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琪
(沈陽音樂學院 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論民歌改編歌曲《小白菜》的藝術特點與風格
曹雨琪
(沈陽音樂學院 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于學友根據河北民歌改編的歌曲《小白菜》將傳統民歌與西洋作曲技法完美的結合,是眾多優秀民歌改編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別于傳統作曲技法的藝術歌曲和現代作曲技法的藝術歌曲、創作歌曲。無論從聲音運用、音色控制、情感體會的角度,還是從文學角度對作品理解的方面,該作品對演唱者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體現出對民歌改編歌曲的演唱風格及藝術特點的典范,和作為民歌改編的歌曲作為民族聲樂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類型。
民歌改編的歌曲;演唱風格;藝術特色;《小白菜》
民歌改編的歌曲是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中形式結構較為多樣化、風格曲調較為復雜化的一類作品,此類作品大都是大、中型的聲樂作品,音域較廣、演唱風格較難把握。因此,無論從聲音運用、音色控制、情感體會的角度來講,還是從文學角度對作品理解的方面來講,這類作品對演唱者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流傳于河北中部唐山一帶的民間小調,后經于學友教授改編,成為一首戲劇性、思想性、藝術性極強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大型民族聲樂作品。這首民歌改編的聲樂作品《小白菜》無論是從曲式結構和演唱技巧來講,還是從音色控制、情緒走向的把握來講,都是難度較高的作品,演唱這部作品對于演唱者的專業技能和藝術修養有更深層次的要求。這部作品曾作為數屆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的指定演唱曲目,成為許多專業歌手、著名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并多次被各大藝術院校選入聲樂教材,發表在人民音樂出版社等數家國家權威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聲樂作品集中。它的創新和突破,充分的體現了由傳統民歌改編的民族聲樂作品,對傳統民歌的繼承與發展。所以,以此為例,對民歌改編的歌曲演唱風格及藝術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十分必要。
河北民歌結構簡單,大部分為分節歌形式,一段旋律,多段歌詞。歌詞通俗易懂,不加修飾,敘事類作品較多,大多是平鋪直敘,并非江南民歌那般含蓄隱晦,體現出河北人民直爽質樸的性格。在資料整理的過程中,經過對河北民歌的歸類、整合發現,河北民歌多以小調為主,旋律以抒情、樸素、清新的風格見長,旋律跳進較多,高起低落,一般在歌曲第一句中就會出現全曲的最高音,然后層層低落。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流傳于河北中部唐山一帶的民間小調,它結構簡單,為典型的分節歌形式,一段旋律,多段歌詞,基本上是一音一字,沒有過多的裝飾,節拍為民歌中不常見的5/4拍子加上4/4拍子,旋律流暢,高起低落,朗朗上口。如歌曲的第一句的第一個音即為全曲的最高音,然后音高層層低落,表現出了小白菜失去親娘,生活苦不堪言的無限哀愁。這曲民間小調流傳廣泛,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久不衰,是河北乃至華北地區優秀的傳統民歌代表之一,在全國范圍內影響頗深。一九四五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的我國第一部歌劇《白毛女》,其中經典選段《北風吹》就是根據河北民歌《小白菜》進行改編的,成為刻畫出喜兒性格的主題音樂。民歌《小白菜》講述了一位從小失去母親的小女孩,在舊社會封建思想和舊觀念的壓迫下,備受后母虐待,生活凄苦,懷念生母的故事。這首民歌敘事性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曲調中有道不盡
的哀傷之情。
1989年,于學友教授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為原型,進行加工、改編,重新填詞譜曲,改編了民歌《小白菜》。一首民歌改編的作品成功與否,取決于它是否保留有原民歌的精髓,是否保留了原民歌的“原汁原味”。這部作品以原民歌的主旋律為基調,以原民歌的音樂色彩為原色,按照主人公——小白菜的情感走向和情緒變化,在原主題的基礎上,結合西洋作曲技法,進一步的進行加工潤色,發展、變化和創新,對整部作品進行了新的布局和安排。這部作品繼承了中國傳統民歌和戲曲中的民族調性調式、節奏型和豐富多彩的傳統唱腔,又大膽的借鑒了西洋聲樂作品的和聲特點、曲式結構和鋼琴伴奏織體,融入了現代的作曲技法,使其旋律、節奏更加豐富多樣,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揚其長,避其短,將一曲簡短的民歌小調,發展成為一首戲劇性、思想性、藝術性極強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大型民族聲樂作品。
于學友教授改編的《小白菜》,全曲的主題仍然是原始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調旋律,因作品的發展,內容的需要,根據主旋律派生出新的旋律,來進行擴充,使作品結構擴大。
1.曲式結構、調式調性方面特點
民歌改編歌曲《小白菜》為自由的變奏性多段體結構,符合啟、承、轉、合的結構邏輯,由引子到第一段降E徵調到第二段降B徵調到第三段降A徵調到最后一段,回歸到降E徵調。曲式結構如下:
引子 A B C A’
降E徵 降E徵 降B徵 降A徵 降E徵
全曲開頭以主人公“小白菜”對親娘爆發式的呼喚,作為引子,全曲基調由此而定,引出整首歌曲的主旋律,也就是原始民歌《小白菜》的主旋律。
第一樂段的第一個樂句,完整的保留了原始民歌《小白菜》的曲調旋律及歌詞,旋律起伏不大,為階梯式的平穩下行,體現了悲傷之情。第二個樂句相比第一個樂句稍作改動,也是由主旋律派生出來的,變化不大,旋律色彩和音樂情緒上完全延續第一樂句,交代了“小白菜”對親娘的思念之情和對今后生活感到無望的悲涼之情。
經過間奏轉調,音樂進行到了全曲最具有展開性的第二樂段,第二樂段轉為降B徵調,旋律色彩的變化,導致情緒緊張起來,由第一樂段平穩的旋律走向轉為跳進,情緒也由第一段的低聲敘述轉為這一段的悲痛哭訴。作者在這一段還借鑒了地方戲曲中哭腔的技巧,即“端起碗來(呀),淚汪汪(呀)”,此處要演唱出抽泣、哽咽的感覺,但又不能完全失控,來表達“小白菜”對自己悲慘命運的無奈之情,悲傷、痛苦的情緒不斷增加,即將崩潰。
緊接著便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隨著音樂矛盾的激化,全曲達到高潮,第三樂段轉為降A徵調,在鋼琴伴奏的氣氛烘托、渲染之下,大氣磅礴、悲痛欲絕的旋律魚貫而出,第三樂段演唱的開始音便是全曲的最高音,節拍在3/4和4/4之間交替,每句話的最后一個字,都落在4/4拍,并且唱滿四拍,更是加重了語氣。如:“親娘想我”的“我”,“誰知道呀”的“呀”,“我想親娘”的“娘”。節奏急促而有力,仿佛試圖在強烈的呼喚中能夠見到親生母親。在撕心裂肺的呼喚之后,第三樂段的最后一個樂句又回到了主旋律,情緒也由之前失控的激動,轉換為絕望的嘆息。這一個樂段是全曲最能體現主人公情緒變化的一段,精心布置的轉調、節拍的變化、節奏的拉緊,將主人公在痛苦的生活環境中,強烈思念母親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看者傷心,聽者流淚。
最后一段,回到原始民歌《小白菜》的主旋律,也轉回了降E徵調,在經過之前一段強烈的情緒波動后,最終面對現實,回歸平靜。這一段旋律雖同第一樂段一樣,旋律平緩,節奏簡練,但意境上卻是說不出的凄涼與哀傷,使整部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更具感染力。
2.民歌改編歌曲《小白菜》鋼琴伴奏方面特點
氣勢磅礴的鋼琴伴奏無疑為這部作品錦上添花,也是點睛之筆,在烘托、渲染氣氛上,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部作品中,鋼琴伴奏的編配大量使用了震音的手法,來表現整部作品的情緒基調,推動、帶動演唱者的情緒。鋼琴伴奏在前奏時,為全曲情緒做了鋪墊,右手使用柱式和弦,左手利用震音,推動演唱者盡快進入歌曲情景,帶動演唱者情緒,進入到引子時,也利用震音烘托了主人公思念母親的急切和極度悲傷之情。之后,在銜接每個樂段的間奏處,都利用鋼琴伴奏進行轉調,豐富和聲色彩,凸顯主人公內心情緒波動。
在第二樂段結尾處,為把樂曲推向高潮部分,鋼琴伴奏使用了左右手反向八度推進,并且力度漸強,然后進入到間奏,進行轉調。轉調后,旋律和節奏都以主旋律為素材,并且使用了三連音的節奏型,整段間奏氣勢磅礴,渲染氣氛,情緒上越來越激動、越來越悲憤,將全曲推向高潮。
最后一段,為配合主人公情緒,鋼琴伴奏的織體不再是輝煌的柱式和弦和震音,而是改為琶音和弦,來營造靜謐、失落的情境,并且力度也由mp減為p再減為pp,最后隨演唱者的歌聲一同消失在風中,與全曲的開頭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主人公無依無靠、絕望無奈的心情。
于學友教授利用鋼琴音色、力度、鋼琴伴奏織體等表現手法,來渲染、烘托這首作品的意境,使其具有
相當高的完整性、藝術性,這部作品的鋼琴伴奏與改編的旋律一樣重要,成為這部作品的特色。
民歌改編的歌曲,有別于傳統作曲技法的藝術歌曲和現代作曲技法的藝術歌曲、創作歌曲,也不同于傳統的原始民歌,它是作曲家在保留傳統民歌本身的風格、韻味、韻律、歌詞特點、結構特點的基礎之上,融合了調式調性、和聲織體、鋼琴伴奏等音樂元素,進行發展、變化、創新,精心創作的一類歌曲作品。
演唱民歌改編歌曲《小白菜》抓住了河北民歌的特點,也就是抒情、樸素的風格,也就是這首歌曲的整體風格,從而使得這首歌曲并沒有過多的、華麗、繁瑣的裝飾音,而且河北方言與普通話極為接近,所以改編在歌曲語言特點和民族性、地域性的把握上做出了努力。
民歌改編歌曲《小白菜》的基調即為“悲”“嘆”“念”。“悲”,是指主人公“小白菜”生活在封建社會,舊思想的統治下,在失去母親、父親娶了后娘之后,過著凄涼生活,悲痛欲絕的心境;“嘆”,是指感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又對改變自己的命運感到無能為力,只能一聲長嘆;“念”,是指對親生母親的想念、懷念,想起親娘淚汪汪。在歌曲開始的引子部分,兩句“親娘啊!親娘啊”,雖然句式短小,旋律簡單,但卻要用爆發的情緒來演唱,凸顯出主人公對親生母親的懷念,引出全曲的第一段;第一段情緒較為緩和,是主人公在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情緒基調以平緩的,講述故事的狀態為主,情緒不宜過激;一段間奏轉調后,旋律色彩變化,主人公情緒也發生了變化,“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個弟弟比我強呀”,唱腔中要帶有哭訴的狀態,特別是到了第二段的最后一句:“端起碗來呀,淚汪汪呀”,這一句中,作者加入了河北地方戲曲中哭腔的寫法,渲染悲苦、凄涼的氣氛,在演唱的時候一定要把“哭腔”揉進旋律中,方能體現主人公“小白菜”對現實對其不公正的待遇表示無奈,而又對改變命運感到無能為力,只能哭訴。
緊接著就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最高音區集中的部分,在演唱這一段時,更要做到良好的延長技術與激昂的情緒完美結合,以情帶聲,將激昂的情緒融入到聲音中,把握好對聲音的控制力,將情感全部噴發出來,無需保留,唱出主人公對親生母親接近失控的、撕心裂肺的呼喚,把“小白菜”的絕望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來。
最后一段,回到現實,一切恢復平靜,情緒雖然平緩,但可以看出“小白菜”內心的凄涼,受到強烈刺激之后,內心誠惶誠恐,歌詞一遍一遍的重復,仿佛主人公“小白菜”在默默地私語,對母親的無限思念,只能化作一陣風,不知吹向何處,內心的悲哀、懷念,不足為外人道……演唱這一段時,情緒要及時的從第三段轉變回來,為表現出作品的意境,演唱這一段,音量不宜過大,而且在兩遍重復的唱詞中,要逐漸減弱,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的,甚至是神經質般的感覺,最后一句“親娘呀”,在“親”處,稍作停頓,以示對親娘的無限懷念,聲音要慢慢地消失,讓人若有所思。
通過對于學友教授根據河北民歌改編的歌曲、近年來民歌改編歌曲的代表作品《小白菜》的具體分析,可以見出,民歌改編歌曲的演唱風格及藝術特點,能夠在理論上,為演唱者在演唱這一類型作品時提供幫助,對演唱者演唱技能的提高,藝術表現力的豐富、藝術修養的完善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中國傳統民歌改編的歌曲,有別于傳統作曲技法的藝術歌曲和現代作曲技法的藝術歌曲、創作歌曲,是作曲家在保留傳統民歌本身的韻味、韻律、歌詞特點、結構特點的基礎之上,融合了調式調性、和聲織體、鋼琴伴奏等音樂元素,進行發展、變化、創新,精心創作的一類聲樂作品,這類作品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聽眾所接受。民歌改編的歌曲可以說是中國聲樂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一類作品,在現代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既保護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繼承了民族精髓,使之不至于在歷史車輪的前行中消亡,又對傳統民歌的發展創新和中西方音樂的融合起到了推動、促進作用。廣大的文藝工作者、音樂學家在實踐中證明,民歌改編的歌曲是對傳統民歌的繼承、發揚和創新,民歌改編的歌曲是繼承、再現傳統民歌精髓最好的藝術載體。民歌改編歌曲的出現,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符合社會進步需要,符合當代人民審美標準和欣賞水平。
[1]樊祖蔭.中國民間歌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58-64.
[2]江黎.《小白菜》鋼琴伴奏的藝術處理初探[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6(1):32-34.
[3]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30-35.
[4]錢玲之.歌曲《小白菜》演唱過程中的再創作[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6):58-59.
[5]周革新.簡論河北地方民歌的音樂特色[J].杭衡水師專學報,2002(4):43-44.
【責任編輯 曹 萌】
H81
A
1674-5450(2014)05-0190-03
2014-05-18
曹雨琪,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沈陽音樂學院助教,民族聲樂演唱碩士。