念下,科學設計各級政府食品安全評價體系,通過量化細化食品安全績效指標體系,提高監管部門的積極監管行為發生的概率和被獎勵的力度,建立針對各級政府監管部門失職行為的嚴懲制度,明確增加監管工作帶給職能部門的正負效用值;建立對食品供給者更為嚴格的懲罰政策,實現對安全隱患食品供給者的有效威懾。
4.3 提高信息透明度,搭建國家級的食品安全信息整合交流平臺,疏通隱患檢舉通道
為改善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現象,我國亟需搭建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在全國范圍內設立聯網信息收集點,將零散分布在各監管部門的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形成點到面的完整信息網絡。為了信息平臺的統一和權威,確保信息數據的及時有效,信息平臺需要國家從行政層面進行支持和維護。同時,疏通食品安全隱患檢舉通道,提高檢舉信息的處理效率,及時公布檢舉信息的處理結果,并對檢舉的消費者和社會監督力量提供適當的經濟獎勵。
信息平臺加強了監管部門間的信息溝通,提高政府的決策力和各相關部門間的監督,增強公眾對食品安全信息的掌握程度,間接的強化了消費者對安全隱患進行檢舉的意識。
4.4 完善有關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督標準
食品安全監管的基礎和依據是國家的法律法規,完善的標準體系和法律法規使得食品安全監管有法可依、有據可循。立法機構應更新食品安全監管的立法理念,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的實體法,更要明確食品安全監管的程序法。在整個食品法律體系內,明確各利益主體的刑事責任,充分保護私人和社會公共雙方的權益,針對食品供給者制定使其自覺為食品安全負責的激勵措施,增強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的內容。總之,通過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整體提升食品生產供給標準,從外部增加食品供給者改進食品質量的動力和壓力。
[1]陳思,羅云波,江樹人.激勵相容: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現實選擇[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68-175
[2]周應恒,宋玉蘭,嚴斌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激勵相容機制設計[J].商業研究,2013(1):4-11
[3]馮曉憲,王彥梅.公共食品安全問題中的博弈分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61-64
[4]葉平.關于食品安全信息與風險監測評估的探討[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09(5):55-57
[5]胡艷芳,肖興志.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激勵機制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1):35-39
[6]黃榮業.基于政府內部激勵下兼容視角的中國食品市場管制失靈現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09:37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centive MechanisMBased on the GaMe Theory
WENXiao-ge,GUOPeng*
(Tianjin 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In recentyears,emergency food safety issues frequently occur in China.China's food safety regulation work is hard to be satisfied.Establish the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and incentive measures,improve the efficiencyofgovernment regulationwork,aswellaseffectivelymonitorand constraint theopportunistic behaviors ofvariousstakeholders in the chain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can ensure the outcome of the food safety regulation. Thispaperpointsout that themeaningofincentive compatibility system,establishes thegamemodel,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ood safety regulation,and clarifies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lack in food safety incentive,then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measures.
food safety regulation;incentive compatibility;game theory
10.3969/j.issn.1005-6521.2014.18.071
2014-09-17
文曉閣(1988—),女(漢),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創新。
*通信作者:郭鵬(1957—),男(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管理創新、市場營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