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維,薛忠義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意蘊是指依據國內外時代環境和客觀需求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當歷史的車輪在既定的軌道上不斷前行時,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意蘊的正確理解和認識,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不斷更新的一個重大課題。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面對的國內時代環境,同時也是推動大眾化的基本根據就是要我們深刻掌握當前的國內環境、深入認清中國的國情。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內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已經得到了基本的實現,在更好更快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了更多更大的矛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實現大眾化就不能不正確理解和解決這些情況和問題。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客觀經濟現實。1978年的對內改革,我國開始在經濟領域進行大改革,也就是從以往的計劃經濟逐步轉變成擁有更多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引入我國,逐步顯現出鮮明的社會主義特色,并形成了公有制與其他所有制結構并存的多樣化經濟格局。中國社會出現“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1]。
第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深化改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時代政治大局。現代化能夠在我國得以穩步推進就是得益于制度和政策上的幫扶與支持,而政治建設所能產生的作用大小還得看民主法治的進展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發育完善的過程中,如何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利益,這是我們在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時不能忽視的大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必須應對的難題。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合理構建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嶄新時代社會環境。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小康社會,正在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積極努力。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增長和經濟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各國間的貿易和往來日漸密切,世界政治、文化也在交流中發生著激烈的沖突。一個更加廣闊而又復雜的國際環境成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背景。
第一,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境遇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嶄新的國際經濟背景。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經濟市場化是當今全球經濟運動過程中的趨勢,并且其功能作用、特點已經越來越明顯。
第二,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政治多極化的復雜時代國際政治形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演變,將冷戰時期的兩極格局轉化為全球的多極化發展。
第三,文化多元化的全新景觀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特殊的國際文化背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整個世界日益變成一個地球村,各種文化也呈現出交流、交鋒、交融的趨勢[2]。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自建立之日就已明確:“任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體系都發育成長于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滿足特定的歷史需要。這些理論體系都以過去的歷史經驗為基礎,是基于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根基建立起來的理論系統。”[3]在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均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的歷史條件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緊迫性。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需要,也是保持黨的理論生機與活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的必然需要。
首先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我們引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并將其中國化、大眾化,目的就是為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系統,使其能夠深入到人民大眾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方方面面,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能夠與改革開放的實踐歷史充分融會貫通,使邏輯嚴密、系統性強的理論系統能夠更加簡潔易懂,從而構筑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4]。
其次是保持中國共產黨理論生機與活力的需要。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靈活運用于我國的具體實踐,要與我國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等充分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運用,保持自身的理論生機和活力,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品質。
三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在現階段能夠發展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完成黨中央所制定的各項戰略目標,必須依靠人民大眾,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5]。
在我國,切實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有客觀的必然性,也有主觀訴求的緊迫性,尤其是在國內外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的當前時期。這種急迫性體現在如何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并且能夠充分發揮其解決實際問題的功能,如何有效地應對其他社會思潮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競爭和挑戰,如何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方式、方法、載體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進一步鞏固了我們黨的執政地位,也促使黨進一步加強了對意識形態的領導,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盡管如此,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思想僵化,在深刻的改革開放變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進程中,以借口馬克思主義中一些個別論斷或具體結論與當今世界局勢不相適應為理由,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指導地位。面對當前存在著的多樣化的社會思潮,高擎馬克思主義大旗,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認識和增強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斗爭的重要性和自覺性,有力回應其他社會思潮的競爭和挑戰,其迫切要求和主要任務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生根、發芽,必須努力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有效載體來進行宣傳和教育,讓更多的社會公眾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興趣,并努力使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為此,必須堅決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要根據人民群眾的具體實際來有的放矢地開展各項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宣傳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必須注意對社會公眾進行區分,根據其具體實際來進行宣傳教育,使理論能夠真正與其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能夠真正變成解決其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的利器。
[1]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59.
[2]虢美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發展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40-4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劉洪森,田克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特征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5.
[5]王心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當代特點[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