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瑛
作為貨物貿易出口第一大國的中國,早已成為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最嚴重的國家,而且面臨的貿易摩擦已經呈現常態化、復雜化的趨勢。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2013年1-10月,美國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已經達到4585.2億美元。同時中國作為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隨著中美貿易額的增加,貿易摩擦也在不斷加劇,美對中輸美產品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數量在不斷增長。
一、2013年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回顧
(一)美對中產品的主要反傾銷、反補貼案件
自1980年美國對中國的薄荷醇進行首次反傾銷調查開始, 反傾銷一直是美國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進行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2006年11月,美國商務部在對來自中國的銅版紙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同時發起首例反補貼調查,此后,反補貼調查也日益頻繁。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2013年比較典型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有:
1.2012年12月,美國商務部終裁對中國輸美應用級風塔征收21.86%至34.81%的反補貼稅和44.99%至70.63%的反傾銷稅。2013年1月1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肯定性終裁。
2.2013年2月20日美國商務部做出終裁,決定對中國出口美國的不銹鋼拉制水槽征收4.8%至12.26%的反補貼稅和27.14%至76.53%的反傾銷稅。2013年3月21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肯定性終裁。
3.美國商務部2013年5月29日作出終裁,認定從中國進口的黃原膠存在傾銷行為。2013年6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肯定性終裁。2013年7月2日,美國商務部頒布了黃原膠反傾銷終裁后的最終稅率,中國企業被征稅率從12.9%到154.07%不等。
4.2013年12月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初裁結果,認定從中國、墨西哥進口的預應力混凝土鋼軌用鋼絲產品存在傾銷行為,美國商務部擬對兩家中國企業征收14.64%的反傾銷稅,對其他中國生產商和出口商征收18.02%的反傾銷稅。
5.2013年10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定日本出口到美國的氯代異氰產品存在傾銷行為,而中國的氯代異氰出口商獲得政府補貼,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美國政府將繼續對此類產品進行貿易救濟調查。
6.2013年1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味精反傾銷、反補貼案做出損害初裁,認定從中國進口的味精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
7.2013年10月31日,美國商務部對從中國進口的取向電工鋼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2013年11月1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從中國進口的取向電工鋼作出反傾銷和反補貼肯定性產業損害初裁。
8.2013年11月7日,美國商務部對原產于中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無取向電工鋼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中國產品被認定的傾銷幅度為244.54%至407.52%,補貼幅度高于2%。在所有涉案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產品的傾銷幅度最高。2013年12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肯定性初裁公告。
(二)美對中產品發起的主要“337調查”案件
“337調查”最早得名于《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37條款,根據該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有權調查有關專利和注冊商標侵權的申訴,此外也開展涉及盜用商業機密、商品包裝侵權、仿制和虛假廣告等內容的調查。“337調查”不僅監督國際貿易,也管控美國國內的州際貿易,執法對象不僅是外國企業,也涉及美國本土企業。如果涉案企業被裁定違反了第337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發布相關產品的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這意味著涉案產品將徹底喪失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37調查”是美國企業阻止競爭對手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合法手段。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從1986年首度向中國發難開始,中國的涉案企業已多達80多家,涉案數量占總數的四分之一。截止12月11日,2013年外國企業在美對中企提出18起337調查申請,涉中案件占美“337調查”立案數首位。至此,中國已連續8年位居“337調查”涉案國家(地區)的首位。2013年,美對中發起的比較典型的“337調查”主要有:
1.美國范羅士公司及其中國蘇州子公司2012年12月20日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指控美國進口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碎紙機產品侵犯了該公司專利,并涉及盜用商業機密,要求啟動“337調查”,2013年1月2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8家中國企業和1家美國企業生產的碎紙機產品發起“337調查”,這項調查涉及美國伊利諾伊州的新聯合辦公設備公司和中國江蘇新瑞機械公司等8家中國企業。這是2013年美國發起的第一宗涉及中國產品的“337調查”。
2.2013年1月份,美國無線廠商Inter Digital指控華為、中興等公司侵犯其關于手機的最新技術專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隨即展開了對涉案公司的337調查。該輪調查于2013年6月28日作出初裁,裁定申請人Inter Digital公司所訴的7項專利中1項無效,另外6項,被告公司中興、華為不侵權。這是兩公司在此類案件中取得的首次勝訴。
3.2012年7月24日,美國科技資產有限公司、Phoenix Digital Solutions LLC公司以及Patriot Scientific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指控美國進口以及美國國內市場銷售的部分無線消費性電子設備及其組件侵犯了其專利權;2012年8月2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正式立案調查,其中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中興通訊股份公司被作為強制應訴方涉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013年9月6日裁定華為及其子公司,以及中興通訊和美國公司在美國國內市場銷售的進口自上述公司的無線電子設備未侵權。這是兩公司在此類案件中取得的第二次勝訴。endprint
4.美國威斯康星州馬尼托沃克起重機公司2013年6月12日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指控三一重工在美國市場銷售的上述涉案產品及部件侵犯了該公司專利,要求啟動“337調查”并發布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7月11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三一重工集團及其美國公司的履帶式起重機產品發起“337調查”。
5.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013年9月16日宣布,因日本東洋橡膠工業株式會社及其美國子公司2013年8月14日提出申訴,指控美國進口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輪胎產品侵犯了該公司專利,所以對20多家中美企業生產的輪胎產品發起“337調查”。調查涉及中國山東濰坊順福昌橡塑有限公司、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中國企業。而美國2009年開始對中國實施的‘輪胎特保案在2012年9月底剛剛結束。
6.美國光學設備公司2013年9月3日提出申訴,指控美國進口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中國聯想等7家企業生產的光驅產品侵犯了該公司專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10月21日啟動“337調查”,以確定這些產品是否侵犯美國公司專利權。
7.2012年12月,全球最大的手機輸入法提供商、美國Nuance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指控美國進口的部分手機設備侵犯了其專利權,被告方包括觸寶科技。觸寶科技在海外市場的份額僅次于Nuance公司,其輸入法產品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已經擁有超過1億用戶,占有20%的安卓手機市場份額,并與三星、HTC、中興、華為等眾多廠商合作。經過一年左右的訴訟,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上海漢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觸寶科技)不侵犯Nuance公司指控的三項專利。這是中國首例軟件產品337調查勝訴案。
8.2013年12月11日,瑞資美國企業泰科消防保安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指控中國、美國等企業對美出口、在美進口或在美銷售的聲磁電子器件監控系統產品及其同類組件侵犯了其在美注冊有效的專利,請求美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普遍排除令或有限排除令與禁止令。中國1家企業涉案。
(三)2013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的其他貿易救濟形式——反壟斷調查
美國在貿易救濟方面的法律體系比較健全,反壟斷調查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比較突出的反壟斷調查便是對中國維他命C出口商華北制藥子公司維爾康的天價判罰,這是中國制藥行業第一次遭反壟斷調查。
2005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動物科學制品”公司和新澤西的食品公司“拉尼斯”提起訴訟,指控自2001年下旬以來,中國維生素C制造商就通過減少供給量來不正當地控制價格,致使維生素C的價格不斷攀升,由2.5美元一公斤上漲到了15美元一公斤,讓其蒙受數千萬美元的損失。原告認為中國的制藥公司提供了美國維他命C市場的80%貨源,中國企業將維生素原材料賣給美國企業,而后者會將維生素用在食品和飲料產品、消費者維生素和動物產品中,這一行為違反反壟斷法。2013年3月14日,紐約布魯克林區聯邦法院一陪審團裁定,中國維他命C出口商需支付高達1.62億美元的賠償。數位中方被告中接受天價判罰的只有華北制藥,其他被告都在最終宣判前選擇了庭外和解。
二、美國對中國輸美產品頻頻發起貿易救濟的原因
(一)、國內產能過剩,導致出口大量增加
國內產能過剩,往往導致過剩行業產品出口在短期內大量增加,對進口國的同類行業沖擊往往比較大,無疑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重點打擊對象。許多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反傾銷、反補貼就是出于這個原因,如黃原膠的出口。黃原膠是一種生物合成膠,是世界范圍內唯一在多種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具有重大商業價值的微生物多糖,在食品、石油、醫藥這些行業的剛性需求強烈,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從2005年開始,成為世界最大的黃原膠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產量的復合年增長率達53%。
西美信息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的黃原膠總產量達到74000噸,大約占到全球總產量的67%,目前超過七成用于出口,而美國、中東、西歐是主要的出口地區。美國商務部報告還指出,中國在2009年到2012年間,對美出口的黃原膠大量增長,總值截至2012年為8240萬美元。輪胎出口也是如此,自2002年起,中國輪胎產量已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到了全球總量1/3的份額;2012年,在中國出口的4.1億條新輪胎中,對美國的出口量達到6876萬條,占比16.6%。在此情況下,大量中國商品涌入美國市場,沖擊了美國同行,招致了國外同行的不滿和報復。
還有鋼鐵產品屢屢遭受反傾銷調查,也和國內產能過剩,國內企業不得不向國外尋找出口有關。2013年鋼鐵行業的產能大概在7.8億噸,大大超過目前市場的實際需求,加上近兩年全球經濟下滑,鋼材需求減少,使得鋼材貿易保護主義也愈演愈烈。據《中國機電工業》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火電設備產業、水電設備產業、核電設備產能利用率在70%~75%,光伏設備產能利用率只有不到60%,風電設備產能的利用率不到70%,變壓器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由于才能過剩導致行業毛利率顯著下滑,導致一些企業出口報價競相壓價,致使產品出口面臨越來越多的各類貿易救濟調查。
(二)國內企業缺乏核心技術
中國產品屢屢遭受“337調查”與企業缺乏核心技術有極大關系。如華為公司在手機生產出口中,產品必須符合進口國采用的通信技術標準,但是由于我國通信領域自主研發起步較晚,在2G、3G標準制定中缺乏話語權。美國IDC公司則直接參與了2G、3G標準制定,并將自己專利融入標準。
因此,華為想要生產3G手機就必須得用到IDC的專利,然而,華為在與IDC的專利許可談判中始終處于劣勢;IDC對華為的4次報價均明顯高于對蘋果、三星等公司的許可費用,甚至高達百倍。華為被迫向深圳中級法院提起反壟斷訴訟,請求法院認定IDC公司在美國和中國兩個市場構成濫用壟斷地位,最終,廣東高院以及深圳中院兩審均判定IDC公司因實施了壟斷行為,賠償華為公司損失人民幣2000萬元。官司雖然贏了,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帶來的麻煩給中國企業上了生動的一課。endprint
(三)企業對國際規則缺乏清醒認識
面對貿易救濟制裁,企業只有對國際規則有充分了解,并尊重國際規則的基礎上,才能對自身要面臨的處境有一清醒的認識。在華北制藥被訴壟斷一案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訴訟發生之前,從2001年起,國內主要VC生產企業每年開一次例會制定VC出口和價格的協議。雖然初衷是為了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降低國外反傾銷風險,但未考慮出口額占進口國的市場份額,中國的制藥公司已經提供了美國維他命C市場的80%貨源,便有壟斷之嫌,從而被牽涉入反壟斷訴訟。
在訴訟發生之后,華北制藥在獲得國內商務部門的支持情況下,對訴訟前景缺乏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導致天價判罰的產生。而中國其他維他命生產商在充分了解國際規則,意識到訴訟結果不利時,則果斷與原告達成了和解協議。其中,中國制藥集團與原告達成了2250萬美元的和解協議;江山制藥在去年5月份達成了總額約為1000萬美元的和解,此案的另一被告,東北制藥也選擇了庭外和解。最后,受到天價判罰的只有華北制藥一家。1.62億美元賠償金相當于華北制藥2011年凈利潤的8倍,使得該企業十分被動。
(四)企業與政府間千絲萬縷的關系授人以柄
由于中國處于經濟轉型期,不可否認,在中國不斷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今天,許多國企與政府之間還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國一直不承認中國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導致中國企業在應對反傾銷調查時,往往以第三國的價格作為參照,增加了裁定的主觀性,導致不公正裁決的產生。
在國外對中國企業的獨立性存在疑慮時,中國企業與政府的有關的行為便容易遭到質疑。如日本味之素北美分公司要求對中國味精進行“雙反”調查,其中反補貼的理由很可能與蓮花味精曾經獲得過政府200多萬資金有關,雖然行業協會稱,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政府公司償債、補虧和重組,和政府補貼沒有關系。但從11月15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通報來看,委員會6名委員以全票的表決結果認定中國輸美味精獲得不當政府補貼,說明對中方的解釋并不認同。因此,中國政府應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的那樣,確立市場在經濟配置中的主體地位,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淡化政府在補貼相關領域的作用,從根本上減少對中產品反補貼案的發生。
(五)中美貿易不平衡促使美國政府樂于借助貿易救濟措施
中美產生大量貿易摩擦,一方面固然與交易額巨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有一定關系。中國商品大量輸出美國,出口大于進口,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國逆差第一大來源國。2013年1-9月,美國對中國逆差238,151百萬美元,對第二逆差來源國日本的逆差額為55187百萬美元。來自中國的逆差額高得十分突出,給美國國際收支造成一定壓力,因此,美國不斷尋求新的貿易壁壘,減緩貿易逆差額的提升。2013年8月2日,美國商務部公告正式修改反傾銷調查中市場經濟采購(MEP)規則。
根據新規則,非市場經濟國家應訴企業從市場經濟國家采購原材料的比重只有在超過85%的情況下,美方才會接受其為最佳信息,用于計算所有該生產要素(FOP)的成本。如果購買比重未達到85%,美方將使用替代數據和市場經濟采購價格的加權平均價格計算該投入的成本。而在之前,美方規定如果市場經濟國家的采購比重超過33%,既接受其為最佳信息,用于計算該項投入的全部成本。這個規則對中國這樣的非市場經濟國家來說,加大了反傾銷訴訟的難度。由此可見,美國政府擴大了貿易救濟手段的作用,貿易政策向貿易保護主義方向傾斜。
三、思考與啟示
(一)充分關注美國法律體制、要求及其變化
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多地融入世界,中國企業與貿易大國美國打交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中國公司必須充分細致了解美國法律體制,并做好迎接家常便飯式官司的準備。從積極與專業律師做到溝通,到與貿易方合同約定仲裁條款以及購買企業訴訟保險等,盡可能減低遭到貿易救濟調查的可能性。同時,對美國政府發布的影響貿易的政策給予足夠的關注。如中國企業對2008年美國雷斯法案修正案關注不夠的話,可能不知道砍伐的木材必須要通過國際森林體系和機構的認證這一規定。如果不能通過認證,那么出口到美國的木材和家具就被認定為使用了非法木材。
(二) 盡早適應國外知識產權管理規則
面對日益頻繁的“337調查”,國內企業除了練內功、努力發展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外,還應熟悉國外的知識產權管理規定,不給他人指控的理由。雖然通過積極應訴可能在訴訟中取得勝利,但代價往往是高昂。如“337調查”,訴訟過程有時很長,從幾個月到幾年的都有,而跨國訴訟費一般都高達幾千萬美元。像華為、中興從2011年8月起,連續遭遇多起美國“337調查”,涉案金額高達14億美元。盡管兩家公司經過兩年的艱難訴訟最終取得了兩次勝訴,但也耗費了近2億美元的訴訟費。因此,防患于未然,熟悉國外知識產權管理規則相當必要。在出口產品前,要進行有關的知識產權調查,如果發現存在侵權可能,應及時采取措施避開侵權,免遭國外企業指控。另一方面,對自己的知識產權要保護到位,對華為、三一這樣自身研發能力較強的企業來講,更是如此,對在國內取得的專利,也應在國外申請必要的保護。同時,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時,一定要熟悉當地知識產權法律,遭遇相關訴訟,也能夠從容應對。
(三) 做好迎接貿易救濟調查的準備,積極應訴
中國出口企業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法律抗辯能力往往比較差,導致勝訴率偏低,這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他國對中國企業濫用貿易救濟措施。而從以往的案例看,受貿易救濟調查的企業積極應訴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結果。在應對黃原膠反傾銷案中,阜豐集團作為中國的兩個強制性應訴企業之一,在接到中國商務部的通知后,不僅迅速成立了反傾銷應訴專門領導小組,還聘請了國際知名的律師團隊協助應訴,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專業應對體系,最終獲得中國黃原膠行業最低的稅率,僅為12.9%;而另外一家強制性應訴企業稅率為128.32%,剩余四家分別稅率企業,稅率為70.71%。在應對硬木及裝飾膠合板“雙反”調查中,浙江德華兔寶寶進出口有限公司受到巨大沖擊。根據美國終裁結果,兔寶寶適用于59.46%的反傾銷稅和13.58%的反補貼稅。按照美方程序,正式征收“雙反”關稅之前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作出肯定性終裁。在此期間,兔寶寶做了積極的準備,在2013年9月1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中國的膠合板是否對美國的膠合板行業造成了損害或者將來可能造成損害舉行了“損害”聽證會,兔寶寶作為中國膠合板行業的唯一代表參加了該次聽證會。兔寶寶針對美方主要關注的行業損害、產品質量及是否使用非法木材等問題進行了陳述并提交了切實證據,使ITC的5名參會委員均投了否定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本案的終裁調查以無損害結案,成功扭轉此案。因此,從實踐看,企業面對不利的指控不必氣餒,積極應訴便是挽回損失的有利武器。
(四) 開辟新市場,避免市場過于集中
對于某些企業來說,市場過于集中,一旦目標市場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對企業便有重大影響。所以,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籃子里,實施多元化戰略,努力開辟新市場,是分散風險的有效措施。比如,除了歐美市場,還可開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市場。雖然這個市場總量暫時還不高,但整體上很有潛力。而且我國現有的出口商品結構、檔次很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消費水平。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開發,還能夠為淘汰國內過剩產能爭取一點時間。
參考文獻:
[1]張建華.美國先進制造業-新貿易規則對中國制成品出口的影響[J].國際貿易,2013(10);
[2]張軍生,李俊.中美貿易爭端的新動向及風險防范策略[J].國際貿易,2013(10);
[3]楊勵, 張宇翔,美國貿易救濟體系運作機制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3(5).
[4]劉超.“337調查”——攻守互易的專利爭奪戰 [J].新材料產業.,2012 (11) .
[5]張慧.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與我國的對策 [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2 (10).
[6]周喆, 王孝松.大國間經濟沖突的政治動因探究——基于美日、美中貿易摩擦的比較分析[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