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鈴


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的重要經貿伙伴之一。長期以來,中意經貿合作以雙邊貿易及中國引進意方投資和技術為主。國際金融危機后,特別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對意大利投資迅速增長,逐漸成為雙邊經貿關系的新亮點。但迄今中國對意投資絕對金額仍然較少,未來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一、 中意已經建立了緊密的經貿關系
(一)中意雙方互為重要貿易伙伴
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五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中國是意大利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也是第三大進口來源國。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意貿易2009年雖出現下滑,但2010年就恢復強勁增長。據海關統計,當年中意貿易額達到451.3億美元,實現了兩國2004年確立的4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目標。2013年,中意雙邊貿易額為433.3億美元,同比增長3.9%。其中,中國對意大利出口257.6億美元,增長0.4%,進口175.8億美元,增長9.4%;中方貿易順差81.8億美元,下降14.7%。
在中國對意大利出口的大類產品中,機電類產品居第一位。就市場重要性而言,意大利分別是中國服裝及衣著附件、皮革箱包的全球第7和第6大市場。
在中國自意大利進口的前十大類產品中,絕大多數產品較其它國家產品具有優勢。意大利是皮革制品、旅行箱包、服裝及衣著附件中國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地,是生皮和皮革中國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地,是藥品中國進口的第四大來源地,是鋼鐵制品中國進口的第7大來源地,是機械器具及零件中國進口的第8大來源地。
(二)意大利是中國主要外資來源
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意對華新增投資項目158個,同比下降17.7%;實際投資2.9億美元,同比增長34.9%。截至2012年底,意在華投資項目4823個,實際投資金額57.3億美元,排名歐盟國家第五位。據FDI Markets數據,2003年-2011年間,意大利在華新設309個綠地投資項目,占全球FDI項目數量的0.25%,累計投資額約130億美元,項目平均投資額約4200萬美元。
意大利在華直接投資涉及27個行業。其中,紡織業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約占2003年以來意大利對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的44%;工業機械排名第二,但投資項目數遠少于紡織業(約占9%);其他行業主要涉及汽車及零配件、家用電器、建材、化工等領域。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意在華投資活動逐漸從制造業轉向節能環保和商業服務等領域,對華投資驅動因素從成本效益轉向占據中國潛在市場份額。
意大利在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廣東和江蘇等少數地區。四省市吸納了意在華投資總額的73%。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意大利企業的投資活動也在向中國中西部省份延伸,如在四川省投資商業及金融服務、在重慶投資汽車制造等。
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七大投資目的地。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在意投資存量為5.7億美元。目前在意大利的中資企業有149家,包括華為、海爾、中聯重科等大型民營企業,以及山東重工等大型國有企業,還有來自旅游、化工、紡織等領域的中小型企業。
據意大利引進外資與企業發展署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在意大利投資的中國企業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倫巴第大區、威尼托大區、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和皮埃蒙特大區,占在意中國企業總數的67%;2012年在意中資企業營業額達到34.3億歐元,雇傭員工6000人左右。從投資進入方式看,51%的中國企業采取綠地投資方式,49%為并購形式;從投資產業看,大多數中國企業投資領域集中在批發與零售業,該領域投資額占中國企業在意投資總額的50%,其次是物流和機械類行業。近來中國企業對意可再生能源和造船業的投資興趣有所增加。
二、中國對意大利投資合作潛力巨大
目前,中國正在實施“十二五”規劃,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企業“走出去”意愿強烈。2009-2011年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倍、1倍和接近30%,是同期中國對外投資平均增速最快的地區。對歐盟投資出現井噴帶動中國企業對德國、英國、法國、荷蘭和意大利等歐盟內傳統經貿伙伴的投資均出現高潮。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以來,意大利經濟增長受到嚴重影響,對外來資金的需求顯著上升。但憑借獨具特色的中小企業、基礎雄厚的銀行業和發達的制造業,意大利經濟仍然有其自身優勢。從雙方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看,中國企業對擴大對意投資合作潛力巨大,主要領域包括:
(一)中小企業領域
意大利中小企業發達,機械、家具制造、皮鞋和紡織等是其優勢領域。家族式經營的中小企業擁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具有較強的國際性和很強的競爭力。同時,意大利中小企業憑借在時裝、皮具、紡織、家私、工業設計等領域創立了數量眾多的百年品牌老店,品牌價值非常高。但近年來,受歐債危機和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影響,意大利國內中小企業面臨較大資金和運營壓力,渴望通過擴大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合作,擺脫困境。
而中國中小企業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具備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配套生產能力,目前正處于提升產品檔次,擴大品牌和產品知名度的階段,對意大利的關注日益提高,在意投資的意愿也漸趨強烈。意大利中小企業在產品質量、技術方面積累的經驗為當前階段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切入點。
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對意大利中小企業具有較強吸引力,特別是以浙江中小企業為代表的中國中小企業迫切需要實現技術與品牌的轉型升級,如炊具制造、紡織制衣以及裝備制造等領域企業,均存在與意大利相關企業加強高端產品合作的愿望。雙方企業可以在品牌、技術及聯合研發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直接兼并、合資經營、本土投資建廠、組建跨國聯合工作室等。合作領域主要在于意方技術優勢領域(機械、家具、農產品等)、品牌優勢領域(皮革、服裝,特別是部分奢侈品品牌),以及中方優勢領域(服裝、鞋類、家電、五金、面料等)。endprint
(二)金融合作領域
意大利銀行業一直以決斷十分穩健、經營管理比較保守、資本充足率較高、渠道流動比較通暢著稱。歐債危機在希臘爆發后,盡管國際評級機構持續下調意大利的主權信用評級1,且先后下調意多家銀行2評級,但意大利銀行業成功躲過了危機的沖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3年4月對意大利銀行業的資本金狀況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意大利銀行系統具備抵御不利沖擊的能力,已經達到巴塞爾協議III 的要求。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后,中資商業銀行紛紛強化對歐業務。當前多數中資商業銀行在歐盟國家分支機構的業務主要集中于零售領域。從國際經驗看,企業對外投資發展到一定階段,需本國金融機構跟進提供服務,否則很難將業務做大。為支持我企業對歐直接投資,中資金融機構在當地的布局已刻不容緩。
在意大利,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分別于1998年和2011年在米蘭成立分行。從業務發展現狀看,兩家中資銀行的服務領域包括為中國企業和商人提供公司賬戶產品、公司匯款、貿易融資等,同時也通過提供少量銀團貸款和公司貸款支持企業對意“走出去”。而中國最大的投融資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也為中國企業對歐投資合作提供了積極支持,如吉利并購沃爾沃,三峽集團收購葡萄牙電力、國家電網收購葡萄牙國家電網等,國家開發銀行都是主要的融資方。
下一步,在意中資金融機構可互為倚重,發揮各自優勢,繼續扮演好在中意經貿往來中的金融服務橋梁和紐帶角色,與意大利當地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建立項目共同開發機制,探討合作模式創新,通過轉貸、直貸、統貸平臺等方式支持有中資因素的企業發展壯大。
(三)可再生能源領域
意大利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2年底,意大利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8144MW,位列全球第7位;光伏累計裝機容量16200MW,位列全球第2位。Enel、Terna等意大利電力行業大型國有企業實力雄厚。根據《意大利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意大利風電年均裝機570MW,光伏年均裝機1000MW,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在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領域擁有較強競爭力。風電領域,中國已經形成涵蓋風場開發、設備制造、技術研發、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的風電產業體系,同時海上風電也取得實質性進步。太陽能發電領域,中國多晶硅企業生產規模不斷增大,太陽能電池產業技術持續進步。中國已掌握全套晶硅電池關鍵工藝技術,電池效率穩步提升。預計到2015年,風電年均新增裝機70GW,其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GW,光伏年均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約10GW。中國作為世界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市場之一,有望成為意大利電力企業積極尋找的新增長點。
隨著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正在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充足的資本,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企業先進的技術水平是中意雙方開展合作的重要支撐。意大利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的企業對擁有資金和技術的中國企業也有著強烈的合作需求。中意兩國可以通過合資開發、股權并購、設計施工或EPC等多種方式展開合作,互利共贏。
(四)基礎設施領域
1.電信領域合作基礎雄厚。意大利電信領域的私有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機遇。根據歐盟要求,意大利目前正在實施電信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據意大利經濟發展部提供的信息,意大利電信基礎設施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截至2012年6月底,意大利光纖入戶的寬帶使用比例只有4%。而經過十多年發展,中國電信產業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12年6月,中國光纖入戶率接近60%,不僅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已成長為世界電信業巨頭,而且涌現出諸如華為、中興等一批擁有先進技術的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2011年即在意大利設立第一家海外技術研發中心,先后建立起與意大利前三大移動網絡運營商意大利電信、沃達豐和WIND的合作關系。在意大利電信行業私有化進程中,已在電信行業積累較為豐富技術和經驗的中國公司,包括已在當地開展合作的華為、中興等電信設備供應商,都將大有可為。
2.公路領域重在技術合作。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修建并發展高速公路的國家之一,在公路建設、管理和運營方面技術先進,體系成熟,經驗豐富。2011年底和2012年初,意大利政府分別推出兩批基礎設施投資方案。但受歐債危機沖擊,意大利政府公共資金匱乏,在建和擬建項目資金缺口巨大,為此亟需通過招商引資彌補。中國公路企業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越來越多出現在海外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現場。擁有良好海外經營基礎的大型中國企業,如中交集團、中鐵建、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水電公司等近年快速發展,“走出去”的步伐愈發穩健。中意雙方在路橋方面的合作主要是先進技術的交流和合作開發。2007年,意大利阿基米德橋國際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合作,在浙江千島湖建造世界首座阿基米德橋——一個長100米、符合環保要求的水下懸浮隧道。未來中國企業可進一步加強同意大利公路企業的技術合作,特別是公路橋梁建設理念、綠色環保、用戶定制、最新研發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另一方面,意大利經濟發達,人均汽車保有量高,公路收費和預測遠景交通量比較有保障,加上意大利財政較為穩健,相關法律法規完備,有中長期投資戰略,尋求穩定、持續性收益的中資企業在條件合適時可參與投資建設意大利高速公路收費項目。
3.鐵路領域存在合作空間。意大利鐵路分布較均衡,網絡發達,鐵路網密度高于中國平均水平近6倍,高速鐵路基本成網,主要城市間均可利用鐵路網絡連通。近年來,隨著中國鐵路建設的快速推進,中國鐵建企業迅速成長和發展,在技術和運營方面已日漸成熟和體系化,并具有了相當的國際競爭力。由于國內競爭日益激烈和國家推出鼓勵拓展國際市場的政策,大型鐵路基建企業開始制定具有國際眼光的企業發展戰略,并將擴展國外業務作為一項經營主線。中意兩國在鐵路領域尚未開展相關合作,當前條件下實現兩國鐵路領域合作存在一定困難。首先,意大利國家鐵路公司下屬路網公司RFI仍掌握著鐵路基礎設施管理和投資維護及發展鐵路網等方面的權力,海外企業進入意鐵路基建市場難度較大。第二,技術標準存在差異。包括鐵路軌道鋪設、列車運行控制系統、聯鎖系統、行車指揮系統等方面中意高速鐵路技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第三,意路網相對飽和,投資建設的收益難以得到保證。中方企業可密切關注意政府近期將出臺的基礎設施領域私有化進程有關最新政策,尋求在鐵路領域的合作機會。未來如果意大利鐵路基礎建設市場對外資企業逐漸放開,中意兩國在高鐵技術及工程項目方面存在合作空間。endprint
(五)航運與船舶領域
意大利島嶼和港口眾多、海岸線長達8000公里,擁有發展航運業和造船業的天然條件,是歐洲傳統造船和航運大國。意大利造船產業有著明顯的自身特色,主要產品為游艇。20世紀80年代中期,意大利造船界調整產業政策,將造船業主攻方向定位于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特別是豪華郵輪、游艇和帆船等的制造業務。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后,歐洲銀行業收緊船舶融資信貸,意大利船東融資受到很大程度限制,而船廠也陷入訂單萎縮困境,需多方尋找出路。
近年來,中國船舶工業實現了跨躍式發展,產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較大提高,在主流船型、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領域自主創新取得重大突破,船用設備自主配套能力明顯提升,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改善。2010-2012年,中國船舶工業三大造船指標(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連續三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意兩國航運與船舶業合作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在航運領域,中國航運企業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均在意大利設立了分支機構,負責在意大利的航運業務發展。而2005年中遠聯合地中海航運收購意大利那不勒斯港最大的集裝箱碼頭Conateco,并成功使得碼頭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中意投資合作的典范。未來中意兩國在航運領域可以通過成立合資航運公司、參與建設或收購意大利港口和碼頭等形式展開合作。
在船舶制造領域,2012年初,山東重工成功收購意大利豪華游艇制造商法拉蒂公司;2013年4月,中國與意大利兩國首個游艇產業合作項目——超級游艇服務基地落戶三亞,顯示出意大利憑借在游艇產業特別是豪華游艇方面的獨特優勢開拓中國市場的潛力巨大。未來在船舶領域,可推動中意船企、科研機構加強交流合作,中國企業可以投資入股、收購及兼并意大利造船企業,意大利公司可在中國訂造新船、設立專業研發機構。
四、進一步擴大中意投資合作的建議
國際金融危機后,隨著中國企業對意大利投資的大幅增長,中意雙方在經貿領域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當前形勢下,雙邊經貿合作面臨新的機遇期。
(一)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盡早取得成果。為雙方開展相互投資合作構建較為全面、完備的法律保障。2013年11月,中歐第16次領導人峰會宣布啟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未來,建議中歐雙方有效利用高層會晤及各種經貿機制,進一步加強溝通和協商,凝聚共識,消除分歧,推動中歐盡早達成投資協定。過渡期內,建議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加緊與意大利政府對口部門的談判,切實落實兩國避免雙重征稅等協定,減輕我企業在意投資經營的稅務負擔。
(二)落實好促進雙邊投資合作的有關協議。歐債危機以來,中意兩國政府簽署多項推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備忘錄》、《高新技術合作備忘錄》等,不斷拓寬雙邊合作領域、深化雙向投資合作。下一步,建議通過高層互訪和雙邊經貿機制,積極落實有關合作協議,在醫療衛生、城市化建設、農業產品及機械、綠色能源合作等領域推動中方有實力企業與意大利龍頭企業對接,力爭大的投資項目有所突破。
(三)減少政策障礙、提高投資便利化水平。推動意方進一步提高法律法規的透明度,尤其在涉及外國企業在意投資的稅務領域法律法規方面,統一不同層級、不同領域有關稅務的標準和尺度,及時更新并通過權威網站對外公布有關涉稅信息,提高稅務工作效率,實施針對小企業的稅收鼓勵措施;簡化勞動法中相關標準、統一解決合同糾紛的參照體系,為外資企業在意投資發展提供便利。
(四)促意方慎用貿易限制,堅持合作共贏。歐債危機以來,由于經濟增長乏力,包括意大利在內的歐盟多國政府加強了對相關戰略性及支柱性產業的保護。2012年以來發生的中歐太陽能光伏摩擦對中意雙方太陽能產業均造成沖擊。歷史與現實表明,合作共贏是國際經貿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希望推動意方積極支持中歐經貿制度安排建設,慎用對華貿易限制措施,為雙邊經貿合作的順利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以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五)進一步加強投資促進和公共信息服務。一是加大培訓和宣介,特別是針對意大利法律體系、政策法規加強宣介和培訓,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有關意大利法律、稅務、資信調查等方面的信息和商業性咨詢服務。二是加強溝通和指導,定期出臺投資指南或指引,明確可供中國企業投資的領域,為中資企業赴意大利投資提供指導,避免投資不當,造成產能過剩,雙方受損。
(六)加大對對意投資企業財政和金融支持。做好規劃和指導,制定財政和金融扶持政策,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對意投資;擴大政策性金融保險的覆蓋范圍,幫助企業有效規避政策性風險,特別是意大利的主權債務風險;通過建立專項貸款、成立產業投資基金或發行產業債券等方式,幫助企業多元化籌集資金,推動意大利企業來華投資發展,支持中國企業赴意開展直接投資、兼并收購、承包工程等業務。
注釋:
①2012年1月,標準普爾將意大利的評級調降到BBB+;2012年7月,穆迪將意大利信用評級調降至Baa2;2013年3月,惠譽將意大利主權信用評級從A-下調至BBB+。上述三家國際評級機構對意大利的前景展望均為負面。
②繼2011年5月21日將意大利主權信用評級下調為“負面”之后,國際知名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以嚴重依賴意大利國內市場為由,將該國的聯合圣保羅銀行(Intesa Sanpaolo)、梅迪歐銀行(Mediobanca)、國民勞動銀行(BNL)和意大利消費信貸公司(Findomestic)等四家銀行的信用評級下調為“負面”。2011年9月21日標準普爾調低7家意大利銀行的長期評級,展望為負面;同時,也將另外8家意大利銀行的評級展望從穩定調降至負面。2012年2月,惠譽下調了包括西耶納、聯合圣保羅銀行在內的5家銀行信用評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