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曄
(新鄉學院 高教研究所,河南 新鄉 453003)
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一直以來是學者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外代表性的研究文獻如Holmwood[1]認為,與掌握研究方法和培養自身創新能力相比,其從導師處學習專業知識是次要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Lanser[2]認為研究生與導師的關系首先是教與學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合作關系,導師和學生應加強在創新思考和研究方面的合作。另外,Sara Delamont[3]和Peluchette[4]論證了集體指導在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國內代表性的研究文獻如張樂勇[5]認為,應通過樹立創新教育觀念、激發研究生創新意識、加強高校導師隊伍建設、重視創新能力培養、加強研究生創新實踐來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戴緋等[6]認為解決導師隊伍的現存問題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需要,這也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段輝等[7]認為,應通過調整課程設置、開展多種形式教學和創造活躍學術環境等方法來發揮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楊春梅等[8]認為,課程設置的基礎化和綜合化對教師的教學模式將產生重要影響,應由教師單向灌輸向師生共同參與改變,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實行研究生學習和教師講解相結合。王靜等[9]從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狀和問題出發,認為應著重加強多學科滲透的課程設置、靈活的教學方法改革,并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楊立敏等[10]提出構建高校學術交流平臺,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構建系統性、互動性和層次性相結合的交流平臺,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李達麗[11]從研究生培養途徑方面進行了探討,認為應通過研究生掛職鍛煉、暑期社會實踐、社會調研等途徑拓展研究生的社會視野,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對以往研究文獻的梳理和總結可以發現,已有文獻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的研究存在非系統化和片面化的特點。由于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問題,特別是在當前招生規模擴大、社會需求和培養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的背景下,有必要結合當前時代背景對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符合國情的改革措施進行深入探討。
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分析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生階段正是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比較活躍的時期,創新型的研究人才已經成為實現我國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現實的情況是,雖然研究生教育承擔著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是高水平大學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但也恰恰成為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亟待完善和提高的環節。因此,政府和學校應積極鼓勵研究生成為科研創新中的生力軍,創造各種條件不斷提高其創新能力,從而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其聰明才智。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經把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未來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和搶占國際經濟制高點的重要一環。在科技進步速度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規模和數量。《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亦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研究生參與或承擔科研項目,在創新實踐中培養其探索興趣和科學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為宗旨,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在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培養了大批高質素的研究型人才和創造性人才。
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創新作用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則為高校科研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211工程”建設計劃的實施,使得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創新平臺、學科建設和創新團隊建設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科研創新能力逐年提高。如“十五”期間,全國高校共發表論文146.3萬篇,其中國際三大檢索論文17.6萬篇;科學技術發明獎64項,占全國可公布授獎項目總數的64.40%;科學技術進步獎433項,占全國可公布授獎項目總數的53.57%,這都是與研究生的創新教育和創新成果密不可分。可以預見的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將在未來成為我國高校分層和定位的重要標志和依據。
培養機制的主要問題分析
目前,高校研究生采取“批量化”生產模式,衡量研究生是否合格的主要標準在于發表小論文的數量或者畢業論文的答辯結果,其往往忽視了研究生教育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即研究生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同時,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研究生對知識的掌握只是機械記憶,缺乏對新生事物的系統分析能力和敏銳的洞察能力,主動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十分匱乏,自然難以具備較強創新意識和完成創新性研究工作。在我國部分高校,由于師資力量短缺或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高校開設的選修課數量和質量均難以保證,這對研究生知識結構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形成極為不利,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受到了極大限制。而且,伴隨著獨生子女比例越來越高,很多研究生缺乏協同與合作精神[12],這使其缺乏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不能較好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很難與他人共同交流提高或者合作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其創造性思維和科研創新能力也難以提升。
研究生大規模擴招造成的一個直接后果即是,研究生導師數量的增長速度遠遠滯后于研究生的增長速度,導師和研究生數量和比例嚴重失調,這使得每一位導師需要指導的研究生數量大幅增加,大部分研究生處于被“放羊”的狀態,很難得到導師在科研方面的悉心指導和幫助。在諸多高校普遍存在“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學”的不良風氣下,大部分教師忙著自己的項目、科研和評職稱,很難對自己指導的研究生投入更多精力。而且,我國大部分高校實行的一對一的導師負責制,直接造成研究生與導師的溝通形式和內容受到極大限制。由于研究生導師自身知識積累和學術研究領域的局限性,研究生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或研究就極為有限,這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多種方法論的形成。同時,一少部分研究生導師本身就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也就無從談起。在此情況下,大部分研究生逐漸喪失科學研究和創新的內在動力,并進一步扼殺了科研創新的氛圍和素養。
長期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經費主要來自于國家單一財政撥款,尚未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資金籌措機制。更為重要的是,有限的教育培養經費進一步被本科生所占用,直接用于研究生科研創新的經費少之又少,而有限的科研經費尚且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上述問題的直接后果便是研究生缺乏經費只能“閉門造車”和脫離現實,缺乏科研所必須進行的社會實踐和社會調研,為了快速發論文和出研究成果,部分研究生在急躁的心態下頻繁出現抄襲等學術不規范現象,這極大影響了研究生科研榮譽感的建立,并進而影響著其他研究生開展科研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會對研究生的科研創新環境帶來比較惡劣的影響。此外,由于國家對于研究生的科研獎勵或資助偏少,許多研究生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往往忙于在社會上進行各種兼職來賺取生活費,這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其從事科研實踐和創新的時間,也使得其往往忽視對自身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科研創新潛力的進一步挖掘。
從我國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出發,本文認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應著重開展研究方法論培養、加大校際和校企合作力度以及從系統工程角度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等三個方面的工作。
我國高校的研究生培養雖然一直比較重視方法論教育,但在具體課程設置上往往傾向于思想方法論的培養,比如開設《自然辯證法》課程等,而對于具體的研究方法論多靠研究生自學積累或者導師的言傳身教。在學科研究日益深化和注重研究方法的情況下,研究生自學積累或者導師的言傳身教已經很難滿足廣大研究生進行科研創新的需要,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論培養需要科學的課程安排。針對不同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加強對研究生具體方法論的教育,可以使其盡快掌握具體研究方法和加快科研創新的進程。當研究生掌握了國際上比較前沿的方法進行學術研究時,其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必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另外,要充分發揮導師在提高研究生自主科研創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生導師可以根據學科領域的特點,結合現實的社會經濟熱點問題,設計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研究課題,讓研究生在自己主導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發現問題,并利用合適的研究方法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在此情況下,研究生應積極參與研究課題和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鍛煉自身獨立從事科研創新的能力,這對提高自身的原始創新能力大有裨益。同時,要注重諸如文獻檢索能力等研究生基本素質的培養。這是因為,文獻檢索和閱讀是研究生進行學術研究和科研創新的前提條件,文獻回顧也是區別作者在該領域研究中的創新力度和學術貢獻的關鍵環節。因此,如果研究生欠缺基本的文獻檢索能力,不能較好地了解已有研究文獻的觀點和研究結論,則很難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科研創新。
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但如何有效引導研究生去關注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新實踐能力,目前的大部分高校仍然缺乏有效的培養機制。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實行論文考核制度,但其往往注重理論方面的研究而缺乏對現實問題的解讀。而英國在進行研究生培養時,為加強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而實行面對社會實踐的作業制度,這對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是很好的借鑒。具體來說,高校在提高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方面應著重開展校際和校企合作兩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高校之間廣泛開展合作,在相關學科和專業之間進行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建立長期有效的交流平臺和合作機制。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國多個高校之間開展研究生國內訪學項目,這對我國高校研究生合作交流和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大有裨益,但其具體成效還要看執行是否到位。其次,實施校企合作,這是產學研合作的關鍵一環,同時也是提高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最為直接有效的辦法。具體而言,高校和企業可采取項目合作方式簽訂協議,在保證研究生基本經濟利益和實踐機會的前提下,可采取研究生科研創新和企業掛職鍛煉相結合的方法,如讓研究生直接參與企業科技攻關工作,使其在具體的科研實踐中得到更多的創新思維鍛煉。除上述兩種實踐渠道外,學校可以與當地政府及企業建立研究生創新實踐培養基地,從而讓更多的研究生有機會接觸社會實際和解決現實問題,及時驗證和有效補充其在理論方面的創新思維,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創新實踐能力。
研究的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是涉及政府部門、高校等諸多方面的復雜系統工程,因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協作方能實現。首先,教育主管部門作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主要推動者,肩負著改革措施具體實施和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的重任,因而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始終貫徹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同時,要加大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創新實踐等方面的獎勵力度,保證各項經費持續有效的投入。其次,高校作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的實施主體,必須切實改變研究生及其導師的傳統教育思想觀念,使其正確認識到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積極投身改革實踐。研究生資助體系的建立完善是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但這離不開大量經費的支持。因此,高校應積極擴大經費來源,這就需要統籌包括科研項目經費、國家財政撥款、研究生學費、校外企業捐款等各種資源,然后對各項經費進行合理的再分配和有效投入。
最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不僅需要教育部、高校的參與,還需要其他各部門的聯動配合。具體表現在,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與高校開展充分的分工與協作,合理把控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的方向與速度,及時調整和完善改革方案,并根據高校實際情況建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在激勵機制和長效保障機制。另外,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還需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衛生部、發改委等多部委的相互協調配合和政策上的引導扶持方能實現。而在高校內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也需要研究生招生部門、后勤、財務、人事、科研等各職能部門統籌協作,從而保證高校人事考核、經費管理等各方面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同步。由此來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改革必須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在教育部、其他國家部委、高校內部諸多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方能實現。
[1]Holmwood J.The Winfield Report and its Implications[J].Network,1987,38(5):3-4.
[2]Lanser E G.Reaping the Benefits of Mentorship [J].Healthcare Executives,2000,15(3):18-23.
[3]Sara Delamont.Critical mass and doctoral research:reflection on the Harris Report[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7,22(3):319-331.
[4]Peluchette.Professional use of different mentor sources at various career stages:Implications for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0,140(5):549-564.
[5]張樂勇.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探索[J].石油教育,2000(1):8-9.
[6]戴緋,張世賢.導師具有創新觀念,才能培養創新人才[J].理工高教研究,2001(6):89-90.
[7]段輝,孫信麗,鐘艷.課程教學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J].中國林業教育,2002(3):46-47.
[8]楊春梅,席巧娟.課程與教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基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119-121.
[9]王靜,金征宇.中美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和啟示[J].平原大學學報,2005(8):72-74.
[10]楊立敏,安青菊,王亮.論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的建設[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6(1):110-113.
[11]李達麗.“三助”工作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149-152.
[12]江曉玲,李建棟,等.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強的原因之淺析[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