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君+肖哲濤+陳紅濤
摘要:以高村社區規劃設計為例,探索如何在“三化”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通過總結歸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深層內涵,分析新型農村社區在“三化”協調發展中的作用,并提出相應的規劃策略。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三化”協調發展;規劃策略;高村社區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1-0245-04
Plan and Strategy for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n Condi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O Li-jun1,XIAO Zhe-tao1,2,CHEN Hong-tao3
(1.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11, China; 2.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3.Hena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was planned. Taking Gao-cun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the fun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i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in summarizing the deep meaning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Meanwhile, the plan and desig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rural community;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lan and strategy; Gao-cun community
收稿日期:2013-06-09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學技術廳成果(9412012Y1286);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QN-195)
作者簡介:郝麗君(1976-),女,山東濰坊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理論,(電話)13629281346(電子信箱)kingwya@126.com。
“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道路”是河南省探索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中原經濟區而提出的戰略方針。如何通過合理規劃,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應對“三化”協調發展,仍在持續探索中。本文以高村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設計為例,討論既益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又促進“三化”協調發展的規劃策略設計策略。
1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涵和作用
1.1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涵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的是整合農村的土地、人口、產業、資源等各類要素,在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強化新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能力的同時,破解在保障城鄉建設用地需求的同時不侵占耕地的難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讓更多的農民低成本轉化為城鎮居民,既解決了集中積聚、集約發展、提高效益的問題,也解決了中國“人多地少”的發展空間問題,是提升節約集約用地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生態文明,城鄉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出路[1]。
1.2 新型農村社區的作用
1.2.1 “三化”協調發展的社會基礎 新型農村社區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需求,一改傳統農村社會逐漸脫離分散、孤立、封閉的小農社會模式,迎合市場化發展大潮,呈現出開放性、流動性、變化性、異質性等特征[2]。既有城市社區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子,又不同于城市社區,主要是針對農村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能有效促進農村社會從內到外的改革變通,使農民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公告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需求得到滿足,從農村社會發展的角度促進“三化”協調發展(圖1)。
1.2.2 “三化”協調發展的經濟動力 合理高效的經濟發展能給“三化”協調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而經濟發展必須消除體制弊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恰好可以建立一個新的平臺——有效推進城鄉一體化,著力統籌城鄉發展。通過村莊的遷并、改造、整合,集中農村居民生活空間,集聚農村產業發展,在“三化”協調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的區域調整,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發展動力。
1.2.3 “三化”協調發展的生態支撐點 新型農村社區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五級城鎮體系中的最小單元,卻是聯系城鄉的重要細胞組織,是整個城鎮體系的根基,城鄉梯次發展的末端節點[3]。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堅持生態策略,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才能夯實城鎮體系,提供“三化”協調的生態支撐,統籌城鎮體系生態可持續化發展。
2 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策略
2.1 規劃原則
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要滿足“三化”協調發展,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劃原則:①因地制宜,分類規劃。在規劃中區分不同的社區類型,并注意區分規劃的層次。②以人為本、村民參與。村民是新型農村社區的使用者,社區規劃應以滿足村民發展需求為主要目標,在規劃中積極引導村民參與,使村民真正成為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的主體。③整合資源、產業支撐。產業是社區發展的經濟基礎,只有在整合區域資源的基礎上,發展高效產業,才能建設可持續新型農村社區。④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通過配套設施的建設,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適程度。⑤生態修復、文化傳承。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并傳承村莊的文化脈絡,構建新型農村社區生態文明格局,促進“三化”協調發展。
2.2 規劃內容
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按照區域范圍的層級分為區域布局(布點)的社區布局規劃、社區內的空間發展規劃和社區詳細規劃三個層次,不同層次對應不同的規劃內容。
2.2.1 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 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與傳統意義的村鎮體系規劃不完全相同,應加強對“三化”協調空間布局的研究,整合區域的有效資源、節約集約土地利用,優化區域的配套支撐能力,見圖2。在規劃內容上主要為: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及功能區規劃,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新型農村社區遷并整合規劃,空間管制規劃,區域基礎設施規劃,區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規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以及防災減災等其他規劃。
2.2.2 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和詳細規劃 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和詳細規劃首先要區分不同的建設模式。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可以概括為整體搬遷型、舊村改造型、城鎮吸納型、村莊合并型、強村升級型等。不同模式規劃的重點和內容會有所不同[4]:①整體搬遷型,規劃要點是產業支撐規劃,原村莊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的傳承延續;②舊村改造型,規劃要點是優先改造人居環境,配建各類公建和基礎設施,尋找產業動力;③城鎮吸納型,規劃要點是考慮城鎮的發展需求,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共享建設;④村莊合并型,規劃要點是協調合并村莊對居住、就業等的不同需求,整合資源,集約土地;⑤強村升級型,規劃要點是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產業集聚區,形成區域中心。對于新型農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而言,重點是產業發展與產業布局規劃、土地利用空間的規劃管制、土地利用與空間規劃、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四個方面,尤其是四區的空間范圍界定以及產業發展定位、發展方向等,更是空間發展規劃中的重中之重。對于新型農村社區詳細規劃而言,以實施建設為規劃目的,所以主要包括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用地控制性規劃、住宅與公建的建筑設計導引,以及其他相關規劃幾個方面。
2.3 規劃實施
規劃的實施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尤為重要,只有實施社區規劃,才能真正促進“三化”協調發展,這需要一方面在規劃設計中以可操作性作為設計的準繩,另一方面注意規劃后的管理。具體而言包括:①統一社區建設領導。制定計劃,落實措施,分工合作,加強管理;同時積極與鄉政府及縣規劃、建設主管部門聯系,爭取政策、技術、資金上的支持。②加大社區建設宣傳。在編制社區規劃時,廣泛聽取居民意見,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批準后的規劃在社區內進行公告和宣傳。也可以制作宣傳小冊子,分發到各戶,讓每個居民都做到心中有數。③引入社區經營的理念。在建設資金的籌措上,可以采取政府、集體、居民多方面結合的方法,采取多渠道開發建設的模式,從經濟上保障規劃的實施。有條件的社區,也可借助開發公司的力量,對社區進行成片建設開發。④全程監督社區的建設過程。對所有項目進行公示,公布項目進度,由居民監督小組對項目質量、安全使用、資金使用等進行跟蹤監督。
3 高村社區的探索實踐
高村新型農村社區(以下簡稱高村社區)選址于河南省滎陽市高村鄉鄉政府所在地,是高村鄉6個新型農村社區之一,為全鄉中心社區。在發展定位上,高村社區除了承擔一般新型農村社區功能外,還具有鄉鎮級別的行政管理職能和負責全鄉公共服務等功能。高村社區由高村、高村寺、邙山、安仁寨、張村、杜常、韓常、史坊、油坊、馬寨10個村莊遷并整合而來(圖3)。
以下就高村社區規劃應對“三化”協調發展的特色之處進行剖析。
3.1 高村社區空間發展規劃
3.1.1 產業規劃支撐 產業支撐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動力源泉,好的產業能給新型農村社區帶來建設資金,能就近解決農民就業難題,并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所以在新型農村社區規劃中,對于產業支撐的研究是重中之重。要在規劃中明確產業發展的定位、結構、發展方向及布局等。
高村社區結合現狀發展條件及發展趨勢,將產業發展結構定位為“核心、節點、區域”相結合的整體布局模式。“核心”指位于社區內部,依托于社區主要道路兩側打造商業街區,形成社區第三產業發展核心。“節點”指位于規劃范圍西部的農民創業園,以集聚鄉域現有工業企業為主,發展加工制造業。“區域”指位于規劃范圍南部連霍高速兩側張村的花卉苗木生態種植區域;位于規劃范圍中部的優質糧食生產區域;位于規劃范圍北片區安仁寨和邙山村的觀光旅游和林果種植區域,見圖4。
3.1.2 區域道路交通和配套設施建設
1)道路交通。①對外交通。與周邊路網共同形成完善的對外交通網絡,方便居民的對外聯系。客運站、公共停車場等交通設施與鎮區共享。②新型農村社區道路。利用現有道路,進行改造升級,建設形成各社區間便捷的交通網。③農業生產性道路:結合村路和鄉道現狀,對路面進行優化,方便社區居民務農生產。
2)配套設施。①公共設施。由于社區位于高村鄉政府所在地內,社區的公共設施應充分考慮統籌共建,實現共享,避免重復建設[5]。社區內部建設配套有鄉政府、社區服務中心、衛生站、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禮堂等設施。并規劃建設敬老院、衛生院、客運站等設施。②基礎設施。根據上位規劃,規劃范圍內建設有高村鄉污水處理廠、升級現狀35 KV高村變電站為110 KV,社區周邊與社區共享有北邙水廠。還有部分經過規劃范圍內的重要市政設施,主要是黃河牛口峪提水干管、焦作-鄭州煤層氣、天然氣管道、西氣東輸管線、南水北調干渠等。
3.2 高村社區詳細規劃
3.2.1 規劃結構多元化 規劃利用城市道路以及社區內主要道路將社區劃分為多個規模類似的組團,有利于社區資源及綠地的配置,同時也便于社區后期的管理和開發建設。整體形成“兩心、三軸、一帶、七片區”的多元布局結構,見圖5。
3.2.2 控制性規劃引入 規劃管理單元由若干功能具有內在關聯性的地塊組成(即街坊層面的控制單元),一方面承接城鎮總體規劃和“三化”協調規劃,落實其中的宏觀性、指導性、戰略性意圖;另一方面明確具體控制指標,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層次作用,并且對于增加控規成果的彈性,提高可操作性具有重要作用。
3.2.3 內部道路等級化 ①社區級道路。結合“大社區”的理念,整體形成為“四橫三縱”的結構,形成社區與外部便捷的聯系通道,道路分為30、24、20、15 m四種斷面形式。②小區級道路。結合地塊特征與布局結構,形成各個小區的內部環路,同時與相鄰小區充分銜接,加強社區內各小區居民的出行與交流。道路分為9 m和7 m兩種斷面形式。③組團級道路。聯系組團級,與小區級道路共同形成小區內主干路網系統,路面寬度為5 m。④宅前路。路面寬度為3.5 m。停車分為沿路停車、住宅底層車庫和公共停車場三種模式。確保戶均1個停車位的同時,結合道路兩側、社區廣場、商業設施周圍場地等,適當規劃若干公共停車場,滿足外來車輛以及農機車輛的停放需求,形成社區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停車體系,共設置停車位7 020個。
3.2.4 綠地景觀網絡化 社區綠地景觀設計運用“核與軸”、“點線面”相結合的規劃手法,形成由“干、枝、葉”構成的綠地結構。利用現有水溝改造建設形成南北向的濱水景觀帶,同時將水系引入相鄰的小區內,圍繞水系建設步行景觀走廊,并在沿線設置多處集中綠化場地,供居民休閑娛樂,形成社區綠化景觀核心。
3.2.5 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共享共建 高村社區的公共設施的配建,在滿足超前性和便捷性的同時兼顧共享共建,適應居住規模,符合居民的活動規律和日常使用,并在功能內容上避免與周邊地區已有設施重復,兼顧其經營管理的合理性和經濟性。規劃幼兒園、小學、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
4 小結
“三化”協調發展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需要統籌布局,遵循規劃原則。在建設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積極整合資源,完善公共設施建設并實現共享;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力求實現“三化”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協調發展。“三化”協調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合理規劃與健康發展。對于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而言,所涉及的許多方面還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仇保興.城鎮化的挑戰與希望[J].城市發展研究,2010(1):1-7.
[2] 楊小貞.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分析[J].滄桑,2012(3):122-124.
[3] 張占倉,蔡建霞,陳環宇,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中需要破解的難題及對策[J].河南科學,2012(6);777-782.
[4] 王景全.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特點與發展建議[J].城鄉建設,2013(1):65-67.
[5] 郝麗君,肖哲濤.鄉村超市的選址和建筑設計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3(1):52-56.
(責任編輯 李姣姣)
3.2 高村社區詳細規劃
3.2.1 規劃結構多元化 規劃利用城市道路以及社區內主要道路將社區劃分為多個規模類似的組團,有利于社區資源及綠地的配置,同時也便于社區后期的管理和開發建設。整體形成“兩心、三軸、一帶、七片區”的多元布局結構,見圖5。
3.2.2 控制性規劃引入 規劃管理單元由若干功能具有內在關聯性的地塊組成(即街坊層面的控制單元),一方面承接城鎮總體規劃和“三化”協調規劃,落實其中的宏觀性、指導性、戰略性意圖;另一方面明確具體控制指標,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層次作用,并且對于增加控規成果的彈性,提高可操作性具有重要作用。
3.2.3 內部道路等級化 ①社區級道路。結合“大社區”的理念,整體形成為“四橫三縱”的結構,形成社區與外部便捷的聯系通道,道路分為30、24、20、15 m四種斷面形式。②小區級道路。結合地塊特征與布局結構,形成各個小區的內部環路,同時與相鄰小區充分銜接,加強社區內各小區居民的出行與交流。道路分為9 m和7 m兩種斷面形式。③組團級道路。聯系組團級,與小區級道路共同形成小區內主干路網系統,路面寬度為5 m。④宅前路。路面寬度為3.5 m。停車分為沿路停車、住宅底層車庫和公共停車場三種模式。確保戶均1個停車位的同時,結合道路兩側、社區廣場、商業設施周圍場地等,適當規劃若干公共停車場,滿足外來車輛以及農機車輛的停放需求,形成社區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停車體系,共設置停車位7 020個。
3.2.4 綠地景觀網絡化 社區綠地景觀設計運用“核與軸”、“點線面”相結合的規劃手法,形成由“干、枝、葉”構成的綠地結構。利用現有水溝改造建設形成南北向的濱水景觀帶,同時將水系引入相鄰的小區內,圍繞水系建設步行景觀走廊,并在沿線設置多處集中綠化場地,供居民休閑娛樂,形成社區綠化景觀核心。
3.2.5 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共享共建 高村社區的公共設施的配建,在滿足超前性和便捷性的同時兼顧共享共建,適應居住規模,符合居民的活動規律和日常使用,并在功能內容上避免與周邊地區已有設施重復,兼顧其經營管理的合理性和經濟性。規劃幼兒園、小學、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
4 小結
“三化”協調發展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需要統籌布局,遵循規劃原則。在建設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積極整合資源,完善公共設施建設并實現共享;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力求實現“三化”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協調發展。“三化”協調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合理規劃與健康發展。對于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而言,所涉及的許多方面還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仇保興.城鎮化的挑戰與希望[J].城市發展研究,2010(1):1-7.
[2] 楊小貞.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分析[J].滄桑,2012(3):122-124.
[3] 張占倉,蔡建霞,陳環宇,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中需要破解的難題及對策[J].河南科學,2012(6);777-782.
[4] 王景全.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特點與發展建議[J].城鄉建設,2013(1):65-67.
[5] 郝麗君,肖哲濤.鄉村超市的選址和建筑設計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3(1):52-56.
(責任編輯 李姣姣)
3.2 高村社區詳細規劃
3.2.1 規劃結構多元化 規劃利用城市道路以及社區內主要道路將社區劃分為多個規模類似的組團,有利于社區資源及綠地的配置,同時也便于社區后期的管理和開發建設。整體形成“兩心、三軸、一帶、七片區”的多元布局結構,見圖5。
3.2.2 控制性規劃引入 規劃管理單元由若干功能具有內在關聯性的地塊組成(即街坊層面的控制單元),一方面承接城鎮總體規劃和“三化”協調規劃,落實其中的宏觀性、指導性、戰略性意圖;另一方面明確具體控制指標,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層次作用,并且對于增加控規成果的彈性,提高可操作性具有重要作用。
3.2.3 內部道路等級化 ①社區級道路。結合“大社區”的理念,整體形成為“四橫三縱”的結構,形成社區與外部便捷的聯系通道,道路分為30、24、20、15 m四種斷面形式。②小區級道路。結合地塊特征與布局結構,形成各個小區的內部環路,同時與相鄰小區充分銜接,加強社區內各小區居民的出行與交流。道路分為9 m和7 m兩種斷面形式。③組團級道路。聯系組團級,與小區級道路共同形成小區內主干路網系統,路面寬度為5 m。④宅前路。路面寬度為3.5 m。停車分為沿路停車、住宅底層車庫和公共停車場三種模式。確保戶均1個停車位的同時,結合道路兩側、社區廣場、商業設施周圍場地等,適當規劃若干公共停車場,滿足外來車輛以及農機車輛的停放需求,形成社區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停車體系,共設置停車位7 020個。
3.2.4 綠地景觀網絡化 社區綠地景觀設計運用“核與軸”、“點線面”相結合的規劃手法,形成由“干、枝、葉”構成的綠地結構。利用現有水溝改造建設形成南北向的濱水景觀帶,同時將水系引入相鄰的小區內,圍繞水系建設步行景觀走廊,并在沿線設置多處集中綠化場地,供居民休閑娛樂,形成社區綠化景觀核心。
3.2.5 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共享共建 高村社區的公共設施的配建,在滿足超前性和便捷性的同時兼顧共享共建,適應居住規模,符合居民的活動規律和日常使用,并在功能內容上避免與周邊地區已有設施重復,兼顧其經營管理的合理性和經濟性。規劃幼兒園、小學、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
4 小結
“三化”協調發展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需要統籌布局,遵循規劃原則。在建設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積極整合資源,完善公共設施建設并實現共享;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力求實現“三化”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協調發展。“三化”協調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合理規劃與健康發展。對于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而言,所涉及的許多方面還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仇保興.城鎮化的挑戰與希望[J].城市發展研究,2010(1):1-7.
[2] 楊小貞.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分析[J].滄桑,2012(3):122-124.
[3] 張占倉,蔡建霞,陳環宇,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中需要破解的難題及對策[J].河南科學,2012(6);777-782.
[4] 王景全.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特點與發展建議[J].城鄉建設,2013(1):65-67.
[5] 郝麗君,肖哲濤.鄉村超市的選址和建筑設計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3(1):52-56.
(責任編輯 李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