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悅
(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161)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召開之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研究受到了廣泛重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片面單一的經濟發展觀已落伍,如何協調發展及處理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成為能否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
目前,國內研究成果以區域環境與經濟協調度定量分析為主,如楊士弘以廣州為例,對其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情況進行預測研究[1],吳躍明等的研究成果為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建立了環境和經濟系統協調度模型[2],馮玉廣等的研究成果為建立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差別模型,定量分析了經濟與環境協調關系標準[3],張曉東等以20世紀90年代中國省級區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經濟與環境協調度[4],尹海偉,孔繁花以山東省為研究對象,對其1994—2001年期間經濟與環境協調度的縱向評價[5],仇方道、顧云海對徐州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作用機制的分析[6]。另外,國外學者也從經濟學[7]、社會學[8]等學科,以不同視角和切入點對區域經濟環境發展狀況進行探究。
目前,對經濟與環境發展協調性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內陸城市,很少有關沿海地區經濟與水環境發展協調性方面的研究。本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應用協調度評價模型,對遼寧省環渤海地區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現狀進行量化評價,分析不同城市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度的類型,為正確認識遼寧省環渤海地區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提供科學參考,對遼寧省環渤海地區水環境保護、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大意義。
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是一個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復雜系統。要全面客觀地評價其協調發展狀況,應該遵循科學性、全面性、實用性等原則,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
基于遼寧省環渤海地區的自身發展特點,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結合生態城市建設等要求,從經濟實力、生活水平、水環境建設等方面選取10項指標,建立遼寧省環渤海城市社會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度評價的指標體系(見表1)。
其中社會經濟指標由人均GDP、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財政收入、第三產業產值與國民生產總值比例,GDP年增長率5項指標組成;水環境生態指標由萬元GDPCOD排放強度、萬元GDP氨氮放強度、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城市污水處理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5項指標組成。
數據主要來源于遼寧省環境污染普查、《2011年遼寧省統計年鑒》等。
采用遼寧省環渤海5市的平均發展水平及生態市建設相應指標作為經濟發展評價標準;采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市建設指標(試行)”的相應值等作為城市環境質量的評價標準。
為使指標具有可比性,需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對于正效指標,標準化公式為(1);對于負效指標標準化公式為(2)。

在所列舉出的各項指標中,各要素對該地區的協調發展貢獻程度不盡相同,所以必須確定各項指標在綜合評價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即權重。權重的確定方法有多種,本此研究選取的是使用SPSS11.0統計軟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來確定權重值 (見表1)。

表1 社會經濟與水環境指標體系及其權重
經濟與環境協調度是定量地描述區域環境承載力與區域綜合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耦合程度[9]。根據定義,設x1、x2、xm為m個描述區域經濟的指標,設y1、y2、yn為n個描述生態環境的指標,因而建立社會經濟發展f(x)和生態環境發展g(y)質量指數:

其中:和分別為經濟系統、環境系統中各指標的權重值,Xij和Yij分別為該區域經濟指標與環境指標的標準化值。顯然,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主要表現為f(x)與g(y)的離差,兩者離差越小,表示兩者越協調,反之則越不協調。
由此,得到經濟與環境協調度的模型(K為調節系數,取K=2):

但是,協調度只能反映區域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程度,不能反映出區域經濟和環境發展的整體水平。所以,引入協調發展度D,度量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水平的高低。

其中,T為經濟與環境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鑒于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同等重要,所以取α、β權重相等,各為0.5。
依據協調發展度的大小,將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狀況分為協調發展類、過渡類、失調類三類7個層次,再按照經濟和環境的綜合評價指數f(x)與g(y)的關系分為21種基本類型。

表2 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分類體系及其判別標準

表3 2010年遼寧省環渤海5市社會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度
按照公式(1)、(2),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不同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然后按照公式(3)、(4)分別計算出遼寧省環渤海5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質量指數f(x)值和水生態環境發展質量指數g(y)值,再根據公式(5)計算出遼寧省環渤海5市的經濟環境協調度C,最終根據公式(6)、(7)計算出各市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指數D的指標值見表3。
依據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類型等級標準(表2)及遼寧省環渤海各市的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度數值(表3),確定遼寧省環渤海5市社會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狀況的基本類型(表4)。

表4 2010年遼寧省環渤海5市社會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狀況類型
從表4可以看出,大連以0.9945分排名首位,為優質協調發展類,且其社會經濟發展指數為0.9882,生態環境發展指數為0.9901,可見大連的經濟水平提高的速度略滯后于水生態環境發展,需加快發展經濟;盤錦和營口以0.9649分和0.9574分名列二、三名,同為優質協調發展類,且社會經濟發展指數均略高于生態環境發展指數,可見相對于同時期的經濟發展而言,水生態環境保護略微滯后;錦州市協調發展度得分為0.8924分,為良好協調發展類經濟滯后型,整體上經濟與水環境發展良好,但仍需發展經濟;排名最后一名的葫蘆島市協調發展度得分為0.7783分,為中等協調發展類,經濟與水環境發展協調,相對于經濟發展,需狠抓水生態環境保護。
遼寧省環渤海5市社會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度,從整體上看,區域協調發展水平較高。研究結果表明,5個城市社會經濟與水環境協調發展度均屬于協調發展類,并且5個城市發展度都在“中等協調”以上。
雖然5個城市協調發展度的值變化不大,但涵蓋了中等協調、良好協調、優質協調3個級別,其中,“優質協調”城市大連、營口、盤錦分布在遼東灣的東部地區,“良好協調”城市錦州和“中等協調”城市葫蘆島則分布在遼東灣的西部地區。
盡管目前,遼寧省環渤海城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態勢良好,但一些具體的環境指標值還是遠遠達不到標準值,如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萬元GDPCOD排放強度等。而且還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城市水生態環境受到的脅迫和壓力會越來越大,所以更需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為此,提出如下建議:(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變粗放型、數量擴張型增長為能源資源節約型、技術知識內涵型的發展。(2)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建設好高科技工業園和生態工業園。(3)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加強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工程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4)加強環境治理力度和實施好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1] 楊士弘.廣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預測及調控研究[J].地理科學,1994(2):136-143.
[2] 吳躍明,郎東鋒.環境—經濟系統協調度模型及其指標體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6(2):47-50.
[3] 馮玉廣,王華東.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1997(5):402-405.
[4] 張曉東,池天河.90年代中國省級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5] 尹海偉,孔繁花.山東省各市經濟環境協調度分析[J].人文地理,2005(2):31-33.
[6] 仇方道,顧云海.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機制——以徐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6,26(6):1022-1025.
[7] SMITH.Markets and environment:a critical appraisal[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5,13(1):62-73.
[8] DALY H E.Steady-state ecinimics[M].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0.
[9] 蔡寧.經濟環境協調標準及其輔助決策模型的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9,(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