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升
(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中美管理研究差異對中國管理研究的啟示
王東升
(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中國經濟迅猛發展賦予了中國管理研究新的內涵,中國管理研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管理研究致力于關注西方管理研究成果,“拿來主義”嚴重,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匱乏,中國管理研究的管理中國理論和中國管理理論步入十字路口,“情境管理研究”成為未來中國管理研究的主旋律,完善管理研究激勵機制、綜合運用多種研究范式、提倡管理研究自主創新、建立管理研究共同體,推出中國管理研究理論,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服務。
管理研究;情境研究;附加值
管理研究是面對管理對象展開的有實際意義的研究,具體包括研究的目標、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視角、研究的范圍、研究的成果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管理研究起步較晚,中美兩國管理研究存在顯著的區別,重視中國管理情境研究,融合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精髓,指導中國新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管理實踐問題,不辱使命,勇擔責任,為全球管理研究的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管理研究理論實際上一直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管理思想,如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儒家“和諧”思想等,中國管理研究重視人的力量,以人為本,將自然人倫理化、人際化、社會化,民本思想一直是占據著主導和核心地位。美國管理研究在20世紀60-80年代已出現高潮,相繼出現了科學管理、行為科學、叢林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管理研究更加活躍,誕生了知識管理理。美國人的管理重視物化的管理,把人的管理也放在物化管理對象上,重視采用標準化的機械管理方式,追求利潤,以自我價值為驅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管理研究的理念先入為主,他們借國際語言優勢控制大量國際期刊,借力強勢擴散與滲透,導致中國管理研究迷失了方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的管理理論仍然沒有建立起來。像李京文院士“論中國式管理的理論框架及策略原則”所指出的那樣,“近些年來不少睿智的企業家和清醒的學者開始意識到中國式管理思想缺失所帶來的問題?!疂M街都是管理學書籍,滿街都是破產的企業’,‘滿眼都是名片企業家’。”因此,深入研究中國管理學,已經成為中國管理學者群體的歷史責任。徐淑英教授曾撰文指出,發軔于歐美的管理理論并不完全適應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中國情境,西方管理理論在應用到中國的管理實踐時會不斷遇到一些難以克服的障礙。這使得管理學者逐漸意識到,管理領域中已有的研究并不都具有普遍的適用性。越來越多的管理學者和實踐人士開始應對這一挑戰,并嘗試建立一個既有普適性亦具本土文化特色的管理思想理論體系。
(二)管理研究方法的區別
中國管理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實地研究法、調查法等,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案例研究法,但基本上全是總結前人的成果或直接翻譯外國文獻,原創性的管理研究很少,而且大部分是以西方社會為背景的研究,能否適用中國管理的現實還有待于檢驗。Mackenzine在分析管理研究的角色時指出,管理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否則管理研究很可能變成學界的獨角戲。管理研究的比較研究法在中國管理研究中還很缺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管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美國管理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層面,結合本土化進行情境研究,有利于本土企業的管理實踐。
(三)管理研究的視角差異
中國管理思想的積淀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等研究流派,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管理研究可以說百花齊放,很多學者作出了積極探索,形成了“管理的中國理論”(即針對中國現象和問題提出自己的理論),外國管理思想的滲透同樣也催生了“中國管理理論”(即在中國管理情境中檢驗西方理論)流派的崛起,中國管理研究關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課題,驗證西方發展出來的理論,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論。文化的普遍性說明了管理研究理論無論在哪個地區或國家誕生都可以借鑒,但文化的特殊性又決定了應用外國管理研究理論必須結合本土情境。到底是追求“中國管理理論”還是“管理的中國理論”一直以來成為研究者爭論的焦點。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西電東送、沿海核電等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憑借可優化電源結構、改善電網質量、確保電網安全等特點,目前僅華南地區就已興建或將建清遠、深圳、梅州、陽江和海南瓊中等多座抽水蓄能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的水道系統不同于一般水工隧洞,一是水道系統長,空間布置復雜,局部相互影響;二是最大內水壓力可達7 MPa~8 MPa;三是運行期內水外滲而檢修期外水內滲,工作性態復雜,若發生失穩或滲透破壞,其后果是災難性的。因此,須保證水道系統的穩定性和防滲性能[1]。
(四)管理研究的取向有別
徐淑英教授指出,中國管理研究取向包括兩種,一種是開發性(嚴謹性)取向,另一種是探索性(實用性)取向。如基于文獻、滿足審稿要求、應對單位考核或晉職壓力要求等屬于前者,探討本土實踐、研究者的興趣使然、建立新的理論等屬于后者的范疇。而美國的管理研究是基于情境研究、激情驅動、案例研究,熱衷于推銷自己的研究理論。
(五)管理研究附加價值反差大
中國管理研究基本上是在研究美國已有的理論,脫離中國實踐,研究成果很少能轉化到實踐中,中國案例管理研究,也只能是就案例論案例,大部分案例研究結果不能遷移指導。
(一)文化價值觀的體現
管理研究理論的差異歸根結底在于中美兩國的文化價值觀的不同,中國的華夏文明薈萃了眾多思想流派,文化底蘊深厚,并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仁、義和禮基礎上的集體主義形成了情、理、法的社會。“和諧管理”“柔性管理”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體現,席酉民教授的研究聚焦于中國人的“天人合一”,在追求與中國人日常行為及其組織與管理方式之間建立了一個邏輯性的因果機制。美國是移民國家,發展不足三百年,亞文化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結果,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追求自我表現,美國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喜歡過分依賴他人,喜歡競爭,敬業進取。美國平等、契約和權利上的個體主義形成法、理、情的社會,“剛性管理”成為美國文化的體現。中國人交朋友是一種感情交流、相互幫助,而美國人交朋友大多是一種商業行為。中國是以家庭、集體、國家為重的,而美國強調的是個人,與我們有著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二)政治體制的制約
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民主的價值觀和原則在美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實踐中主要體現為三權分立、新聞自由和公民權利等。不同的政治體制分別成就了兩個國家的管理研究,各具特色。
(三)經濟制度的影響
目前,中美兩國的經濟總量分別位居全球1、2名,中國經濟的混合所有制形成了了中國特定的情境,中國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問題,管理研究的心態、對中國管理研究創新認識不足、資金瓶頸、缺乏冒險精神、等因素的制約都不同程度地禁錮了中國管理的研究。美國的私有經濟社會造就了個人英雄主義,決定了管理研究的發散性、趣味性。
(四)管理研究的認識誤區
我國管理研究起步較晚,束縛了中國管理研究創新者思維,部分研究者認為沒有中國的管理,只有外國的管理,照搬照抄外國管理模式和理念,再者,一些管理研究者始終有種大國民族情結,認為中國的管理只具有特殊性,不具體有普遍性,盲目地在中國做自己的管理研究,自行地隔離開外國管理研究者,孤立自己。尤其是通過與美國管理研究比較更凸顯出中國管理研究的單一、模式的僵化,中國管理理論和管理的中國理論博弈激烈。
(五)管理研究的激勵環境
中國管理研究的環境嚴重摧殘中國管理研究創新,晉職、提拔、學位獲得都在關注論文、著作的數量,很少有注意力關注研究本身的質量,部分管理研究者急功近利,甚至花錢雇槍手做“管理研究”,發表“管理研究”論文,整個管理研究領域真正關注管理研究創新者也寥寥無幾,中國政府管理研究激勵缺失,管理研究的法制法規不健全,管理研究激勵出現非常態激勵環境,有錢有權就可以發表論文。而美國管理研究激勵政策重在關注研究實效,獎勵真正為管理研究做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管理研究的激勵與約束受法律保護,美國高校教師的科研壓力很大,但教師能認真專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內,就某一個或兩個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為了取得一項成果往往要耗費幾年的時間。
(六)管理研究成員的資質
中國管理絕大部分研究者,大學、碩士、博士一路走來直接進入高校、研究院所,不了解經濟運轉的實際情況,不能及時地把握管理的動向,只局限在書本上的理論,只求發表頂尖雜志文章,不能真正在管理研究上有所突破,“空對空研究”制約了中國管理研究。而美國的管理研究者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實體公司,所有問題、信息都來自企業一線,一線診斷,對癥指導。
中國管理研究與美國相比還有一段距離,需要我們認清現實,調整思路,做好規劃,提出建設性建議。管理研究訣竅就在于要不一樣(Eden&Ryan,2003),利用熟悉的來描述新奇的,利用新奇的來報告熟悉的(Whetten,2002,2009)。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徐淑英教授將科學研究的目的概括為追求或逼近真理理解和解釋社會與自然現象以及改善人類生活三個方面,將科學精神概括為對真理的純粹追求,聽從內心的召喚而追求科學不受外界干擾和對人文的真誠關懷。
(一)注重情境研究
情境對于比較性分析(comparativeanalysis)來說非常必要,對于普遍性理論(universaltheories)也很有用,情境分綜合的、分離的、認知的三個層次(Child,2000; Johns,2006;Redding,2008;Tsuietal.,2007)。(見表1)徐淑英教授形象地描述了情境研究的一條路徑是從“A情境下的有趣現象”到“A情境下發展理論”再到“應用并精煉A情境下的理論”,另一條路徑是從“B情境下的有趣
現象”到“在B情境下應用A情境下的理論”再到“B情境下發展理論”再到“應用并精煉B情境下的理論”。因此,發展有關中國的、包含“組織與其情境的‘共同進化’”的動態理論是很有必要的。作為一個轉型經濟體,變化是中國經濟的關鍵特征之一。所以,注意情境對于中國管理研究的未來發展是很重要的。恰當地把中國管理研究和管理的中國理論融合起來。

表1 情境的三個層次
(二)完善激勵制度
應當鼓勵中國學者去追求更高榮譽的研究生涯,而非走一條平常之路。無論學校還是國家都要樹立一種真正的研究意識,為真理而研究,拋棄為晉升不擇手段地追求來路不明的研究成果,對學術剽竊、弄虛作假的研究者要給予責任的追究,問責法律。在國家層面上,建議“基金組織”,比如,考慮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宗旨是鼓勵創新基礎知識,它應當更多地資助那些管理的中國理論研究。必須大力鼓勵那些具有原創性的、質樸性的、挑戰性的、質疑性的發現,而這需要解除學術研究路徑與方法中的自我禁錮。創造好的理論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一個真正被大家的接受理論是經過千錘百煉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需要勇氣,需要魄力,管理研究人員要精通自己的專業領域,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探索出一條有效的管理之路。冒險需要政府呵護,成果也同需要政府保護。
(三)綜合運用多種研究范式
在目前的管理研究中,除采用實證主義范式外,結合具體的研究問題,綜合運用研究范式(見表2)。例如,后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主張的質化研究法(針對研究者不熟悉的、模糊性的、探索性的問題研究),后結構主義法(分析管理理論變遷、管理知識的擴散與遷移方面具有獨特功效,尤其針對管理時尚展開的研究)等范式都可以運用在管理研究過程中。

表2 五種基本研究范式
(四)提倡創新研究
中國管理研究以前過于強調引進西方理論與方法,全盤吸收,但西方的管理研究也存在諸多嚴重問題,例如,西方代理人理論中人性惡的假設對管理研究與實踐就危害極大,要敢于批判性地學習,創新性地借鑒,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中國管理研究還沒有被國際認可的中國管理理論,需要加快管理研究的步伐,拋棄某一路徑(管理的中國理論)而選擇另一路徑(中國管理理論),可能使我們陷入無法有效發掘、把握中國組織和管理精髓的危機中。徐淑英教授特別強調,中國管理學者現在已經到了開展本土管理研究、提出中國管理理論的時候了,這意味著中國管理學者需要從單向地引進西方理論和方法或驗證和修正西方理論轉而進行自主創新,提出基于中國情境的管理理論,并通過與西方學術界的對話和交流出口給全球管理學界,從而為人類管理知識的創造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中國人的貢獻。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成功建立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分布在120個國家(地區),它們進行國際對話,傳遞中國文明,滲透中國管理理念,開啟了中國管理研究新局面。
(五)建立管理研究共同體
產業需求是根本,管理研究要立足于一線實踐研究,脫離實體研究是沒有價值的研究。呼吁中國管理研究的主力軍,如高校、研究所、咨詢公司等,在不同層面上打造自己的實體產業。管理研究根植于產業土壤,應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做到管理研究者有話語權、發言權。政府則應為打造有效的科學研究平臺提供配套的激勵措施,管理研究專家應挑戰自我,關注情境,進行自主創新管理研究,推出中國管理研究理論,提高理論附加值,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服務。
[1]徐淑英.中國管理研究的現狀及發展前景[N].光明日報,2011-07-29(11).
[2]梅鋼.中國管理研究方法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6-21.
[3]包國憲,王學軍,賈旭東.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管理本土研究新進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0(7):152-157.
[4]彭賀.管理研究與實踐脫節的原因以及應對策略[J].管理評論:管理方法與管理案例,2011(2):122-128.
[5]張明軍,陳朋.社會管理研究在中國:進路與焦點[J].學術界,2012(1).
[6]梁覺.中西方管理研究的整合[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8-12.
[7]斯蒂芬P.羅賓斯,戴維A.德森佐,羅伯特M.沃爾特.管理學[M].李自杰,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8]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9]Hatch,J.A.如何做質的研究[M].朱光明,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10]Agarwal,R.,G.Hoetker.AFaustianBargainTheGrowthof ManagementandItsRelationshipwithRelatedDisciplines[J].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7,50(6):1304-1322.
【責任編輯 李 菁】
F272
A
1674-5450(2014)05-0066-03
2014-03-20
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2012lslktziglx-19)
王東升,男,河南西平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