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再凌


【摘 要】 聲譽機制和信息機制是目前企業環境信息自愿披露的兩種機制。擁有聲譽能夠給企業帶來長期的收益,而信息機制則通過傳遞信號將高質量的公司與那些低質量的企業區別開來,從而引導優質資源流向企業。聲譽機制與信息機制對企業環境信息的自愿披露是有作用的,但這種積極作用目前在企業應用中發揮有限。
【關鍵詞】 環境信息; 自愿披露機制; 應用狀況
中圖分類號:F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08-0061-04
環境信息披露除歐洲國家要求強制披露外,目前大部分國家實行的是積極引導鼓勵的自愿性披露政策,如日本,雖然政府沒有強制企業披露環境信息,但日本的企業很樂意主動披露環境信息,這除了與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有關外,信息披露的機制健全有效也很重要。目前我國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采取自愿與強制并存的方式,而促使企業自愿披露環境信息的機制主要來自聲譽機制和信息機制。
一、聲譽機制
(一)聲譽機制的理論依據
聲譽的潛在價值是無法估量的。自亞當·斯密開始,聲譽就一直被經濟學視為保證契約誠實執行的重要機制。交易雙方締結的合同迫于未來收益喪失的威脅會自動實施,即使每一方都出于自利狹隘的意識去交易,但基于聲譽的考慮,未來包含潛在機會主義行為的交易仍會持續下去(Telser,1980)。標準的聲譽理論是由Kreps,Milgrom,Roberts和Wilson(1982)創建,他們在重復博弈中引入非對稱信息從而建立了聲譽模型,該模型解決了有限重復“囚徒困境”博弈的悖論,又被稱作KMRW模型。KMRW模型認為參與人的合作行為在完全信息條件的有限次重復博弈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在該情況下,由于雙方參與人都沒有積極性去建立良好的聲譽,因而不存在對聲譽的解釋。他們的模型指出,在重復的交易過程中,長期收益的最大化是交易各方追求的目標,彼時交易一方一旦遭到另一方行為的損害,會引起對另一方聲譽的失信,并導致對另一方的報復行為,從而使雙方失去獲得長期合作收益的可能,因此,交易雙方基于未來長期利益的考量,各方均會對自己的短期機會主義行為進行約束,以便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看法”,最終贏得未來長期合作的收益。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Fombrun的觀點逐漸占了主導地位。Fombrun認為,聲譽不是一兩個利益相關方單獨的看法,而是整個利益相關方對企業認知的匯總,并且為此形成的聲譽有一定的內在的可比標準。其后,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企業間同類產品的特征越來越趨同,憑借聲譽獲得優勢成為企業與學術界爭論的焦點。Williams(2000)提出,企業聲譽是企業形象、個性與聲望的整合。Gotsi等人(2001)則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企業聲譽取決于各利益相關方依據企業的行為、各自的直接經驗以及相關信息對企業作出的全面綜合評價。Dowling和Roberts(2002)指出,聲譽是一種潛在的戰略資源,能夠為企業創造未來價值。可見企業聲譽這一概念是與利益相關群體密切相關的,它取決于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一種價值判斷,這種判斷會直接左右社會公眾的下一步行為。
(二)聲譽機制的作用機理
聲譽是維持交易雙方關系不可缺少的機制,在降低信息不對稱或提供激勵方面具有一些其他制度無法替代的作用。
聲譽能夠給其擁有者帶來長期的收益,并提高市場的有效性程度,其功能主要體現在聲譽的信號傳遞功能、交易成本降低的功能、約束行為主體機會主義行為的功能及發展與規范市場的功能。而聲譽機制實現這些功能的主要路徑是失信懲罰和守信激勵。其作用機理可以用圖1說明。
二、信息機制
(一)信息機制的理論依據
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契約的不完備,而信息是建立和控制各類契約的重要工具(Jensen and Meckling,1976),因此契約問題主要是信息問題。信息不完全是指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和共同知識的缺乏,人們無法準確掌握關于事物的所有方面,信息不完全增加了締結契約的難度。信息不對稱是指信息在不同交易者之間的分布是不對稱的,一方通常擁有他人所不知道的與交易有關的私人信息從而比另一方更具有信息優勢。產生這種情況的緣由在于以兩權分離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企業中的委托—代理關系,奠定委托—代理理論基本模型框架的是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Mirrless)。1974—1976年間以激勵經濟理論見長的詹姆斯·莫里斯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即《關于福利經濟學、信息和不確定性的筆記》、《道德風險理論與不可觀測行為》、《組織內激勵和權威的最優結構》,其闡述的委托—代理理論主要研究如何設計一個契約來驅使代理人為委托人的利益行動。委托—代理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使得帕累托最優的交易不能實現,在極端的情況下,市場交易甚至根本不存在。
顯然,如果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有辦法把信息傳遞給對方,或者不知情者能夠誘使另一方揭示其私人信息,那么市場就能夠繼續存在,社會福利就能夠改善。通常前一種情形即通過信息優勢方將信息傳遞給信息劣勢方,這就是所謂的信號傳遞。信號傳遞理論通過一定的信號改變信號接收者對信號發送者的條件概率估計,形成對信號發送者的正確認識,有助于人們在觀察和預測經濟活動過程中降低不確定性,幫助擁有公共信息的一方作出決策,是對信息不完備、非對稱狀況的補充,從而降低市場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影響。而后一種情形是信息劣勢方誘使信息優勢方披露其私人信息,這就是所謂的信號甄別,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制市場失靈的作用。
(二)信息機制的作用機理
非對稱信息的存在總會導致契約的低效率,原因就在于代理人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具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如果代理人保密私人信息會獲得更大的效用,或者信號傳遞行動的最終收益不能彌補信號傳遞的成本,他就不會去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如果代理人公開信息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效用,他就有動力去傳遞關于自身特征的信號。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激勵機制的設計就成為促使代理人進行信號傳遞的必需。激勵機制的核心就是,委托人怎樣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志選擇和行動。由于代理人獲得對委托人的策略優勢地位的不同,委托人設計激勵機制的目標也不一樣。針對代理人的隱蔽信息而面臨的逆向選擇問題,激勵的目標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覺顯示其私人信息和真實偏好;針對代理人的隱蔽行動而可能面臨的道德風險問題,激勵的目標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覺顯示自己的真實行動,而不會采取道德風險行為。其作用機理可用圖2來說明。endprint
三、企業環境信息自愿披露機制的應用狀況
(一)聲譽機制的應用狀況
近些年來,隨著企業社會責任在實踐與理論上的迅速發展,研究者開始考慮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和企業聲譽的關系。而環境責任作為社會責任中的主要內容,在各種企業聲譽的評價體系中均是重要指標之一,社會各界對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對企業聲譽的促進作用已形成共識。其中在大眾媒體方面,評選全球最受歡迎公司(《財富》雜志)的九大指標就包括了“環境責任和社區”;在學術研究方面,Brammer等(2004)研究了227家英國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和企業聲譽間的關系,其中對社會責任采用了環境保護、社區關系和對員工責任指標評價,得出結論: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聲譽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Basalamah(2005)研究印度尼西亞公司的社會和環境報告后發現,企業披露社會和環境報告與公司面臨的重大威脅有關,如聲譽損失和生存危機等。學者的研究證明環境信息的披露可以運用聲譽機制的作用機理促使公司不斷完善。聲譽可以培養顧客的忠誠度,具有良好環境責任感的企業能夠獲得越來越追求環保的公眾的口碑,而這又促使企業積極進行環保投入,體現在信息披露上,也會披露更多相關信息。
可見,積極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可以幫助企業獲得良好的聲譽。而企業的聲譽具有信號顯示的功能。企業出于對自己聲譽資本和未來長期收益的關切,在披露環境信息方面,必然會考慮其制度執行的效率效果和對外提供信息的質量及其對自身聲譽可能產生的影響。如果企業有失信以及違法違規行為,其聲譽會由此受損,結果致使企業減少未來業務量和收入,可見,越是聲譽良好的企業其失信行為越少,所獲得的聲譽評級越高。表現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就會積極自愿披露企業的環境方針和環境目標、環境管理情況以及企業對環境改善所做的努力等,以示與其他企業的不同。
但在中國市場上,這種良性循環的聲譽機制尚未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發揮很好的作用。李海芹、張子剛(2010)發表的《CSR對企業聲譽及顧客忠誠影響的實證研究》一文中得出結論: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和對員工的責任對于消費者視角下的企業聲譽沒有顯著的影響,而企業社會責任對顧客忠誠的影響則主要源于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法律責任、慈善責任、經濟責任以及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作者進一步提出,該結果的出現是與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整體水平較低有關。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09)》指出,進入中國百強企業整體社會責任水平仍舊偏低,處于“起步”階段。基于企業整體水平較低,消費者要花費較高成本才能從眾多企業中遴選、甄別出在環境和員工責任方面表現較好的企業,這就阻礙了消費者對企業作出全面、公正的評價。
因此,加強企業的環境意識,使企業關注長期可持續發展,通過承擔環境責任,贏得聲譽和組織認同,是促使企業積極披露環保信息的內在動力。
(二)信息機制的應用狀況
信號理論認為高質量的公司通過傳遞信號將其與那些低質量的企業區別開來,從而引導優質資源流向企業。市場通常也因此做出積極的反應,使得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上漲,而那些不披露的企業則被認為是有不好的消息,其股價將會下跌。因此公司通常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向市場傳遞能夠抬高自身價值的信號。信號傳遞理論解釋了企業即使沒有強制性的披露要求,也具有自愿向市場進行信息披露的動機,如降低訴訟成本與風險、降低融資成本、獲得管理報酬等。
信息機制在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中的運用直接導致了環境信息的自愿披露行為,那么從環境信息自愿披露的效果可以看出信息機制在其中的利用情況。對于我國企業環境信息的自愿披露,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結論。萬軍(2003)以我國深、滬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以各公司2000—2001年年報中所披露的環境信息為樣本,將環境信息作為虛擬變量引進回歸方程來檢驗我國A股上市公司環境信息的披露對其市值的影響。結果表明,我國現階段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整體上還不會產生增值效應。湯亞莉等(2006)、何麗梅等(2010)通過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不同樣本的選擇,結果均表明上市公司規模和績效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關。因為規模較大、盈利能力較好的上市公司為改善企業的公共關系、減少外部對企業的誤解會披露更多的環境信息。盧馨、李建明(2010)則指出上市公司基于自利性傾向行為主動披露環境信息,對于樹立良好形象的正面消息往往詳盡披露,整體披露情況仍以定性化描述為主。沈洪濤等(2010)的研究也指出很少有公司完整地披露了環境信息的全部內容,披露正面的和難以驗證的描述性信息較多,可能有負面影響的資源耗費以及污染物排放的信息則披露較少。
從以上各位學者的研究結論發現,信息機制在我國環境信息披露中是發揮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現為關于信號傳遞機制的效用在我國部分企業中得到發揮的結論取得了共識,即根據信號理論,具有高品質商品(在這里指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公司有動機將自身環保的信號傳遞給買方。但是,公司在進行披露環境信息時存在操控行為,對自身有利的環境信息會主動披露,而對現金流量和會計盈余可能造成嚴重影響的環境信息不予披露,存在著選擇性披露行為。此外,市場只能對特別重大環境事故有所反應,而對其他環境信息無法做出信號甄別,因而從總體看,我國企業在環境信息自愿披露方面還存在著信息披露意愿不強、程度較低、質量較差等問題,說明信息機制在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中發揮的作用還是有限的。
通過前述分析可以說明聲譽機制與信息機制對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是有作用的,但這種作用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市場機制和良好的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同時也依賴于一定程度的監管配合,完全依賴企業自愿披露環境信息很難保證其執行的高效率與高質量。
【參考文獻】
[1] Jenso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2] Roberts, P.W.Dowling, G. R.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12):77-94.
[3] 李海芹,張子剛. CSR對企業聲譽及顧客忠誠影響的實證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2010,13(1):90-98.
[4] 盧馨,李建明.中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現狀研究:以2007年和2008年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3):62-69.
[5] 沈洪濤,程暉,袁子琪.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年報還是獨立報告?[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0(6):5-12.
[6] 湯亞莉,陳自力,劉星.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58-159.
[7] 曉芳.內部控制執行機制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