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巴雅斯胡良 鄂托克前旗北極神絨牧業研究所 016200
伊畢格樂圖 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科院 010010
絨山羊絨毛生長呈明顯的季節性周期變化,其中光照時間起了重要調節作用,日照時間由長變短時絨毛開始生長,日照時間由短變長時絨毛逐漸停止生長,日照時間通過影響體內激素的分泌與維持水平,最終控制絨毛的生長。據報道影響絨毛生長的激素有褪黑激素、催乳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Ⅰ等,它們直接或間接的調節著毛囊活性,其中報道最多的是褪黑激素,它對絨毛生長影響最大。外源性褪黑激素和內源性褪黑激素都能促使絨毛的生長。我們利用絨毛毛囊的這種受日照時間影響的生長規律,在絨山羊絨毛非生長期(5、6、7月份)人為給絨山羊創造短日照時間,提高體內內源性褪黑激素的含量和分泌時間,在絨毛非生長期促使絨毛提前生長,延長絨毛的生長周期提高絨毛長度和產量。它的核心在于利用專門暗棚,再結合限時放牧技術來實現限制日照時間,提高體內內源性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和維持水平,最終達到絨毛產量的目的。此項技術是鄂托克前旗北極神絨牧業研究所的郝·巴雅斯胡良高級畜牧師和內蒙古農業大學伊畢格樂圖副教授經過十多年的共同探索和研究發明的專利,2009年該項增絨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ZL200710142975.8),同年增絨專用暗棚獲兩項國家實用專利(ZL200820134990.8 和 ZL200810212166.4)。 2010年5月已通過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科學技術成果鑒定,2011年4月國家絨毛用羊產業技術體系又派專家組成鑒定委員會對該項技術進行了現場鑒定。2011年 8月經國家絨毛用羊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組織國家有關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對增絨項目區進行荒漠草原植被“四度一量”的現場鑒定。通過該項技術使絨山羊絨毛產量提高71.11%,絨毛長度增加32.13%,細度不隨長度發生明顯變化,在減輕草場生態壓力50%的基礎上,增加養殖戶直接經濟收入53.56%,草場植被蓋度提高 11.75百分點,平均高度增加4cm,平均密度增加22株/m2,產草量提高59kg/畝,地上生物量提高20%~40%,放牧時間由傳統的15小時縮短到7小時,減少了因放牧時間過長而對草場踩踏和養殖戶的工作時間,在大幅提高羊絨產量的同時,既改變了荒漠化草原絨山羊養殖生產方式,又實現了草原良好的生態效益和養殖戶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絨山羊絨毛非生長期(暖季)增絨技術規程是在十多年的科研、中小型試驗、生產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來的成套操作規程。
(1)使用范圍
①適用于北方絨山羊主要分布區域。
②使用于絨山羊絨毛非生長期(暖季)的促絨生產(暖季指每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
③使用時間每年從4月25日至10月25日之間不間斷的連續實施。
④規程禁止使用于絨山羊種公羊。
⑤草場等級在2等3級以上。
(2)使用條件
①必須有限制日照時間的專用暗棚、暗舍。
②羊只膘情在6成以上。
③欠年要有充足的飼草料的儲備,草場旱時人工補飼。
④禁、休牧期,在圈舍內飼養。
(3)絨山羊絨毛非生長期(暖季)增絨技術含義絨山羊的絨毛生長在漫長的自然生產過程中隨著日照時間的變化已成節律性生長和脫落規律。在這過程中毛囊活性經歷興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等三個階段,因品種和個體不同毛囊啟動時間有明顯的差異。絨毛生長也隨著毛囊活性的變化經過脫落期、生長期、休止期等三個階段。在自然條件下絨山羊一年只抓1次絨,在營養條件穩定時絨毛長度和產量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利用絨山羊絨毛非生長期增絨技術,不僅提高絨毛產量和長度,也可以實行一年春秋兩次抓絨。本規程與絨山羊改良技術和選育技術結合長久使用效呆更為顯著。
(4)飼養管理方法
①限制日照專用暗棚建造及使用。限制日照專用暗棚的大小、高低、結構、形狀和材料的選擇養殖戶可根據飼養規模和經濟實力自行確定,建設原則為通風換氣、排水防潮、保溫隔熱、采光照明、遮光避暑、設有標準的門窗和自動卷簾棚頂、冷暖季節均可使用。在門窗和自動卷簾棚頂關閉時要求棚內光照強度低于0.2勒克斯。通風必須良好,進氣孔和排氣孔全部采用“S”型管道,放置透光,門窗和自動卷簾棚頂也要求避光,換氣系統、門窗和自動卷簾棚頂的開啟和關閉最好選用太陽能定時啟動裝置。具體參閱 《舍飼羊的軟頂溫棚(ZL200820134990.8)》 和 《舍飼羊的溫棚(ZL200810212166.4)》專利。暖季當作增絨暗棚冷季當作防寒保溫棚使用,羊群出棚后要打開門窗進行自然通風,并每日清理棚圈。
②限制日照期的飼養管理方法。每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為限制日照增絨期,在此期間每日上午9:30+30分鐘至下午16:30+30分鐘為絨山羊自由放牧、飼喂、飲水時間,下午16:30+30分鐘至次日上午9:30+30分鐘將絨山羊圈入暗柵內,關閉棚門窗,打開進排氣孔,讓絨山羊在暗棚內自由活動。絨山羊限制日照增絨期的起始時間最好從4月25日開始,但最遲不能晚于5月15日,再晚其效果不佳。終止時間不能早于10月10日,再提前會出現脫絨現象,解除限制日照增絨期時,應提前15天開始每天減少暗棚圈養時間30分鐘,逐漸靠攏自然日照時間。在限制日照增絨期間每天都嚴格按照放牧時間和暗棚圈養時間進行操作,變更暗棚圈養時間或偶爾放棄暗棚圈養都會影響增絨效果或造成脫絨現象,一旦出現脫絨現象就等于前功盡棄。絨山羊出暗棚時先打開門窗,讓羊群在棚內停留5分鐘,逐步適應外部的強光照。絨山羊膘情低下、日采食量不夠時,可在暗柵內早、晚各補飼1次,保證正常膘情。每年10月25日至翌年4月25日為絨山羊自然增絨、項絨(脫絨)和集中抓絨期(其中抓絨期一般在4月25日至5月15日之間)。解除限制日照期后,絨山羊的飼養以自然放牧與補飼相結合的方式為主。
③解除限制日照期的飼養管理方法。在放牧期間按照“絨山羊放牧飼養管理規程”執行,在補飼和舍飼時期按照“絨山羊舍飼飼養管理規程”實施。
(5)疫病防治
執行常規防治技術規程。
①按照免疫預防技術規程,及時接種疫苗預防常發傳染病。
②按照常規,定期驅體內外寄生蟲(在限制日照期間不得使用外用藥,只能使用內用藥物驅體外寄生蟲)。
③棚圈要定期用生石灰或草木灰水噴灑消毒,一般一周1次即可。
④根據羊群的整體情況灌涼藥瀉火,具體用藥由當地獸醫經診斷后下處方。
(6)養殖戶要隨時注意羊群膘情,如果不足6成膘要及時調整飼養方法或增加飼料供給量。
(7)每年4月25日至5月15日是集中抓絨期,抓絨時最好采用機械剪絨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