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智+覃潔萍+陳玉萍+蔡毅
摘要: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揮發油,用氣相色譜-質譜法(GC-MS)鑒定其化學成分,分析了不同產地荊芥藥材中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可為其質量評價提供依據。不同產地荊芥藥材揮發油中均含有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丁香烯、棕櫚酸、亞麻酸等13種成分,其共有成分占揮發油總量的81.02%~87.67%,其中荊芥揮發油特征成分胡薄荷酮以6號樣品相對含量最高(36.99%),3號樣品最低(24.26%);而含量較高的薄荷酮以2號樣品相對含量最高(44.00%),6號樣品最低(16.61%)。不同產地荊芥揮發油有13種相同成分,但各種成分比例存在一定差異。
關鍵詞:氣相色譜-質譜法(GC-MS);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揮發油
中圖分類號:O65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1-0188-03
GC-MS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in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from
Various Habitats
DU Cheng-zhi,QIN Jie-ping,CHEN Yu-ping,CAI Yi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volatile oils of the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ts quality control, the volatile oils were extracted by water-steam distillation and their constituents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by GC-MS. 13 common constituents were found in the volatile oils from the herbs of different habitats including menthone, isomenthone, pulegone, caryophyllene, n-hexadecanoic acid, linolenic acid, etc. The contents of the common compounds accounted for 81.02%~87.67% of the total oils. The maximum content of pulegone was in No.6(36.99%), and the minimum content of pulegone was in No.3(24.66%); the maximum content of menthone was in No.2(44.00%), and the minimum content of menthone was in No.6(16.61%). The volatile oils of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of various habitats had 13 common compounds, but the contents of thes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different.
Key words: GC-MS;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volatile oils
收稿日期:2013-02-04
基金項目: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0GXNSFA013054)
作者簡介:杜成智(1980-),男(壯族),廣西賓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藥物分析研究工作,(電話) 0771-2219877(電子信箱)
276561774@qq.com;通訊作者,覃潔萍,教授,(電子信箱)chinaqjp6380@yahoo.com.cn。
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為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載于《吳普本草》, 異名假蘇、四棱蒿等,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主產河北、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等地。荊芥為常用解表中藥,常用于感冒、頭痛、風疹、麻疹及瘡瘍初起。近代研究表明荊芥揮發油有良好的抗炎作用[1],并具有解熱、鎮痛、抗病毒、抑菌等作用[2-7]。荊芥揮發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薄荷酮、胡薄荷酮,其中薄荷酮和胡薄荷酮具有鎮痛、抗炎以及抗病毒等功效[8,9]。由于荊芥藥材產地較廣,本試驗對不同來源荊芥藥材的揮發油進行了分析,尋找共性成分,并對其主要成分含量進行了比較,旨在為荊芥藥材的質量控制及進一步開發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藥材經廣西中醫藥大學中藥鑒定教研室蔡毅教授鑒定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產地與來源見表1;乙酸乙酯、無水硫酸鈉均為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2 儀器
Agilent 6890N/5973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美國安捷倫公司);HP-5MS彈性石英毛細管柱(30 m×250 μm×0.25 μm);G1701DA MSD化學工作站;LG16-WA高速離心機(北京醫用離心機廠)。
1.3 方法
1.3.1 提取方法 取100 g荊芥樣品,粉碎,按中國藥典2010年版附錄XD[10]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用無水硫酸鈉干燥后得淡黃色油狀物。
1.3.2 氣相色譜條件 進樣口溫度為250 ℃;分流比為50∶1;氣化溫度為250 ℃;進樣量為1 μL;溶劑延遲3 min;程序升溫,柱溫80 ℃保持3 min, 以10 ℃/min升至110 ℃保持3 min,再以10 ℃/min 升至210 ℃保持3 min,再以10 ℃/min 升至230 ℃保持2 min。
1.3.3 質譜條件 電離方式為EI;離子源溫度為230 ℃;四極桿溫度為150 ℃;倍增電壓為1 341 V;發射電流為34.6 μA;接口溫度為280 ℃;質量范圍為50~550 amu;電離能量為70 EV。
2 結果與分析
樣品按上述測定條件進行GC-MS分析,得到總離子流圖,經過NIST 02數據系統檢索,結合人工圖譜解析,鑒定出荊芥揮發油中的化學成分。用面積歸一化法確定了各產地各成分的相對含量,分析結果見圖1和表2。
由表2可知,不同來源的荊芥揮發油中共鑒別出21種成分,主要以酮類、烯烴、醇類以及長鏈脂肪酸為主,其中共有成分為13種,共有成分占揮發油總量的81.02%~87.67%。共有成分主要為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丁香烯、棕櫚酸、亞麻酸等成分,其中薄荷酮和胡薄荷酮的含量較高。薄荷酮和胡薄荷酮含量占總量的53.59%~72.90%。這與荊芥揮發油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薄荷酮、胡薄荷酮相符。
但在不同來源和產地的荊芥揮發油成分中,薄荷酮與胡薄荷酮的含量比例有所區別,其中荊芥揮發油特征成分胡薄荷酮以6號樣品揮發油的相對含量最高(36.99%),3號樣品揮發油最低(24.26%);而含量較高的薄荷酮以2號樣品揮發油的相對含量最高(44.00%);6號樣品揮發油中薄荷酮含量僅為16.61%,檸檬烯含量為0.36%,而棕櫚酸、亞麻酸等長鏈脂肪酸含量較高。8號樣品揮發油中薄荷酮含量也較低,為31.45%。研究表明,薄荷酮有較強的鎮痛作用,檸檬烯有良好的鎮咳、祛痰、抑菌作用。其他來源荊芥揮發油中共有成分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但差別不大。
3 小結與討論
本結果反映了不同來源和產地荊芥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在種類和含量上有一定的差異,可能與各地氣候條件、土壤狀況、緯度、海拔高度、日照強度、栽培條件和采集季節等因素有關。化學成分種類,特別是特征成分以及含量的不同,可能對藥理、藥效等方面造成影響。這些差異可為荊芥揮發油的應用提供一定的指導,也可為不同來源和產地藥材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曾 南,沈映君,任永欣,等.荊芥揮發油抗炎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藥材,2006,29(4):359-362.
[2] 張 麗,張 敏,孫 娥,等.荊芥內酯聚乳酸乙醇酸納米粒的抗炎、鎮痛及解熱作用[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8,39(5):433-436.
[3] 蔡光先,劉 林,王宇紅,等.荊芥不同粒徑粉體解熱鎮痛作用的比較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8(6):18-20.
[4] 葛衛紅,沈映君. 荊芥、防風揮發油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 (1):55-57.
[5] 趙 璐,曾 南,唐永鑫,等. 荊芥揮發油對大鼠胸腔白細胞5-脂氧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7):2154-2157.
[6] 解宇環,沈映君,金沈銳,等. 荊芥揮發油對急性肺損傷大鼠肺組織病理形態及NF-XB、IXB含量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08,23(3):274-276.
[7] 曾 南,李軍暉,付 田,等.荊芥揮發油對白三烯拮抗活性的實驗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6,24(6):1033-1035.
[8] 何 婷,陳 恬,曾 南,等.荊芥揮發油體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及機制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3):51-55.
[9] 湯 奇,楊發龍,曾 南,等.荊芥揮發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2):28-31.
[10]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63.
(責任編輯 胡西洲)
1.3 方法
1.3.1 提取方法 取100 g荊芥樣品,粉碎,按中國藥典2010年版附錄XD[10]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用無水硫酸鈉干燥后得淡黃色油狀物。
1.3.2 氣相色譜條件 進樣口溫度為250 ℃;分流比為50∶1;氣化溫度為250 ℃;進樣量為1 μL;溶劑延遲3 min;程序升溫,柱溫80 ℃保持3 min, 以10 ℃/min升至110 ℃保持3 min,再以10 ℃/min 升至210 ℃保持3 min,再以10 ℃/min 升至230 ℃保持2 min。
1.3.3 質譜條件 電離方式為EI;離子源溫度為230 ℃;四極桿溫度為150 ℃;倍增電壓為1 341 V;發射電流為34.6 μA;接口溫度為280 ℃;質量范圍為50~550 amu;電離能量為70 EV。
2 結果與分析
樣品按上述測定條件進行GC-MS分析,得到總離子流圖,經過NIST 02數據系統檢索,結合人工圖譜解析,鑒定出荊芥揮發油中的化學成分。用面積歸一化法確定了各產地各成分的相對含量,分析結果見圖1和表2。
由表2可知,不同來源的荊芥揮發油中共鑒別出21種成分,主要以酮類、烯烴、醇類以及長鏈脂肪酸為主,其中共有成分為13種,共有成分占揮發油總量的81.02%~87.67%。共有成分主要為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丁香烯、棕櫚酸、亞麻酸等成分,其中薄荷酮和胡薄荷酮的含量較高。薄荷酮和胡薄荷酮含量占總量的53.59%~72.90%。這與荊芥揮發油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薄荷酮、胡薄荷酮相符。
但在不同來源和產地的荊芥揮發油成分中,薄荷酮與胡薄荷酮的含量比例有所區別,其中荊芥揮發油特征成分胡薄荷酮以6號樣品揮發油的相對含量最高(36.99%),3號樣品揮發油最低(24.26%);而含量較高的薄荷酮以2號樣品揮發油的相對含量最高(44.00%);6號樣品揮發油中薄荷酮含量僅為16.61%,檸檬烯含量為0.36%,而棕櫚酸、亞麻酸等長鏈脂肪酸含量較高。8號樣品揮發油中薄荷酮含量也較低,為31.45%。研究表明,薄荷酮有較強的鎮痛作用,檸檬烯有良好的鎮咳、祛痰、抑菌作用。其他來源荊芥揮發油中共有成分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但差別不大。
3 小結與討論
本結果反映了不同來源和產地荊芥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在種類和含量上有一定的差異,可能與各地氣候條件、土壤狀況、緯度、海拔高度、日照強度、栽培條件和采集季節等因素有關。化學成分種類,特別是特征成分以及含量的不同,可能對藥理、藥效等方面造成影響。這些差異可為荊芥揮發油的應用提供一定的指導,也可為不同來源和產地藥材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曾 南,沈映君,任永欣,等.荊芥揮發油抗炎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藥材,2006,29(4):359-362.
[2] 張 麗,張 敏,孫 娥,等.荊芥內酯聚乳酸乙醇酸納米粒的抗炎、鎮痛及解熱作用[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8,39(5):433-436.
[3] 蔡光先,劉 林,王宇紅,等.荊芥不同粒徑粉體解熱鎮痛作用的比較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8(6):18-20.
[4] 葛衛紅,沈映君. 荊芥、防風揮發油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 (1):55-57.
[5] 趙 璐,曾 南,唐永鑫,等. 荊芥揮發油對大鼠胸腔白細胞5-脂氧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7):2154-2157.
[6] 解宇環,沈映君,金沈銳,等. 荊芥揮發油對急性肺損傷大鼠肺組織病理形態及NF-XB、IXB含量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08,23(3):274-276.
[7] 曾 南,李軍暉,付 田,等.荊芥揮發油對白三烯拮抗活性的實驗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6,24(6):1033-1035.
[8] 何 婷,陳 恬,曾 南,等.荊芥揮發油體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及機制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3):51-55.
[9] 湯 奇,楊發龍,曾 南,等.荊芥揮發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2):28-31.
[10]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63.
(責任編輯 胡西洲)
1.3 方法
1.3.1 提取方法 取100 g荊芥樣品,粉碎,按中國藥典2010年版附錄XD[10]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用無水硫酸鈉干燥后得淡黃色油狀物。
1.3.2 氣相色譜條件 進樣口溫度為250 ℃;分流比為50∶1;氣化溫度為250 ℃;進樣量為1 μL;溶劑延遲3 min;程序升溫,柱溫80 ℃保持3 min, 以10 ℃/min升至110 ℃保持3 min,再以10 ℃/min 升至210 ℃保持3 min,再以10 ℃/min 升至230 ℃保持2 min。
1.3.3 質譜條件 電離方式為EI;離子源溫度為230 ℃;四極桿溫度為150 ℃;倍增電壓為1 341 V;發射電流為34.6 μA;接口溫度為280 ℃;質量范圍為50~550 amu;電離能量為70 EV。
2 結果與分析
樣品按上述測定條件進行GC-MS分析,得到總離子流圖,經過NIST 02數據系統檢索,結合人工圖譜解析,鑒定出荊芥揮發油中的化學成分。用面積歸一化法確定了各產地各成分的相對含量,分析結果見圖1和表2。
由表2可知,不同來源的荊芥揮發油中共鑒別出21種成分,主要以酮類、烯烴、醇類以及長鏈脂肪酸為主,其中共有成分為13種,共有成分占揮發油總量的81.02%~87.67%。共有成分主要為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丁香烯、棕櫚酸、亞麻酸等成分,其中薄荷酮和胡薄荷酮的含量較高。薄荷酮和胡薄荷酮含量占總量的53.59%~72.90%。這與荊芥揮發油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薄荷酮、胡薄荷酮相符。
但在不同來源和產地的荊芥揮發油成分中,薄荷酮與胡薄荷酮的含量比例有所區別,其中荊芥揮發油特征成分胡薄荷酮以6號樣品揮發油的相對含量最高(36.99%),3號樣品揮發油最低(24.26%);而含量較高的薄荷酮以2號樣品揮發油的相對含量最高(44.00%);6號樣品揮發油中薄荷酮含量僅為16.61%,檸檬烯含量為0.36%,而棕櫚酸、亞麻酸等長鏈脂肪酸含量較高。8號樣品揮發油中薄荷酮含量也較低,為31.45%。研究表明,薄荷酮有較強的鎮痛作用,檸檬烯有良好的鎮咳、祛痰、抑菌作用。其他來源荊芥揮發油中共有成分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但差別不大。
3 小結與討論
本結果反映了不同來源和產地荊芥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在種類和含量上有一定的差異,可能與各地氣候條件、土壤狀況、緯度、海拔高度、日照強度、栽培條件和采集季節等因素有關。化學成分種類,特別是特征成分以及含量的不同,可能對藥理、藥效等方面造成影響。這些差異可為荊芥揮發油的應用提供一定的指導,也可為不同來源和產地藥材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曾 南,沈映君,任永欣,等.荊芥揮發油抗炎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藥材,2006,29(4):359-362.
[2] 張 麗,張 敏,孫 娥,等.荊芥內酯聚乳酸乙醇酸納米粒的抗炎、鎮痛及解熱作用[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8,39(5):433-436.
[3] 蔡光先,劉 林,王宇紅,等.荊芥不同粒徑粉體解熱鎮痛作用的比較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8(6):18-20.
[4] 葛衛紅,沈映君. 荊芥、防風揮發油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 (1):55-57.
[5] 趙 璐,曾 南,唐永鑫,等. 荊芥揮發油對大鼠胸腔白細胞5-脂氧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7):2154-2157.
[6] 解宇環,沈映君,金沈銳,等. 荊芥揮發油對急性肺損傷大鼠肺組織病理形態及NF-XB、IXB含量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08,23(3):274-276.
[7] 曾 南,李軍暉,付 田,等.荊芥揮發油對白三烯拮抗活性的實驗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6,24(6):1033-1035.
[8] 何 婷,陳 恬,曾 南,等.荊芥揮發油體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及機制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3):51-55.
[9] 湯 奇,楊發龍,曾 南,等.荊芥揮發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2):28-31.
[10]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63.
(責任編輯 胡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