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芳+李建強+熊小容+龔循強+孫維
摘要:在構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評價模型的基礎上,分析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進程的協調程度,以期為成都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提供決策。研究結果表明,在城市化進程中,要處理好保護土地與發展城市化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要保證城市化進程順利進行,又要節約用地,提高土地特別是城市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程度。
關鍵詞: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化;協調發展;成都市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1-0236-05
Coordinated Developmental Study on Urban Land-intensive Use and Urbanization
in Chengdu
ZHOU Xiu-fang1,LI Jian-qiang1,XIONG Xiao-rong2,GONG Xun-qiang3,SUN Wei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2.Guizhou Geology and Miner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Corporation, Guiyang 563200, China;
3.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land-intensive use and urbanization of Chengdu in 2001-2010 based on the valuations of urban land-intensive use and urbanization, it is hoped to provide concrete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Chengdu.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e should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and urbanization. Whats mor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should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the land should be economically used to improve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the urban land.
Key words: urban land-intensive use;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hengdu city
收稿日期:2013-06-09
作者簡介:周秀芳(1988-),女,江西撫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經濟與資源經濟,(電話)18280121766(電子信箱)
584863917@qq.com;通訊作者,李建強(1974-),男,教授,主要從事土地經濟與政策研究,(電子信箱)ljq9801@163.com。
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但同時,有些地區普遍存在土地低效利用現象[1]。從中國目前土地資源相對匱乏的現狀來看,在實現城市化的進程中,應該注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如果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不能協調發展,將導致城市用地無計劃地外延擴張,城市中心地段土地過度使用,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結構失衡,農用地減少尤其是耕地的減少,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鎮人口增加,農村普遍存在“空心村”,從而又造成了城市的擁擠及農村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有關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兩者的分別研究,而對兩者的協調發展研究較為少見,且主要是從定性的角度分析兩者關系[2-5]。鑒于此,本文以成都市為例,分別建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及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對成都市2001-2010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進行測算,在此基礎上運用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兩者之間的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進行測算,分析兩者協調發展狀況,以期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據。
1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理論分析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協調關系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兩者之間形成的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6-8]。這種協調關系不僅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集約化,又能更加合理地控制城市規模擴張和城市化進程,防止土地過度損失,使兩者的長期變化趨勢基本同步,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合理有序地發展。
一方面,合理的城市化進程可以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程度。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土地的集約利用,合理的城市化不僅不會浪費土地,相反還會節約土地。從長遠來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分散的人口和鄉村工業聚集,使得城市人口密度提高、居住集中、建筑物容積率提高,從而提高了城市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程度。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的提高,緩解了人口對土地資源的壓力,加強了對土地的保護。
另一方面,優化配置城市土地資源,提高其集約化利用程度,可以促進城市化順利進行。目前,中國大部分城市以“攤大餅”方式擴展發展,城市土地開發只是外延平面式擴張,忽視了立體綜合開發及利用,使得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從而阻礙了城市化的順利進行。只有從調整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優化配置城市土地資源,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入手,才能防止“城市病”的發生,從而使城市化進程更加合理。
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既要求城市化能夠迅速發展,也要求有效保護日益稀缺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別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度[9]。從兩者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不能單純出于土地保護的需要而影響城市化的進程,也不能只注重經濟的提高和城市化的進程而忽視土地保護。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科學調控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關系,才能使經濟社會得到長期健康發展。
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實證分析——以成都市為例
2.1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及城市化水平測度
2.1.1 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現狀特征,本文在針對性、科學性、動態性、可操作性及全面性等原則的指導下,運用頻度分析法、理論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構建了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10]。首先是通過CNKI數據庫查找相關文獻,對有關2001-2010年有關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指標進行頻度統計,從中選擇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然后進行理論分析,分別界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及城市化的概念,初步確定了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系統應從城市土地利用強度、城市土地投入水平、城市土地產出效益和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續性四方面來評價,城市化水平系統應從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及景觀生態城市化四個方面來評價[11-13]。最后結合專家意見,剔除不恰當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表1、表2)。
2.1.2 數據來源 主要數據來源包括:2001-2010年《成都統計年鑒》、《四川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
2.1.3 評價模型
1)評價指標標準化。各評價指標由于計量單位、量綱及數量級不同對評價結果會有不同影響,因此,現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及城市化評價指標進行同量度處理,即采用極差標準化,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公式如式1和式2:
當xij為正向指標時 xij′=■ (1)
當xij為負向指標時 xij′=■ (2)
式中,xij′(=1,2,…,n;=1,2,…,m)為第i年中第j項指標標準化后的值,xij表示第i年中第j項指標的數值,max xj表示第j項評價指標的最大值,min xj表示第j項評價指標的最小值。
2)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熵值法是根據各個指標所含信息有序度的差異性來確定該指標的權重。在信息論中,信息熵表示系統有序程度,一個系統差異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即該指標權重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根據各個評價指標值的差異程度,利用信息熵計算相應指標權重?,F對標準化處理過的數據采用熵值法,計算出指標權重(表3、表4),計算步驟與公式如下:
①計算第j項指標,第i年的特征比重:
Pij=xij′■xij′ (3)
②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ej=-K■PijlnPij,令,則0≦ej≦1 (4)
③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
hj=1-ej (5)
④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
Wj=hj■hj (6)
根據各指標的權重Wj與原始數據經標準化處理得到的矩陣Pij相乘累加,可得到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表5),計算公式如下:
Yi=■WjPij (7)
2.2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測度
協調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無論是在組織結構上,還是在變化上形成的一種對應和諧關系,它是系統之間或系統內要素之間比例得當、共同促進的良性循環的態勢[14]。協調度是表征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是度量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15]。協調發展度是在協調度的基礎上表征出兩系統總體的發展水平及所處的發展層次,是度量兩系統協調發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標[16]。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協調度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系統協調發展和諧一致的程度,是度量兩系統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協調度越高,說明兩系統協調狀況越好。其計算公式如式8:
C=■■ (8)
式(8)中,C代表協調度(0≦C≦1),k為調節系數(k≧2),u(x)表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e(y)表示城市化水平。
由于協調度C只能反映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兩系統的相互協同性及一致性程度,不能揭示兩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故本文在協調度函數模型的基礎上構建協調發展度模型(如式9):
D=■,CT=α×u(x)+β×e(y) (9)
式(9)中,D代表協調發展度,C代表協調度,T代表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整體水平綜合評價指數,α、β為待定權數。因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取α=β=0.5。
綜合以上研究得出結果如表5。
2.3 評價結果及結果分析
2.3.1 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結果及分析 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呈明顯增長趨勢,即從2001年的0.083 7增長到2010年的0.147 7,年均增長6.51%。從各年份的增長幅度來看,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2001-2003年,該階段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呈小幅度下降,即從2001年的0.083 7下降到2002和2003年的0.079 1。第2階段為2004-2006年,此階段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平穩持續增長,即由2004年的0.090 3增長到2006年的0.092 0,年均增長9.36%。第3階段為2007-2010年,該階段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大幅度增長,即由2007年的0.104 7增加到2010年的0.147 7,年均增長12.15%。
2.3.2 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評價結果及分析 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同樣呈明顯增長趨勢,即從2001年的0.075 4增長到2010年的0.129 9,年均增長6.23%。從各年份的增長幅度來看,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同樣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2001-2002年,該階段的城市化水平呈小幅度增長,即從2001年的0.075 4增長到0.077 4(2002年)。第2階段為2003-2007年,此階段的城市化水平呈現平穩持續增長趨勢,即由2003年的0.086 5增長到2007年的0.107 4,年均增長5.56%。第3階段為2008-2010年,該階段城市化水平高于前兩階段且增長速度也較快,即由2008年的0.113 2增加到2010年的0.129 9,年均增長7.12%。
2.3.3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等級及分析 借鑒有關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設定協調發展度等級及其劃分標準(表6)[17-19]。從表5和表6可以看出,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協調發展經歷了4個等級,即失調衰退城市化滯后型(2001-2002年),失調衰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3年),瀕臨失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4-2008年),瀕臨失調城市化滯后型(2009-2010年)。從協調發展水平來看,失調衰退持續了3年,即2001-2003年;瀕臨失調持續了7年,即2004-2010年。就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相互關系而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出現了6次,即2003-2008年;城市化滯后出現了4次,即2001-2002年及2009-2010年。
3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成都市2001-2010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測算及運用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兩者之間的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測算,可得出以下相關結論:
1)基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評價基礎上的協調發展測算模型,能夠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系統與城市化系統間協調發展程度的定量評價,且可信度較高和可操作性較強。
2)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水平比較低,依次經歷了失調衰退城市化滯后型(2001-2002年),失調衰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3年),瀕臨失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4-2008年)和瀕臨失調城市化滯后型(2009-2010年)4個階段。
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都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有效協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廖進中,韓 峰,張文靜,等.長株潭地區城鎮化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30-36.
[2] HEILIG,G K.Neglected dimensions of global land-use change: Relations and dat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5,(20):831-859.
[3] RAMANKUTTY N, FOLEY J A, OIEJNICZAK N J. People on the land: Changes in global population and croplands during the 20thcentury [J]. Ambio,2002(3):251-257.
[4] 孫 鈺,孫敏義.城市化與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 [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5):37-40.
[5] 吳次芳,陸張維,楊志榮,等.中國城市化與建設用地增長動態關系的計量研究 [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2):18-23.
[6] 許 宏,周應恒.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規律及協調發展研究——基于云南省的實證[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4):133-139.
[7] 劉 浩,張 毅,鄭文升,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區域城市化的時空耦合協調發展評價——以環渤海地區城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8] 朱榮榮,蒲春玲.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關系探討[J].新疆財經,2006,(5):41-43.
[9] 呂玉印.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14-20.
[10] 曹利軍,王華東.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系統建立原理與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5):526-532.
[11] 彭建超,徐春鵬,吳 群,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03-109.
[12] 朱天明,楊桂山,蘇偉忠,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評價[J].資源科學,2009,31(7):1109-1116.
[13] 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2):78-87.
[14] 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19(2):171-177.
[15] 歐 雄,馮長春,沈青云.協調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潛力評價中的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1):42-45.
[16] 封 毅,閻伍玖,崔靈周,等.蕪湖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6):211-215.
[17] 張 銳,鄭華偉.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 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1,24(3):10-14.
[18] 陳興雷,李淑杰,郭忠興.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度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7):66-70.
[19] 封 毅,閻伍玖,崔靈周,等.蕪湖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6):211-215.
(責任編輯 李姣姣)
2.3.2 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評價結果及分析 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同樣呈明顯增長趨勢,即從2001年的0.075 4增長到2010年的0.129 9,年均增長6.23%。從各年份的增長幅度來看,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同樣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2001-2002年,該階段的城市化水平呈小幅度增長,即從2001年的0.075 4增長到0.077 4(2002年)。第2階段為2003-2007年,此階段的城市化水平呈現平穩持續增長趨勢,即由2003年的0.086 5增長到2007年的0.107 4,年均增長5.56%。第3階段為2008-2010年,該階段城市化水平高于前兩階段且增長速度也較快,即由2008年的0.113 2增加到2010年的0.129 9,年均增長7.12%。
2.3.3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等級及分析 借鑒有關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設定協調發展度等級及其劃分標準(表6)[17-19]。從表5和表6可以看出,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協調發展經歷了4個等級,即失調衰退城市化滯后型(2001-2002年),失調衰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3年),瀕臨失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4-2008年),瀕臨失調城市化滯后型(2009-2010年)。從協調發展水平來看,失調衰退持續了3年,即2001-2003年;瀕臨失調持續了7年,即2004-2010年。就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相互關系而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出現了6次,即2003-2008年;城市化滯后出現了4次,即2001-2002年及2009-2010年。
3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成都市2001-2010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測算及運用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兩者之間的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測算,可得出以下相關結論:
1)基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評價基礎上的協調發展測算模型,能夠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系統與城市化系統間協調發展程度的定量評價,且可信度較高和可操作性較強。
2)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水平比較低,依次經歷了失調衰退城市化滯后型(2001-2002年),失調衰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3年),瀕臨失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4-2008年)和瀕臨失調城市化滯后型(2009-2010年)4個階段。
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都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有效協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廖進中,韓 峰,張文靜,等.長株潭地區城鎮化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30-36.
[2] HEILIG,G K.Neglected dimensions of global land-use change: Relations and dat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5,(20):831-859.
[3] RAMANKUTTY N, FOLEY J A, OIEJNICZAK N J. People on the land: Changes in global population and croplands during the 20thcentury [J]. Ambio,2002(3):251-257.
[4] 孫 鈺,孫敏義.城市化與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 [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5):37-40.
[5] 吳次芳,陸張維,楊志榮,等.中國城市化與建設用地增長動態關系的計量研究 [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2):18-23.
[6] 許 宏,周應恒.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規律及協調發展研究——基于云南省的實證[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4):133-139.
[7] 劉 浩,張 毅,鄭文升,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區域城市化的時空耦合協調發展評價——以環渤海地區城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8] 朱榮榮,蒲春玲.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關系探討[J].新疆財經,2006,(5):41-43.
[9] 呂玉印.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14-20.
[10] 曹利軍,王華東.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系統建立原理與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5):526-532.
[11] 彭建超,徐春鵬,吳 群,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03-109.
[12] 朱天明,楊桂山,蘇偉忠,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評價[J].資源科學,2009,31(7):1109-1116.
[13] 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2):78-87.
[14] 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19(2):171-177.
[15] 歐 雄,馮長春,沈青云.協調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潛力評價中的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1):42-45.
[16] 封 毅,閻伍玖,崔靈周,等.蕪湖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6):211-215.
[17] 張 銳,鄭華偉.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 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1,24(3):10-14.
[18] 陳興雷,李淑杰,郭忠興.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度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7):66-70.
[19] 封 毅,閻伍玖,崔靈周,等.蕪湖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6):211-215.
(責任編輯 李姣姣)
2.3.2 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評價結果及分析 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同樣呈明顯增長趨勢,即從2001年的0.075 4增長到2010年的0.129 9,年均增長6.23%。從各年份的增長幅度來看,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同樣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2001-2002年,該階段的城市化水平呈小幅度增長,即從2001年的0.075 4增長到0.077 4(2002年)。第2階段為2003-2007年,此階段的城市化水平呈現平穩持續增長趨勢,即由2003年的0.086 5增長到2007年的0.107 4,年均增長5.56%。第3階段為2008-2010年,該階段城市化水平高于前兩階段且增長速度也較快,即由2008年的0.113 2增加到2010年的0.129 9,年均增長7.12%。
2.3.3 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等級及分析 借鑒有關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設定協調發展度等級及其劃分標準(表6)[17-19]。從表5和表6可以看出,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協調發展經歷了4個等級,即失調衰退城市化滯后型(2001-2002年),失調衰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3年),瀕臨失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4-2008年),瀕臨失調城市化滯后型(2009-2010年)。從協調發展水平來看,失調衰退持續了3年,即2001-2003年;瀕臨失調持續了7年,即2004-2010年。就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相互關系而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出現了6次,即2003-2008年;城市化滯后出現了4次,即2001-2002年及2009-2010年。
3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成都市2001-2010年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水平測算及運用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兩者之間的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測算,可得出以下相關結論:
1)基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評價基礎上的協調發展測算模型,能夠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系統與城市化系統間協調發展程度的定量評價,且可信度較高和可操作性較強。
2)2001-2010年成都市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水平比較低,依次經歷了失調衰退城市化滯后型(2001-2002年),失調衰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3年),瀕臨失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04-2008年)和瀕臨失調城市化滯后型(2009-2010年)4個階段。
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都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有效協調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廖進中,韓 峰,張文靜,等.長株潭地區城鎮化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30-36.
[2] HEILIG,G K.Neglected dimensions of global land-use change: Relations and dat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5,(20):831-859.
[3] RAMANKUTTY N, FOLEY J A, OIEJNICZAK N J. People on the land: Changes in global population and croplands during the 20thcentury [J]. Ambio,2002(3):251-257.
[4] 孫 鈺,孫敏義.城市化與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 [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5):37-40.
[5] 吳次芳,陸張維,楊志榮,等.中國城市化與建設用地增長動態關系的計量研究 [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2):18-23.
[6] 許 宏,周應恒.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規律及協調發展研究——基于云南省的實證[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4):133-139.
[7] 劉 浩,張 毅,鄭文升,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區域城市化的時空耦合協調發展評價——以環渤海地區城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8] 朱榮榮,蒲春玲.城市化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關系探討[J].新疆財經,2006,(5):41-43.
[9] 呂玉印.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14-20.
[10] 曹利軍,王華東.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系統建立原理與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5):526-532.
[11] 彭建超,徐春鵬,吳 群,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03-109.
[12] 朱天明,楊桂山,蘇偉忠,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評價[J].資源科學,2009,31(7):1109-1116.
[13] 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2):78-87.
[14] 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19(2):171-177.
[15] 歐 雄,馮長春,沈青云.協調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潛力評價中的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1):42-45.
[16] 封 毅,閻伍玖,崔靈周,等.蕪湖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6):211-215.
[17] 張 銳,鄭華偉.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 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1,24(3):10-14.
[18] 陳興雷,李淑杰,郭忠興.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度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7):66-70.
[19] 封 毅,閻伍玖,崔靈周,等.蕪湖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6):211-215.
(責任編輯 李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